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營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國家“走出去”戰略實施以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明顯成效,民營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面對“走出去”的機遇與挑戰,民營企業應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選擇適合自身的“走出去”發展路徑,實現民營企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民營企業 “走出去” 機遇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走出去”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國現代化進程和當代國際政治大格局提出的面向21世紀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為民營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有利條件。
民營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機遇
國際產業重組和國際資本重構,有利于民營企業對外發展。隨著全球經濟放緩,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要想提振經濟就必須實施產業重組,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在繼續鞏固傳統產業的基礎之上,應該重點發展高新產業和低碳經濟產業,國際產業重組推動了產業轉移,鑒于我國在制造業領域的人力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很多國外制造業產業開始向中國轉移,而且隨之帶動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也在中國蓬勃發展。外來新技術和新經營管理理念是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新機遇,在重組過程中民營企業應抓住國外高新技術產業帶來的技術優勢,對自身技術進行創新改革,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在債務危機影響之下,發達國家企業也希望通過吸引外資來解決企業資金周轉問題和就業問題,而我國很多民營企業都具備對外投資的條件和能力。實施“走出去”可以幫助國外企業解決資金周轉問題,同時在合作過程中也能夠實現雙方互補。
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內生發展動力推動要求民營企業“走出去”。一是在產業結構調整大背景之下,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在產業轉型過程中,迫切需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面對產業轉型,一些競爭過度或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就需要謀求自身發展道路,或是通過自身的轉型升級提升企業發展競爭力,或是通過產業轉移方式走向海外市場。可以說在國家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我國的民營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兩個資源,兩種市場”尋求新的發展路徑,諸如高新技術產業、能源資源產業等。二是民營企業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內生發展動力,而民營企業要想獲得長久發展就必須不斷激發企業的內生發展動力,向更高水平層次發展。當前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水平相對較低,因此有必要通過提升內生發展動力,推動民營企業“走出去”,提升民營企業的國際化水平。
民營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首先,部分民營企業在“走出去”路徑選擇上缺乏長遠規劃。當前很多民營企業借助國家政策加大海外投資,希望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發展空間,但在投資過程中卻是欠缺風險意識,盲目擴張,其在籌資過程中只看到了國外吸引外資的政策優惠,并沒有了解國外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市場情況,因此國內一些民營企業將海外企業作為主要并購對象,在國外的優惠政策支持之下,表現出一定的沖動性和盲目性。在并購過程中并沒有深入了解企業的運營狀況,也沒有了解并購企業存在的可能風險,導致部分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過大,收益甚微,對企業自身發展產生影響。另外,一些民營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并沒有明確的對外投資方案,在投資過程中也沒有將企業做大做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國家利益。與此同時,一些民營企業是由鄉鎮企業發展而來,并沒有形成完整的企業管理機構和國際化運營能力,企業在制定規劃時缺少長遠考慮,其自身國際化運營能力也相對較差,導致最后很多并購案例都宣告失敗,不僅影響了我國企業形象,也造成了我國資本的外流和浪費。可以說當前民營企業在“走出去”發展進程中還處于各自為戰的混亂局面。
其次,部分民營企業在“走出去”路徑選擇上容易遇到水土不服問題。部分民營企業在“走出去”落實過程中,雖然積極利用國家的政策和資源,但在國際市場開拓過程中還是會遇到種種阻礙,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對于國際慣例、國際準則和其他國家的市場環境了解得不夠全面,在與其他企業合作過程中容易遇到貿易壁壘,損害企業自身利益。同時部分民營企業在對外投資建廠過程中對當地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文化整合和資源開發等方面,民營企業很容易受到文化排斥,導致很多政策都難以落實。特別是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如果沒有按照國際慣例來規范企業行為,那么民營企業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現象,也很難完成既定目標。
民營企業更好“走出去”的路徑選擇
“外源化”發展路徑。我國很多民營企業在成立之初都是通過與國際其他企業合作,承攬其非核心業務進行生產,并以外包形式融入全球產業鏈之中,而且生產的都是價值鏈最底端的產品。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積累一定原始資本和技術水平之后,通過并購或投資等形式實現國際化。可以說,選擇“外源化”道路是很多民營企業“走出去”的重要路徑。
“漸進式”發展路徑。我國很多民營企業都是由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在其起步階段企業自身實力相對弱小,還很難和國內的其他同行業企業競爭,因此沒有足夠的資金和經驗“走出去”。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般都是以出口貿易往來為主,在經營過程中遵循國際化規則,通過中間商來進行產品生產,這就避開了與國外跨國公司的直接競爭,采取間接方式積累國際化經驗,在此基礎之上再逐漸將企業向更高層次推進。
“跨越式”發展路徑。當前我國很多民營企業不需要經歷國內的積累,可以直接依托自身能力和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迅速在海外進行擴張。適合走“跨越式”路徑的企業主要包含以下四類:第一類是知識密集型企業,企業的生產技術已經實現了國際化接軌,并且該類企業具備一定的國際化經驗,特別是管理團隊能夠根據國際形勢及時調整產品定位,大大縮短了企業“走出去”的時間,可快速實現知識密集型企業的國際化。第二類是產業轉型升級較快的企業,這類企業能夠對整個發展形勢迅速作出判斷,面對市場競爭壓力,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并搶占國際市場份額。第三類是科技型民營企業,這類企業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依托自身研發能力,掌握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科技型民營企業可以通過建立海外研發基地和并購國外企業等方式,實現“走出去”。第四類是資源類企業,這類企業一般會得到國家的政策和資金資助,依托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等實現“走出去”目標。
總之,在上述路徑落實過程中,民營企業要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既要學習國外企業的先進生產經驗和管理經驗,也要學會懂得運用國際規則來維護企業自身的權益,這樣民營企業在“走出去”之后,才能夠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作者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國夢視域下的習近平從嚴治黨創新理論研究”(項目編號:2017zzts04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軍、甘勁燕、楊學儒:《“一帶一路”倡議如何影響中國企業轉型升級》,《南方經濟》,2019年第4期。
②宋晉生:《“一帶一路”背景下民營企業“走出去”的金融支持——以無錫為例》,《銀行家》,2019年第5期。
③劉迎秋、張亮、魏政:《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競爭力50強研究——基于2008年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與競爭力數據庫的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09年第2期。
④朱恒、卜偉:《北京市私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意義與環境分析——經濟全球化下北京市私營企業發展對策研究之一》,《首都經濟》,2002年 第1期。
責編/賈娜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