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效能,需要立足當代中國發展實際,在整體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貫穿于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和全過程。要突出把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轉化為國家治理中黨的領導、思想引領、社會主體效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的五大效能。
關鍵詞:制度體系 治理效能 黨的領導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對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起著規范、引領、推動、保障、服務的重大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立足于當代中國發展實際,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貫穿于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和全過程,努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整體效能。
把黨的領導制度體系轉化為國家治理的領導效能
要健全黨對一切工作全面領導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黨對國家治理的領導核心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和完善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制度,就是要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本領,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變革、治理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離開了黨對一切工作全面領導的制度保證,就不可能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完善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制度,最重要的是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因此,要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要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構建管黨治黨新常態;要加快形成覆蓋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各方面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強化制度執行力,有效提升新時代黨的建設質量。
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制度體系轉化為國家治理的引領效能
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引領制度建設,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思想引領。馬克思主義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新時代下,要注重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推進工作,匯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要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理論優勢所在,是團結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引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是確保黨和國家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發揮科學理論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思想引領作用的重要前提。
把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轉化為國家治理的主體效能
增強國家治理效能,必須牢固確立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就必須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強大力量,要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不斷創造美好生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關鍵的是要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各項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有效落實人民群眾的各項合法權益。
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轉化為國家治理的經濟效能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建設世界一流的國有企業,真正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要毫不動搖支持、鼓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力增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支持民營企業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要為各類所有制企業營造公平、透明、法治的發展環境,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努力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好、完善好,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積極推進減稅降費、優化服務、公正監管,堅持權利平等、規則平等、機會平等,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不斷完善市場監管體制機制,形成市場強、政府強、企業強、社會強的經濟治理結構,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把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轉化為國家治理的法治效能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要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制度體系建設,為國家治理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必須抓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個總抓手,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律法規更好體現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的價值準則。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立健全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保障有力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
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轉化為國家治理的文化效能
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體系,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國家治理的文化制度保障。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需要廣泛形成發展共識,凝聚億萬人民的精神力量。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國家治理體系提供深厚底蘊和價值支撐。
新時代,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建立網絡文化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與國家治理息息相關。因此,要發揮政策導向作用,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文化制度保障。
把社會主義民生保障制度轉化為國家治理的社會效能
我國國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都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進行。在社會生活中,要大力增強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建設,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切實改善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在新時代,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大力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推動社會治理工作重心下移,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有效機制,打造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牢固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轉化為國家治理的生態效能
完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大力提高國家治理的生態效能。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標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踐行“兩山”理念,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建設美麗中國,一方面,必須劃定生態紅線,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和終身追責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增強可持續發展后勁。同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為國家治理提供強有力的生態環境保障。
【本文作者為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責編:王茂磊 (見習)/ 臧雪文(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