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四中全會研究的重點之一是國家治理體系。會議對此概念作出了充分詳盡的論述,也對我國今后走什么樣的路、發展什么樣的社會主義,以及建立什么樣的國家治理體系,做出了明確引導。
會議強調,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有兩大優點。一是馬克思主義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舶來品,而是成為了中國先進文化的核心引領部分。二是制度優勢,即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的市場經濟并不簡單等同于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不僅僅是把蛋糕做大,它還強調效率和公平,強調怎樣把這個做大的蛋糕進行合理分配。我國的制度優勢就在于能夠非常好地把公平和效率結合起來,通過市場經濟做大蛋糕,通過社會主義進行再分配以保證共同富裕。
在行政體系方面,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體現在堅持黨的領導以及其所具有的執行力上。有效的執行力保證黨中央的每項政策可以縱向到底、橫向到邊,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可以順利下達到基層中去。
在民主和法治方面,四中全會辯證地強調了兩者的關系。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等制度發揚人民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此外,它又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了民主和集中的關系,既強調民主,也強調集中,強調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
在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方面,四中全會強調兩點,一是市場,二是政府。在使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政府在有效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上發揮作用。也就是說,通過有效的市場以及有為的政府,達成兩條腿走路。
在改革和開放方面,強調對內改革,強調改革永遠在路上,強調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開放強調既要有獨立自主的精神準備,特別是在關鍵技術上,要有不依賴外國的獨立自主精神,同時也要深入打造立體全面開放新格局。因為不開放只有死路一條,只有擁抱全球化,才能使中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
在制度方面,強調“一國兩制”,強調臺灣問題可以采用靈活的方式去解決,但民族復興必須以國家統一為前提。所以,國家統一是每個中國人所面臨的任務。當然,制度的選擇可以根據各個地方的歷史情況而有所差異。
在軍隊方面,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古田會議以來的黨指揮槍,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在人才方面,會議深入強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復興說到底要靠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實有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從古代儒家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用之”,到“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再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字之差,反映了我國的開放心態,即全世界優秀人才都可以為我所用。
最后,所有的一切都必須強調黨的領導。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核心和關鍵就是黨的領導。換言之,我們在工作中要擦亮馬克思主義的底色,堅持黨的領導,這也是四中全會的精神內容。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責編:楊 陽 / 董 楠(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