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2003年“非典”疫情后,我國“一案三制”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基本成型。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暴露出原有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存在不少短板和問題,也為如何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的課題。
關鍵詞:國家治理 新冠肺炎 治理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反映出當前我國一些地方政府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存在應急意識薄弱、治理能力不足以及程序錯位等短板和問題。優化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急管理能力,關系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一步推進。針對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重大問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需結合公共衛生群體性重大安全事件的特點進行全方位管理。
深刻認知現代社會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極端危害性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批被世界各國認為早已得到控制的傳染病如結核病、白喉、登革熱、霍亂、鼠疫、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和瘧疾等卷土重來、死灰復燃。40種以上新發傳染病如艾滋病、軍團菌、丙型肝炎、出血型結腸炎、埃博拉出血熱、SARS、H7N9等被確認,這些新發傳染病大多與野生動物有關,傳播方式復雜且快捷多變、病死率高,難以預防和診治,一旦放松警惕,就可能造成極為重大的社會災難。從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17年后的新冠肺炎疫情,都付出了巨大的社會成本,一些“神秘”的病毒,未來還有可能來襲。各級政府和社會民眾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不能抱有任何僥幸心理,“防患于未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建立具體完備的防范體系與公共衛生應急流程。
深刻認知我國制度優勢的同時重視地方應急資源儲備與基礎設施提升
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國可以實施舉國體制,這一制度優勢是資本主義社會無法比擬的,但舉國體制不可多用,否則會形成災難“大鍋飯”,而忽略地方政府的管理責任。本次武漢各救治醫院普遍出現了醫療物資緊缺并向社會緊急求援的現象,不僅影響患者的及時治療,也給醫務人員帶來了救治風險,給疫情防控埋下了隱患。因此,對于可能發生的非確定性的傳染性疾病,各級各地政府應著力解決好地方各種應急醫療物資倉庫的選址及建設問題,儲備足夠的可隨時調配的醫療資源,做好群眾日常應對各種災難的應急物資儲備,從而避免由疫情而引發的搶購恐慌心理與物價上漲現象。
深刻認知信息資源的共享性與鑒別真偽信息的重要性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規模擴散還有一個原因在于在不明原因肺炎出現后有關部門對事實的把握以及信息的發布不夠及時。這是繼“非典”之后輿情管理體制的又一次失誤。現在大多數民眾在家自我隔離,表現了極大的政治自覺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社會焦慮。目前社交網絡90%左右傳遞的信息都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網絡上來自于專家的、民間的關于口罩如何使用、病毒傳播路徑、乘電梯怎樣避免被傳染等各類信息,良莠不齊、來源渠道復雜,權威性有待驗證,然而這不應該是應急管理工作中要付出的試錯成本。因此,信息應由權威機構統一發布,政府應及時為民眾指明信息的真假性,減少信息的泛濫,將所有的工作細節運行在正確的應急軌道上,不能因為信息的指導性錯誤而耽誤疫情防控工作。
深刻認知重大傳染疾病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這一場肆虐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多數線下商業暫時歇業,還有許多企業開展居家遠程辦公。非常時期,疫情可能會壓垮一些傳統商業形態,重塑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并衍生出一些新的經濟業態。政府要在時間維度上對沖疫情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減少失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減少疫情對中小微企業正常經營的影響等,就要出臺一些應急政策措施來穩定社會預期,并建立政策矩陣來解決目前與未來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當前,進一步降稅或是延期納稅、發放勞動用工補貼、租金減免優惠、進出口業務支持和暫時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等措施是必要的,今后產業政策、教育政策、勞動政策等政策調整也是必然的。
深刻認知社區管理對控制疫情的重要作用
實行扁平化管理和拉網式排查,基層社區是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力量,但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有許多漏網之魚出現。例如,疫情防控中一批黨員干部因防控不力或是任性作為被處理;多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刻意隱瞞情況,致使大量醫務人員、密切接觸者被隔離;類似這些事例都對疫情防控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政府要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精心組織、嚴密分工、堵塞漏洞,并要高度提高警惕。同時,可借助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加強社區管理,深刻認識社區管理對控制疫情的重要作用?;鶎由鐣卫磉^程較為復雜,這場戰役若不能轉化為全民的自覺行動,就可能延遲更多的救治時間,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深刻認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地方治理問題
猝不及防的重大疫情,在應急勢態下,也導致武漢市在疫情應對中出現了統計數據失真、信息反映不及時等問題。這是平時缺乏應急演練與應急處置經驗的體現,說明在我國的應急管理體制中存在許多的政策漏洞,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也有待提升,包括地方政府非常時期的輿情管理、應變策略、決策機制、城市管理、應急物資供應管理等。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是社會變遷的催化劑,需要從傳統城市管理到智慧城市管理加速轉變;需要在轉變政府職能的現代化治理過程中,將專家話語體系納入政府決策體系,如鐘南山院士等專家團隊在此次重大疫情中表現出了“定海神針”般的作用。
深刻認知重大疫情應對過程中的勞動關系等問題
公共衛生事件雖然是一個健康問題,但它所輻射出的次生性問題卻是全方位的。在這前后數月中,中國許多企業的訂單和產業都可能外流;出于對疫情的恐懼,企業招工難的問題可能會更加嚴峻。重大疫情過后,一些新型產業形態、新的工作模式也有可能對現有的產業形態、社會格局帶來挑戰,一些產業甚至可能出現重新洗牌的現象。作為國家治理中的一部分,需要制定應對方案,順改革之勢探索新的產業結構、商業模式、服務形態并全面提升經濟與社會效益,以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本文作者為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社會保障基金與償付能力管理研究(項目編號:16JJD840011)”階段性成果】
責編:司文君 / 楊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