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三年再次親臨江西視察指導,并再次囑托:“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一年來,全省生態環境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聚焦八大標志性戰役、實施30個專項行動,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守陣地、鞏固成果,協同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做到穩中求進、統籌兼顧,保持定力、強化落實,高質量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贛水奔流,鄱湖浩蕩。江西生態環境系統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干勁,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的頑強意志,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的生態篇章。
探索污染防治攻堅戰“立體戰法”
2019年1月8日,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緊鑼密鼓地召開。這次會議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了一個新“職務”——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為了進一步壓實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省委、省政府重構了全省生態環境保護領導架構,成立了由省委書記和省長為“雙主任”、多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長為副主任的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積極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在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架構下,設立綠色發展、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自然資源保護、工業污染防治、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城市污染防治、河湖水庫污染防治、交通運輸污染防治等十個專業委員會,由對應行業、領域的分管省領導擔任第一主任,相關廳局主要負責同志擔任主任,分專業、分領域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使各部門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分工協作、共同發力,做到“管發展的必須管環保,管生產的必須管環保,管行業的必須管環保”。每一個季度,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都會召開一次會議,像分析經濟質量一樣分析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總結生態環境保護的經驗成績,指出問題和不足。
制度建設,走在前列。建立起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企業承諾與雙隨機抽查、定期調度、約談、領導包案、問題銷號、典型案例剖析、培訓指導、媒體曝光、責任追究等10項制度,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力度,壓實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
行動部署,迅速有力。把環境質量改善目標任務按年度細分到設區市,分約束性指標和期望目標,約束性指標必須完成,期望目標力爭達到。為了實現這些目標,部署開展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工業污染防治攻堅戰、自然生態保護攻堅戰、工業污染防治攻堅戰、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戰、鄱陽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攻堅戰八大標志性戰役,實施30個專項行動。
從機構到分工,從制度到執行,污染防治攻堅戰“立體戰法”帶來的是標志性戰役取得關鍵性進展,生態環境質量的全面改善。
藍天保衛戰方面:2019年,全省PM2.5年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優良天數比例為89.7%,高于全國平均約8個百分點。11個設區市中景德鎮、贛州、上饒、撫州、吉安、新余、南昌7城市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較2018年增加5城市。碧水保衛戰方面:全省地表水(含國考、省控、縣界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2.4%、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3.33%、同比上升1.33個百分點,無劣V類斷面。鄱陽湖總磷濃度年均值為0.069mg/L、同比下降15.9%。凈土保衛戰方面:調整優化完成畜禽養殖“三區”規劃,建成畜禽糞污無害化集中處理場35個,對全省9.79萬畝輕中度污染耕地實施了安全利用措施,約2.6萬畝重度污染耕地實施嚴格管控措施。
釋放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創新活力”
贛江是我省第一大河流,流域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8.83%,涉及范圍廣、人口多,對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過去,按行政區域分割管理容易導致贛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全局性不足和監管執法能力薄弱、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性和權威性不夠,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地方政府利益沖突和環保責任、政策標準、執法尺度、利益補償難以協調等問題。
為了破解這些難題,我省在贛江全流域,包括贛州市、吉安市、撫州市、萍鄉市、宜春市、新余市、南昌市、九江市8個設區市51個縣(市、區)進行試點,統籌贛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資源,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建立健全流域多方參與的水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推動形成流域內不同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共擔、效益共享、協調聯動、行動高效的新機制。
這是我省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我省通盤考慮、統籌謀劃生態環境系統機構改革、環保垂改、流域改革、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生態環境體制改革,改變以往生態環保領域“九龍治水”、多頭治理的弊端,實現了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的聯動貫通。
機構改革后,省生態環境廳在整合原省環境保護廳的全部職責,以及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原省農業廳等4個省直部門的6項職責的基礎上,確立了省生態環境廳的主要職責,包括負責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有關制度、負責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的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等16項,同時,突出了職能轉變,明確了與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和工作機制。省、市生態環境機構全部掛牌運行,全省生態環境系統人員編制增加50%以上。
通過機構改革,打通了地上與地下,整合原國土資源部門的監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職責;打通了水上和岸上,整合水利部門的編制水功能區劃、排污口設置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職責;打通了城市和農村,整合原農業部門的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職責;打通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統一了大氣污染防治和氣候變化應對,整合發展改革部門的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職責。全省各設區市組建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負責對全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實施統一管理、統一指揮;縣(市、區)在整合相關執法職責和執法人員后,隨同級生態環境部門一并上收到設區市,縣級生態環境分局一般實行“局隊合一”體制,壓實履行行政執法職責和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的責任。
我省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多項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改革釋放出創新的活力,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的主要剛性指標進度符合預期。到2020年PM2.5年平均濃度力爭穩定在二級標準內,全省地表水省考斷面Ⅰ~Ⅲ類比例達到90.7%以上,國控、省控、縣界斷面消滅Ⅴ類及劣Ⅴ類水,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達到28.6%以上,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設區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5年減少12%以上、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5年減少12%以上、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2015年減少4.3%以上、氨氮排放量比2015年減少3.8%以上。
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換“雙向通道”
站在袁河袁州區彬江鎮和分宜縣洋江鎮交界的斷面,只見寬闊的河面,河水清澈、水量充沛。袁州區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以前這河水質量好壞,和我們影響不大,現在可不一樣了,水質的好壞影響可直接‘折現’啊。”
為促進全流域共抓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去年1月,我省出臺了《江西省建立省內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交接斷面水質達到協議目標要求的,將由下游主體補償上游主體;交接斷面水質未達到協議目標要求的,將由上游主體補償下游主體。截至去年12月,全省81個縣(市、區)正式簽訂83份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除省級財政獎補簽訂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的上游主體外,由簽訂協議的縣(市、區)共同出資超3億元,作為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形成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我省還設立30億元的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獎代補”專項資金;對環境影響不明顯、社會影響小的38個項目類別試行環評豁免;與廣東省簽訂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與湖南省簽訂淥水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是全國實施流域生態補償時間最早、范圍最廣、貧困地區補償資金最大的省份之一;100個縣(市、區)中94個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優良,占全省國土面積的99.8%;截至去年底,全省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有4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達11個,新增國家“兩山”創新基地數量全國第一。
江西用實踐證明,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是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環境優勢、生態優勢可直接轉變成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旅游是生態美與經濟富的最佳結合,去年江西旅游產業得到蓬勃發展,僅國慶黃金周期間,全省就接待游客6261.61萬人次,同比增長11.03%;旅游收入388.03億元,同比增長13.6%。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把“百縣百園”作為平臺推動現代農業邁入由大而強的快速路,去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16億元,同比增長3.1%,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4870億元,同比增長5.2%。
近兩年來,全省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提高了6個百分點和4個百分點,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相協調的態勢正在形成……
打造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
生態環保鐵軍
打鐵還需自身硬,全省生態環境系統時刻以“生態環保鐵軍”的標準,確保要求不松、力度不減,堅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和省委的要求,緊盯生態環境領域的問題,大力弘揚奮發有為、求真務實的作風,敢于挑最重的擔子,敢于啃最硬的骨頭。
高水平承辦2019年全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會議、第七屆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圓滿完成全國首次鈾礦冶輻射事故應急盲演任務,考核成績為優秀,與省電力部門簽訂《輸變電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工作備忘錄》,實現輸變電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方式創新,2018年度控制溫室氣體目標考核獲得全國優秀。
積極探索宣傳教育工作新路子,創新性地把“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宣傳教育與對外合作處、江西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合二為一,打破以往“各自為政、步調不一”的工作局面,并將2019年重點宣傳工作列出清單、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統籌調度。實現了“1+1>2”的工作效應,多項宣教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榮獲共青團中央、生態環境部等八部委授予的“第九屆‘母親河’優秀組織獎”,成為全國省級層面唯一獲此殊榮的宣教部門。
生態環保鐵軍的打造,有力地推動了全省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穩步提升。
環境基礎能力:建成集中式污水處理廠116座,危險廢物處置能力達到49.15萬噸/年,新改建城鎮污水管網約1126公里,33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累計淘汰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214臺,新能源公交車占比位列全國第8,新建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2座,在建19座,建成黑煙車監測抓拍系統29套,在建17套。
環境治理能力:30個專項行動累計排查出問題33498個,目前完成整改20950個。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的115個問題中,56個已完成,59個達序時進度;交辦的3586件信訪件,已解決或基本解決3283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的17個問題,15個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在沿江11個省市中排名第2位。
科技支撐能力:組建了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江西)中心,在鄱陽湖周邊3個市開展駐點跟蹤研究。省本級率先引入大氣專家團隊駐點服務,建成省級大氣污染智慧管理平臺,開展省、市兩級大氣污染源清單編制,在全國非重點地區省份走在前列。制定8項江西省強制性地方環境標準和1項推薦性地方環境標準。成立全省首批環境損害司法鑒定中心,完成我省首例通過磋商成功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鑒定評估。
服務保障能力:省生態環境廳每位廳領導定點聯系幫扶一個設區市生態環境局,為地方編印5本攻堅作戰指導手冊,建設了網絡培訓學院,對重點行業企業推行保姆式的“環保管家”服務。學習借鑒生態環境部的做法,實施文件簽辦“首批負責制”,制定領導同志批示件辦理工作細則,出臺為基層減負措施18條,在機構、編制、人員、工作任務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實現發文和會議數量同比下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