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化與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傳統經濟生產形態的改變及離散型家庭結構的變遷,使得傳統孝文化受到沖擊。傳統孝文化對鄉村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農村養老保障、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價值。要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傳統孝文化的作用,可從強化家風教育、法律法規保障、社會輿論監督等方面來建立長效機制。
【關鍵詞】孝文化 鄉村振興 家風教育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傳統孝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作為傳統鄉土社會良善運行的潤滑劑與粘合劑,它在中華文明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至今人們都在傳統孝文化中尋覓歷史留下的精神財富。因此,我們要結合時代特征,重新認識孝文化,賦予傳統孝文化新的內涵,促使其創新和轉化。
傳統孝文化在當代鄉村社會受到沖擊
快速推進的現代化與城鎮化進程沖擊著傳統親情孝道。隨著現代化元素的植入,傳統近乎封閉固化的生存狀態逐漸被打破,市場經濟沖擊著鄉村的風土人情,年輕人的功利意識與物化欲望的極度張揚讓傳統孝德失范。一方面,年輕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日漸凸顯,不僅剝去了傳統孝道文化的神圣外衣,而且也進一步遮蔽了孝德的社會效應與道德引領作用。“啃老”“刮老”現象使子女與父輩日漸疏遠,親情反哺呈現明顯的干癟樣態。另一方面,城鎮化進程中的流動農民工,過著“離土不離鄉”的生活,長期的城市生活,造成農村青年一代不論在情感歸宿上還是在價值認同方面,都與父輩產生分歧,這使得依托傳統家族本位產生的孝道觀念開始淡化。
傳統經濟生產形態的改變沖擊著家庭孝道倫理。傳統鄉土社會習慣以輩分長幼和親疏關系確定尊卑等級,講究“三綱五常”,差序格局在村落處處體現。人們遵守相同的倫理規則,血緣、人情、孝德等在一定程度上維系著鄉村社會的公共道德秩序。年長的父輩以嫻熟的生產技能和豐富的經驗在家庭、家族中擁有核心地位。現代社會的急劇變革,改變了與家庭密切關聯的經濟生產形態和歷史文化內涵,社會倫理訴求已從經驗、人情、血緣的封閉傳統轉為理性、法制、公共為特征的開放現代。父輩在生產中的技術與經驗開始失去原有優勢,其在家庭中的經濟支配地位也被邊緣化。相反,掌握新技術的年輕人成為家庭的主導,極大增強了自我認同感。傳統經濟生產形態的改變使得鄉土社會原有的生活方式及孝道倫理遭遇挑戰。
離散型家庭結構消解了傳統孝道內核。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鄉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鎮,單向的勞動力流動進一步加劇了鄉村空心化。從“熟人社會”到“半熟人社會”的演變,鄉土社會從聚居的大家庭格局到離散型小家庭結構的變遷,不僅抑制了家庭的傳統養老功能,而且也導致傳統養老方式和孝道內核的結構性變遷。父母與成年子女在生活空間上的長期分離,使得“異地行孝”往往成為后者迫不得已的選擇。這種方式雖然能夠使父母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某種經濟上的援助,但精神上的照料和日常贍養則往往難以得到保證。鄉土社會這種主體不在場的生存格局,在打破熟人社會差序格局的同時,也消解了原本充滿親情和情感交流的行孝效果。
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孝文化的時代價值
傳統孝文化是鄉村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孝文化是個人修身立德的基礎,是當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首先,孝文化可以錘煉青年的道德品質。在家盡孝,入世治國,將家庭之孝轉化為職業道德中的愛崗敬業、社會關系中的團結友愛,有利于青年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其次,孝文化可以培養青年的責任意識。人正是出于對父母真誠之愛,才有對家庭的責任。作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價值規范,孝是涵養家庭成員品行和培育責任意識的基礎。最后,孝文化有助于培養青年愛國精神。由親祖而愛國,這種“孝”是愛國主義的情感基礎,也是社會發展、民族團結的重要保障。弘揚孝文化有助于培養青年承志立身、報效祖國的愛國精神。
傳統孝文化是優化農村家庭養老保障的思想源泉。一是有利于夯實農村養老的思想基礎。當家庭內部面對財產糾紛及利益矛盾時,發揮孝文化的養老支撐功能,可以幫助人們妥善處理贍養老人與金錢財富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孝文化成為鄉村家庭養老堅實的道德根基。二是提升鄉村養老的內生動力。孝文化可以幫助人們重新審視自身的孝老行為,從內心深處增強孝親意識。三是保障老人的合法權益。作為農村里的弱勢群體,農村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子女供給,子女的贍養水平直接影響著老人的生活質量。對于不履行養老義務和拒絕養老的行為,法律只是嚴懲不孝行為外在的威懾力量,而解決養老保障問題的關鍵之一在于弘揚傳統孝文化的精髓。
傳統孝文化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傳統孝文化的倫理指向是其能夠延續淳樸民風,塑造文明風氣的基礎條件和現實力量。首先,傳統孝文化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愛幼等家庭倫理規范,其精神孕育功能實際上是一種道德的力量,通過對人的行為的調控和塑造,引導人向善。其次,以孝悌為本的道德觀念、親仁睦鄰的道德關懷、互幫互助的倫理規則以及寬人律己的價值原則,實際上都是維系鄉村社會生活正常運轉和良序發展的基本倫理原則。它們已經內化為一種獨特的行為習慣,外化為對集體意識和規則的遵守,是鄉土社會秩序維護的內生資源和道德制約機制,并在客觀上持久而穩固的起著調節社會行為、營造社會良好風氣的作用。最后,傳統孝文化中關于承志立身、以顯父母的內涵有利于推動社會文明風尚的的形成。
發揮傳統孝文化作用的實現機制
強化以家風教育為主線的導向機制。其一,家長要發揮示范作用,為子女當好孝敬老人的模范。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家庭孝德教育的最好素材,家長的行為準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其二,傳承優良家風,強化道德認知。作為家庭的精神內核,家風對家庭成員有著重要的影響。要重視中華傳統美德中關于尊老愛幼、兄友弟恭等倫理觀在家庭中的傳承,著力培育優良家風。其三,利用傳統文化元素,重視孝德培養。通過建筑符號、器具物品所承載的道德觀念對家庭成員進行耳濡目染的教育,培育孝道意識。
建立以法律法規為基礎的保障機制。一是制定完善農村孝文化建設的法律法規。針對鄉村發生的不尊重老人財產權、婚姻權以及虐待老人的現象,要運用法治思維,以法律的強制性來約束不孝行為。如建立虐待老人的強制處罰措施,完善鄉村不孝行為的矯正機制,規范公民的行為。二是健全鄉村老年人權益維護的法律援助機制。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需加強對老年人法律援助的管理,解決老年人權益保障中的實際困難,使老年人就地就近得到法律援助。
完善以社會輿論為監督的約束機制。要使孝德內化為人的道德自覺,需要激活孝文化生命力,引導公民樹立孝德意識,營造社會道德氛圍。一是發揮媒體在輿論宣傳方面的優勢,通過微信、微博、電視等宣傳孝道的重要性,讓年輕人自覺提升孝道意識,自覺履行孝道。二是樹立先進典型,通過孝親敬老模范、“好媳婦”等評選活動,發揮模范人物的引領作用,讓人民群眾感受先進模范的力量,進而激勵群眾以實際行動彰顯孝文化。三是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對違反社會公德、忤逆不孝等行為進行批評,形成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
(作者分別為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結構變遷視域中的鄉土文化資源與村落治理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7BSH05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蔡桂珍:《優秀傳統家訓家風的時代價值》,《人民論壇》,2019年第14期。
②向玉喬:《家庭倫理與家庭道德記憶》,《倫理學研究》,2019年第1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