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新技術變革與治理現代化趨勢10個重要觀點

鄔賀銓: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競爭角逐的焦點,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上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但人工智能的發展并不會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會“遍地開花”。在人工智能發展的熱潮中,我們必須冷靜、客觀、審慎地看待它,更加認真地審視中國在人工智能產業中的實力。不妨捫心自問:人工智能相比傳統模型的優勢到底是什么?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技術有哪些?回答不好這些問題,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之路仍將困難重重,甚至在未來有可能喪失競爭優勢。——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日報》,2019年10月28日16版)

吳朝暉:新時代我國要搶占人工智能發展制高點

人工智能正在釋放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積蓄的巨大能量,創造新的強大引擎,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推動社會生產力整體躍升。未來幾年是人工智能技術躍遷的重要窗口期,全球人工智能創新版圖加速形成,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搶灘布局,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構筑先發優勢、占據發展制高點。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一直處于奮起直追的狀態,并形成了將人工智能作為戰略重點的廣泛共識。新時代,搶占人工智能發展的制高點,需要在理念、路徑、舉措三個方面下功夫。在理念方面,堅持人工智能優先發展、體系化發展和聯動發展;在路徑方面,堅持政府推動、科教引領、應用驅動、市場主導;在舉措方面,堅持在支撐國家發展中創新突破。——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人民日報》,2019年7月10日09版)

肖峰:信息技術助力國家治理高效化

現代化與高效率聯系在一起,而信息化可以助力實現高效率的國家治理方式。信息技術的核心功能就是幫助人類高效地收集信息和處理數據,從而使人在生產、管理等活動中的效率大大提高。在國家治理活動中,需要采集和處理大量的信息,而有了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再加上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無論是全面地收集信息,還是及時準確地處理數據,都可以按需高效完成,從而使治理過程中的決策和對策可以快速而及時地應對各種千變萬化的情況。今天,借助更先進的信息技術,如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可以設計科學的管理模型、優化管理流程,形成“電子政府”“網上政府”“虛擬政府”等信息化的運作方式,政府的治理活動可以不斷走向智能化,從而減少治理過程中因人力的大量消耗而付出的成本,并提高管理和服務活動的質量與效率。——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國家治理》周刊,2019年11月第3期)

趙昌文:新一輪信息革命使生產方式和勞動就業發生突破性變革

新一輪信息革命對生產方式的深刻影響,表現為信息化帶來的產業技術路線革命性變化和商業模式突破性創新,進而形成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產業范式變遷、企業組織形態重構以及就業和消費方式變化。同樣,這些變革也會對勞動就業產生影響。人類歷史上的產業技術革命既是對勞動者的解放,也形成了對勞動者的替代。隨著生產過程自動化的推進和機器人大規模使用,新一輪信息革命在不斷創造新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在形成對勞動者的替代。機器對勞動者的替代,能夠把人類從繁重危險和簡單機械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生產效率,使技術成為人類逐步實現自由的手段。在這一過程中,適應能力較差的勞動者難免會面臨較高失業風險。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就業問題是能夠得到妥善解決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人民日報》,2019年6月14日13版)

卞永祖:人工智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一代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

人工智能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引領中國進入智能經濟時代。智能經濟主要是以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以算法為支撐,以智能產業化和產業智能化為核心,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醫療以及大數據金融等領域正獲得快速發展,對人類生活、生產方式帶來全方位革命性變化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形態。智能經濟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人工智能作為新一代創新技術,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制造業作為我國工業的核心,與人工智能的結合不僅會帶來產業結構的升級,更可能催生新的經濟業態。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會顯著降低用工成本并提升產出率。目前制造業中利用智能技術的領域和產品已不勝枚舉。根據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詢、信息技術和業務流程外包的跨國公司埃森哲的報告《人工智能:助力中國經濟增長》,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潛力拉動中國經濟年增長率上升1.6個百分點,并將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提升27%。——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部副主任、研究員(《人民論壇》,2019年8月下(特))

李鐵:科技創新提高了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催生了包容性治理理念

精細化治理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包括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特別是利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來強化科技在城市治理中的應用和實踐。中國的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使許多新興的創新企業也應運而生。當這些創新企業和新經濟模式出現的時候,必然會帶來過去城市治理中未曾出現的問題,也會導致傳統經營模式的抵觸和反對。好在我們的城市治理體制的最大優勢就是不受各類利益主體的干預,因此給各類創新企業和行業提供了最大的發展空間。但是面對存在的問題,如果繼續按照傳統的規范要求,很可能會扼殺很多企業創新的機會,而城市里根據市場需求產生的創新產品也會遇到極大的阻力。這就要求在提出精細化治理的同時,也要給創新空間提供更好的載體,創造更多的機會。同時在包容性治理理念下,把精細化治理從具體細致的工作范疇,上升到基于科學分析的執政理念的高度,這樣精細化治理才更為適應創新型社會發展的要求。——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北京日報》,2019年12月9日13版)

余南平:新技術革命要求國家治理相關領域進行“自我變革”

在這個由技術引發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勢必要求國家的治理組織體系從傳統的工業化、科層制、文件式的管理架構向網絡化、扁平化、技術化的方式轉變,同時由于當下網絡社會變革的速度之快已經大大超越了工業時代的“機械”社會,那么國家治理過程中對事物的響應速度和響應能力的要求必然也同步提高,以滿足社會各種微觀個體化和普遍群體化的訴求。另外,我們也必須看到由于網絡社會的快速膨脹,各種新衍生的違法活動和擦邊球行為也不可避免地在社會某個層面外延,而面對這個新情況和新變化,從治理的方式而言,如何高效地運用技術手段,及時預防和處理社會隱藏的各種潛在問題,也是社會向網絡化和個性化過渡中的必然路徑選擇。因此,從新技術帶動生產力引發革命性變革的角度而言,必然要求國家治理作為上層建筑領域的組成部分做出有效的、及時的變革,從而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基地/余南平工作室首席專家(上觀新聞,2019年11月1日)

楊東:區塊鏈技術是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目前,全球許多國家都在加快布局區塊鏈技術發展。我國在區塊鏈領域擁有良好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應推動協同攻關,加快推進核心技術突破,為區塊鏈應用發展提供安全可控的技術支撐。加強區塊鏈標準化研究,提升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加快產業發展,發揮好市場優勢,進一步打通創新鏈、應用鏈、價值鏈。加快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結合我國實際和新的發展實踐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理論創新,積極推動區塊鏈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使區塊鏈技術在建設網絡強國、發展數字經濟、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人民日報》,2019年11月26日09版)

藍江:人類與智能機器將形成共生性的伙伴關系

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的確給未來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其中,人工智能發展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上的瓶頸,而是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系問題,這催生了人工智能的倫理學和跨人類主義的倫理學問題。與其說今天的人工智能在奇點臨近時,旨在超越和取代人類,不如說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傾向于以人類為中心的傀儡學,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今天的人工智能的發展目標并不是產生一種獨立的意識,而是如何形成與人類交流的接口技術。在這個意義上,人類與智能機器的關系,既不是純粹的利用關系,也不是對人的取代,而是一種共生性的伙伴關系。以后,我們或許會看到,當一些國家逐漸陷入老齡化社會之后,無論是一線的生產,還是對這些因衰老而無法行動的老人的照料,或許都會面對這樣的人與智能機器的接口技術問題,這是一種人與人工智能之間的新倫理學,他們將構成一種跨人類主義,或許,我們在這種景象中看到的不一定是倫理的災難,而是一種新的希望。——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光明日報》,2019年4月1日15版)

周小川:面對人工智能對就業和收入分配的沖擊,公共政策要做好準備

人工智能與自動控制技術相結合,再加上ICT(信息通信技術),三者疊加在一起會對就業產生巨大的沖擊。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在工業和制造業環境中,越來越多的人從中間環節轉移出去。人類從有形部門向服務業就業轉移的現象,今后可能會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收入兩級分化的情況會進一步加重。最高端的人才對社會和生產將越來越有控制力,一般人的就業機會將更多地被機器所替代。面對這種情況,從公共政策角度,我們該如何應對?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設法引領這個過程,也就是說要主動引導人工智能干什么和不干什么。特別是涉及到遺傳學、DNA研究的學科,設立倫理道德的人文界限十分重要。最后,既然人工智能可能對收入分配產生巨大影響,我們現在就需要研究未來該如何調節收入分配。未來我們不僅要對傳統的公司、個人征所得稅,對流轉環節征增值稅,還可能要對機器征稅。——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新華網思客,2019年11月5日)

責編 / 臧雪文(見習)

責任編輯: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