【摘要】當前,自然災害、農產品生產成本、市場體系以及國際農產品價格水平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為此,構建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防控網,要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強化價格發現機制,并持續完善托市收購政策體系托底農產品價格,推廣新型農業保險,加快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設,從而有效管控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
【關鍵詞】農產品價格 風險 農業保險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相比于工業品,農產品生產周期長,通常需要一兩個月甚至半年時間,這一過程中不僅會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也極易遇到市場變化和政策變動,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農產品價格發生波動,給農業生產者帶來不同程度的風險。同時,有一些投資者看中農產品生產周期長這一特性,而惡意炒作農產品價格。因此,我們必須要多方施策,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防控網,有效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維護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正常權益。
自然災害、農產品生產成本、市場體系以及國際農產品價格水平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
其一,自然災害。我國農業發展基礎薄弱,技術水平相對落后,農業產量受自然天氣影響較大。我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像洪澇、干旱、臺風、冰雹等自然災害多發,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影響,造成相關產地減產甚至絕收,也直接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水平。另外,自然災害帶來的短期流通環節延滯也會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
其二,農產品生產成本。一方面,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在不斷上漲,導致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更有甚者,有投機分子操控農資價格,這同樣會影響農產品價格;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日益減少,農業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也會推高農產品價格。
其三,市場體系。市場的根本職能在于價格發現,如果沒有成熟的市場體系支撐,市場內的商品價格就會偏離價值本質。一個不成熟的市場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運行不暢,或者市場交易成本過高,都勢必會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而且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農產品市場發展還不夠完善,農產品價格受其影響就更大。
其四,國際農產品價格水平。當前世界上國與國之間經濟聯系日益緊密,我國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農產品價格水平影響,比如,像大豆、牛肉等主要進口農產品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高度相關,即便是自給率很高的小麥,國內價格同國際市場價格也有較高相關度。
構建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防控網,需要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強化價格發現機制,并持續完善托市收購政策體系托底農產品價格
市場經濟中,市場體系發展越成熟,市場信息傳遞就越順暢,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就越有效,相應的商品交易風險也更低。為此,一方面,應建立農產品信息傳播共享平臺,向農產品市場參與主體及時傳達各類市場信息,分享國內外市場行情變化,從而幫助各主體在市場中發現更接近于農產品真實價值的價格,指導農業生產者準確把握市場趨勢,科學制定農業生產計劃。另一方面,要通過培育完善的市場體系實現農產品流通環節的高效和健康發展,保障整個市場體系規范順暢運行。完善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冷鏈倉儲和物流設施設備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提高農產品流通環節效率,避免市場割裂和阻滯。為配合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要提高農產品標準化、定制化、規格化生產水平,致力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只有標準化作業才能使農產品在市場更好定價和流通,規避價格波動所引發的風險。同時,也要有針對性地打擊擾亂農產品市場正常秩序的行為,嚴厲查處惡意炒作農產品價格等不法行為。
為有效調控農產品市場,穩定農產品價格,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黨和政府自上世紀末相繼出臺多項政策,都極大地穩定和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實現了農業經濟水平穩步提升。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變化,現行農產品價格保護政策已越來越顯現出局限性,尤其在分散價格風險方面,以農民為主體的農產品生產者仍然要承擔很大一部分價格波動風險。為此,一方面,要繼續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以可預期收益提振農業生產者信心,持續夯實農業生產根基。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大力完善托市收購政策體系,包括建立有效的農產品價格研判機制、信息分析和共享機制,提高農業信貸補貼力度等,進一步保障農產品價格總體可控。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業財政補貼力度。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會貫穿于整個農業生產和流通環節的始終,因此,我們所實施的農業補貼政策要全面覆蓋到農業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全面管控各種潛在風險,結合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業生產成本變化來合理調整農業財政補貼標準。
推廣新型農業保險,加快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設,從而有效管控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
隨著農業和金融產業的不斷發展,農業保險逐漸被農業生產者所接受,在防控農業風險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相比于政策工具,內含更多市場屬性的農業保險顯然更加靈活、高效,更能準確作用于農產品價格形成的各個環節,并且有效地分散其中存在的各類風險。當前在政策扶持和推動下農民參保積極性較高,應該因勢利導,進一步加大對新型農業保險的支持和推廣力度。一方面,大力推介和發展巨災保險。相比于托市收購政策,巨災保險應用范圍更廣泛,風險防控能力更大。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自然災害,當前我國一些地區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屬于“靠天吃飯”,天災往往難測,巨災保險勢在必行。還要充分利用農業銀行、村鎮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具有針對性的農業保險產品,拓寬融資渠道,籌備專項資金,建立農業保險合作互助組織,降低保險產品成本,最大限度分散農產品價格風險。另一方面,大力推進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豐富指數保險產品,構建有效的制度規范體系,全面加大試點布局,把優勢經驗和農業保險產品逐步推廣到全國各地。
期貨同樣是一種能夠有效規避和分散市場風險的金融工具,能夠更為直觀地顯示和預警市場價格波動趨勢,進而幫助市場主體優先應對風險。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已經成為農產品價格風險防控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但就當前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而言,還不夠成熟,發揮的作用仍十分有限,有時甚至還成為不法分子擾亂市場、非法獲益的工具。鑒于此,一方面,要不斷優化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的制度環境。要通過有力的政策扶持推進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如完善保證金制度和結算制度,加快市場創新步伐,上市更多優質的農產品期貨品種等;不斷完善政策監管體系,規范期貨市場使其健康發展,避免農產品期貨市場成為一小部分人謀取私利的工具,嚴厲打擊惡意炒作、操縱市場行為,讓期貨市場真實地展示農產品價格變動趨勢,真正發揮防控農產品價格風險的作用。另一方面,優化農產品期貨市場主體。不僅要涵蓋農產品企業、個人,也要適當把農業合作組織納入期貨市場主體范疇,進一步界定政府、金融機構、相關企業、農業合作組織和個人在期貨市場中的權利義務,從內容、形式和程序方面厘清農產品期貨市場各個主體的權責范圍,從多個環節和層面保障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分散風險功能的發揮。
(作者為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陜西省軟科學項目和陜西省科技計劃項目“ 陜西省土地流轉政策與農業發展的效益分析”(項目編號:2011KRM5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劉杰、王仕忠:《我國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績效分析與對策研究》,《現代經濟信息》,2019年第16期。
②周幫揚、李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失衡與調適》,《人民論壇》,2018年第14期。
③楊艷軍、張金鳳:《“價補分離”政策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效應研究》,《價格月刊》,2019年第9期。
責編/謝帥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