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推動基層治理創新10個重要觀點

徐良平:群眾滿意度是檢驗基層治理成效的試金石

基層治理是個棘手活,群眾滿意度是試金石。優服務解難題,促改革強供給,就是要瞄準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努力把服務送到家、抓徹底、做到位。換句話說,只有更多地強調“治理為了人民”的理念,更多地落實“服務就是治理”的要求,才能真正把服務成果轉化為治理成效。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中,既要用好社會力量拓寬社會治理思路,也要善用市場的辦法探索治理新路。實踐告訴我們,不管什么時候,“一切為了群眾”的價值觀不能忘,“一切依靠群眾”的方法論不能丟。“楓橋經驗”的根扎在基層,“楓橋經驗”的路通往群眾。根深才能葉茂,路正才能致遠。群眾路線走得越實,“楓橋經驗”的旗幟就越鮮艷,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寬。——中共紹興市委常委、諸暨市委書記(《人民日報》,2019年11月25日05 版)

盧映川:將服務群眾作為工作的核心內容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確保“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取得扎實成效,要著眼于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群眾需求和基層治理突出問題出發,積極探索推進基層治理創新,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需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大抓基層,既要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推動人、財、物和政策向街道社區傾斜,又要切實為基層減負。破解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難題,需在體制機制創新完善上下功夫,著力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服務群眾的響應機制。——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書記(《人民日報》, 2019年12月9日05版)

顧強:必須保持基層黨組織在小區治理中的主體地位

創新基層治理,必須把黨為民謀幸福的根本宗旨在實踐中貫徹到位。從黨的歷史來看,黨的支部建在連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黨的支部建在小區、強在小區,同樣具有實現黨對城市社區治理工作的絕對領導權的重要意義。小區建設看似是小事,在群眾眼里卻是大事。以建強小區黨支部為重要抓手,推動小區業委會規范有序運行,帶來的效應變化是根本性的。推動小區治理科學化,必須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必須堅持維護小區居民的核心利益,必須形成齊抓共推小區工作的互動格局,在小區治理中讓基層黨組織說話有底氣、領導有能力,政治功能、服務功能雙落地。——中共淮安市清江浦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國家治理》周刊,2019年4月第3期)

向德行:推進社區工作者的職業化發展

社區工作者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社區工作者的職業化有利于穩定人才隊伍,推進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社區工作者的職業化,涉及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建立相對獨立完整的薪酬體系和晉升體系。二是有比較完整的工作規程和評價機制。職業化的發展方向要求社區工作者有可以遵循的明確工作任務、工作標準、工作要求和評價考核機制,這也是社區工作者職業化的本質含義之所在。三是建立起社區工作者的價值認同。社區工作不僅僅是社區工作者謀生的手段,更為主要的是實現個人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在工作中得以充分展現個人才能,實現個人愿望,體現個人價值。只有奠定了堅實的價值認同,才能為工作者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中共北京市委原社會工委政策法規處調研員(《社會治理》,2019年第1期)

馬曉暉:構建以綠色、智慧為導向的創新體系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驅動力。綠水青山與創新實踐相結合,不僅能夠促進生態資源的轉化利用,更能有效吸引創新要素集聚、助推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主動擁抱創新變革時代的到來,發揮好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落實創新政策,承接前沿科技,構建以綠色、智慧為導向的創新體系。必須堅定不移推進創新能力建設,打造創新主平臺,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形成有利于綠色轉型的創新“生態鏈”。必須大力集聚創新要素,完善科技創新資本市場和人才政策,發展綠色金融,引進高端人才,不斷提高創新要素保障能力。——中共湖州市委書記(《學習時報》,2019年6月3日A4版)

胡曉海:提升干部隊伍擔當實干、服務群眾的能力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不斷提升干部隊伍擔當實干、服務群眾的能力,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訴求。為此,要狠抓“關鍵少數”,督促領導干部帶頭落實、完善各自分管領域的分配制度、流程機制、工作方案,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跟群眾交朋友、聊情況、解難題,形成以上率下的“頭雁效應”,推動社會治理規范化、常態化。要狠抓責任落實,梳理職責清單和職權邊界,啟動“村社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實現依法處置一體聯動,督促各單位扛起“管事”的職責,對依法依規、該辦能辦的事情,要讓群眾不找關系、不打招呼就能辦成,決不能“撂挑子”“使絆子”。——中共南昌縣委書記、小藍經開區黨工委書記(《江西日報》,2019年11月14日10版)

王彩蓮:集成黨政民各方力量,實現多元主體協同共治

一要始終堅持黨委領導。探索建立基層社會治理“大黨委”制度,通過搭建“共治委員會大平臺”,使相關要素聚焦于基層社會治理需要;加強黨對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的統籌協調,引導社會各主體共同參與治理。二要充分激發社群活力。聚力打造社群共治共建綜合服務平臺,最大限度激發社會群團組織在承接社區公共服務和基層政府委托事項的作用;加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引育力度。三要充分發揮鄉賢作用。探索實施“鄉賢資政參事”“鄉賢公益助善”“鄉賢鄉風引領”等“鄉賢+”系列工程,為廣大鄉賢能人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提供舞臺。——中共永嘉縣委書記(《溫州日報》,2019年11月28日10版)

劉紹堅:堅持移動優先,推動縣域媒體融合發展

當前移動終端已是群眾獲取信息的主渠道。縣級融媒體必須適應發展大勢,在傳播渠道上加快建設自主的客戶端,為本地居民提供周到的服務,打造活躍的本地化網上社群;在業務流程上遵循移動端傳播規律,進行策采編發尤其是反饋、互動等環節的流程優化再造;在內容創作上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內容,深入基層社區(村)蹲點調研,報道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在表達方式上以短視頻、圖片配合鮮活生動的語言,使報道更加豐富多彩;在人才培養上錘煉新聞工作者的“四力”,培育一批全媒體記者。同時,也要主動運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擴大受眾覆蓋面。——時任中共北京市昌平區委常委、宣傳部長(《人民日報》,2019年2月13日05版)

梁濤:打造法治為綱、德治為基、自治為本的鄉村治理體系

由于社會結構深刻變動、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部分鄉村公序良俗失效、社會矛盾激增等問題突出,鄉村治理面臨新的困境。自治、法治、德治單一施策難以見效,必須多管齊下、多策并舉,把三治要求接地氣、具體化,體現出自治強基、法治保障、德治支撐的綜合效能,實現社會充滿活力、鄉村和諧穩定。

堅持法治為綱,以法律為準繩,是鄉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重點解決治理的現實依據和保障問題,引導干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堅持德治為基,以道德教化引領人民向善,重點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堅持自治為本,豐富基層民主協商的實現形式,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做到村里事村民商量著辦。——中共旬陽縣委書記(《求是》,2019年第11期)

張平陽:把不動的土地變成活資產,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鄉村振興,關鍵要發展鄉村生產力。發展鄉村生產力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把不動的土地變成活資產。鄉村振興最基本的標志是“有人氣”,這有賴于產業興旺。鄉村產業的基點仍然在“農”,基本出路是土地適度集中規模經營,這必然涉及土地流轉。農民靠地而生,大多數農民擔心土地流轉后可能“失地”。如何打消農民顧慮?我們抓住穩定土地承包權、平等保護經營權這個關鍵,通過確實權、頒鐵證讓農民享有資產權利,為農民就地轉產轉業或多種經營、打通工商資本上山下鄉通道提供保障。

農業產業發展融資難,是擴大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面臨的現實問題。我們從放活土地經營權入手,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后,統一建立了評估體系、登記平臺、交易市場和風控機制,與農商銀行等銀行金融機構合作設立專項基金,推動土地經營權在市場可交易、銀行可貸款。——中共巴中市巴州區委書記(《人民日報》,2019年10月14日05版)

責編 / 蔡圣楠

責任編輯: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