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網絡表情包:后現代社會的文化表征與符號

核心提示: 網絡表情包是后現代社會交往的產物,它的生產與交往模式充滿模糊意義和不確定性,導致了表面上的“濫用”現象。但其背后是后現代性所主張的去中心性、非理性、不確定性邏輯,以及對當代社會權力結構和交往秩序的改變。表情包所隱含的后現代邏輯,指示了當下社會文化變遷的一個方向。

【摘要】網絡表情包是后現代社會交往的產物,它的生產與交往模式充滿模糊意義和不確定性,導致了表面上的“濫用”現象。但其背后是后現代性所主張的去中心性、非理性、不確定性邏輯,以及對當代社會權力結構和交往秩序的改變。表情包所隱含的后現代邏輯,指示了當下社會文化變遷的一個方向。

【關鍵詞】社交媒體 表情包 社會文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現代社會經歷著從工業化到信息化的轉變,同時也承載著從現代性到后現代的社會文化轉變。這些轉變滲透于社會交往的方方面面,主要體現在:從“宏大敘事”轉向“微小敘事”的語言游戲正在消解原有的知識權力;無利害關系的分享狀態在矛盾社會中重新建設“情感共同體”;以及非中心性和不確定性主張作用于以信息復制和圖像傳播為基礎的社會再生產秩序。在人人皆成圖、處處皆風景的斗圖時代,個體在賦予表情包意義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塑造了個體生存的文化生態。表情包傳遞的不再是簡單的符號意義,而是一種承載著當代社會文化狀態的后現代邏輯。

表情包的語言游戲:從“宏大敘事”到“微小敘事”的知識權力消解

后現代性對現代性的反抗之一,體現在以“微小敘事”的語言游戲來取代“宏大敘事”的知識權力。在現代社會里,知識構成的權力基礎隱含在各種文化形式和社會關系中,外在表現為宏大敘事的語言特征。在后現代邏輯下,知識在“電腦霸權”下轉化為冷冰冰的外化符號,其權力和功能被消解的同時,知識的獲取也不再是通過心靈的規訓,而是通過多重復制完成。互聯網所營造的交流環境,為以復制為特征的微小敘事提供了語言游戲的實踐場所:在這里,宏大敘事的知識權力被顛覆,交往的主體性被消解,微觀符號的泛在與復制構成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交互主體”。

網絡表情包是典型的微小敘事語言游戲。隨著越來越多的在線生成器被開發出來,個體不僅是符號的傳播者,而且能自由自在地生產語言符號。這種開放性特質使得表情包能夠作為一種泛在的圖像符號、語言游戲和文化現象,對現代性所建構的知識權力形成消解。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表情包生產者的主體性被融入其中,以呈現自我或自我關系的方式與他者互動交往。語言文字大量被表情圖像替代,簡單而夸張的形象被賦予“我”的主觀表現力,個體對世界的認知也在互動過程中不斷生成和修正。這一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法國哲學家薩特關于“他者凝視”的思考,即網絡互動中,個人與他者的“凝視”促進了個體自我形象的建構。相對于由理性、整體性和中心二元性等構成的語言固化框架而言,微小敘事特征的網絡表情包正在形成對現代性知識權力的消解,在“自我”與“他者”的互構過程中呈現為具有泛在性、可復制、微小敘事與高度交互性的后現代邏輯,進而促成后現代社會的“一個審美現象”。

分化的“情感共同體”:作為后現代社會的“一個審美現象”的表情包

波蘭著名思想家齊格蒙特·鮑曼將后現代社會描述為“一個審美現象”,強調一種無利害關系、無外在目的,在一種情感被表現出來之前就被分享的狀態。現代國家所建構的社會秩序之外,網絡媒體為非制度化的社會交往提供了巨大的彈性空間,為了適應這種碎片化的、充滿矛盾態度的社會交往方式,個體需要發現或創造能夠將個人經驗與世界組合在一起的某種方式。網絡表情包作為一種泛在情緒的載體,恰恰滿足了后現代社會情感分享的審美需求。這呼應了后現代主義學者格里芬的定義:后現代指的是一種“廣泛的情緒”,一種認為人類可以而且必須超越現代的情緒。這種情緒在虛擬社會交往中表現為人對自我的觀察與符號呈現,在日漸輕量化的媒介技術推動下,信息和圖像的無限復制不僅構成新的交往秩序,而且對社會文化和交往模式產生影響。

齊格蒙特·鮑曼在《現代性和矛盾態度》中曾發問:“我們如何生活在這個碎片化的、充滿矛盾的世界里?”這個問題直指后現代社會的交往狀況。在充滿矛盾的社會環境中,無論是現實交往還是虛擬空間的交往,都需要情感的妥協。網絡表情包所承載的“歡喜”“惡搞”“無厘頭”和“無法言說的意會”內涵,可以看作后現代邏輯下個體與周圍世界的一種妥協。這種方式使得情緒被隱晦地表達,既避免了直白的情緒宣泄,也給了他者回旋的空間。

有趣的是妥協的結果,回應了現代社會交往圈層的分化。代際的分化、思想的分化、趣味的分化在以表情包為審視標準的交流中,尤為明顯。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代際之間的交流如此區隔,在不少中年人看來,他們子代所使用的一些表情包幾乎無法理解甚至難以理喻。而在年輕人的群體中,“中老年表情包”的審美趣味也成為一個戲謔與調侃的對象。除此之外,一些就地取材的人像動圖表情包,也在特定群體的內部交往中詮釋了“不言自明”的場域意義。

不同于日常語言的交流,圖像符號的互動更需要統一性,要求表情包的使用者對符號含義擁有一致理解。網絡表情包所映射出的圈層分化,主要源自對符號意義統一性的理解匱乏,但這種難以溝通的背后,并非巴別塔的隱喻。代際之間表情包的溝通失效,也并不會影響其共享的家庭和社會空間秩序。消費習慣、話語方式和文化資本積累的差異,導致了網絡空間中交往活動在不同群體間迥異的行動軌跡。而表情包作為一種典型的后現代文化符號,在并無利害關系和外在目的的狀態下,以特有的分享方式造就了網絡空間中日趨分化的“情感共同體”。

不確定性的主張:表情包的模糊意義與融入方式

按照鮑德里亞的闡釋,在我們所生活的新世界中,以信息復制和圖像傳播為基礎的社會再生產秩序正逐漸替代以勞動力和物質生產為基礎的舊工業秩序。網絡空間中的信息復制和圖像傳播,不再局限于人與人之間關系建構所依托的商品性或市場價值,而是傾向非中心性、不確定性的社會再生產秩序。

網絡表情包作為一種普遍使用的圖像符號,在傳播的過程中被反復模仿和改造。從傳播的主客體關系來看,表情包被作為客體生產出來,并在傳播過程中反過來影響和塑造了人的交流方式。由于表情圖取代了大量的言語表達,其結果一方面是交流內容從文字到符號的簡化,另一方面也為交流填充了不言自明的“默契”。然而,受到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制約,對大量含義模糊的表情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那些“無厘頭”風格的“內涵”表情包,模糊表達的不確定性更為明顯。

可以說,表情包的內容和表意都具有不確定性,其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呈現出的非中心性、高度復制和模糊性恰恰遵循了后現代性的邏輯。此外,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表情包常以輕松調侃的方式,突破使用者之間的權力距離,從而改變原有的交往秩序或創造出新的文化融入。表情包所蘊含的網絡符號與交往環境相互塑造的關系,是超越了原有社會文化和交往秩序的后現代邏輯。

網絡表情包是后現代社會的文化表征,與其賴以存在的社會文化相互塑造。一方面,作為網絡語言中的普遍使用的符號,詮釋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社會交往。如果說語言掌握的界限也是理解這個世界的界限,那么后現代性要想超越現代性所建構的理性、整體性、中心性、結構性等組成的理解的固化框架,就必須在語言表現上尋求一種突破與創新。社交媒體的發展為這種語言上的突破提供了必要的土壤,表情包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表象,是后現代社會交往的產物。

另一方面,表情包的生產與交往模式充滿模糊意義和不確定性,導致了表情包表面上看來的“濫用”現象,但其背后是后現代性所主張的去中心性、非理性、不確定性邏輯,以及對當代社會權力結構和交往秩序的改變。看待這個現象,需要理解網絡表情包所蘊含的后現代邏輯,這也揭示了當下社會文化的一個演變方向。

(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網絡輿論中意識形態話語沖突的彌合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8AXW00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法]米歇爾·福柯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②朱剛:《交互主體性與他人——論胡塞爾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的意義與界限》,《哲學動態》,2008年第4期。

責編/李一丹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