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溯社會主義的歷史可以看到,具有公平正義自由和諧原則的社會主義社會始終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只要存在階級剝削和壓迫的資本主義社會,人類追求實現社會主義的運動就永遠不會停息。汲取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教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以雷霆之力震撼世界,給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注入新的希望。只要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存在,資本主義的危機就是不可克服的且會愈發尖銳,而作為其對立面的社會主義就永遠是人們憧憬的目標,且會更加磅礴于世界。
【關鍵詞】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 蘇聯解體 資本主義危機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6.003
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前景取決于這幾個因素:回溯它的歷史,看它是否具有產生的必然性和發展的規律性,“鑒古而知今”;評估它過去、現在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因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觀察它的現實,汲取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教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以雷霆之力震撼世界,給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注入新的希望。社會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1]
社會主義發展顯示的歷史規律性
馬克思主義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人類自古以來就向往公平正義自由和諧的社會。我國先哲提出歷史發展向“小康”“大同”社會邁進,憧憬的是“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康有為在其《大同書》描繪的世界是人人享有公正平等權力,“平等乃天賦人權”“人人皆為天子”。在“大同世界”,“既無帝王君長,又無官爵、科第,人皆平等”。[2]
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來,雖然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發展,但資本家通過使用機器大幅度降低工資,盡量延長勞動時間,不斷增加勞動強度,廉價雇傭童工、女工等辦法榨取廣大工人的血汗,正如馬克思深刻揭露的:“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3]針對這種情況,在法國和英國出現了以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即19世紀初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他們認真地思考勞動群眾貧困的根源,嚴肅地探索變革現存社會制度的途徑,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細致地描述未來理想社會的藍圖:在那里消滅了剝削和壓迫,改變了資本主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一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人人都參加勞動,按勞分配或按需分配,平等、幸福、和諧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妥善地組織社會生活,實行生活的社會化;消滅舊式的分工,也不存在城鄉之間、工農之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的差別,等等。盡管他們的學說提出了許多“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4],但是,“他們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觀,無法找到實現其社會理想的正確道路和社會力量”。[5]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社會主義理論從空想變成了科學。馬克思創建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為人類社會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馬克思恩格斯寫下《共產黨宣言》,提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即“兩個必然”的著名理論。宣言指出:當資本主義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強大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能適應、不能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發展的地步時,生產力就受到阻礙,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日益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必然導致社會主義革命的發生。
《宣言》指明了在無產階級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消滅資本主義占有方式,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根本道路。
馬克思恩格斯還提出了關于未來共產主義新社會建設的基本觀點。《宣言》極其慎重地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
科學社會主義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正確方向。
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俄國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正如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沖破落后的生產關系的束縛。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工業生產總值已經躍居歐洲第四位、世界第五位。但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總水平仍然屬于歐洲最落后的國家:俄國居民平均壽命僅32歲;由于缺乏受教育條件,俄國居民中文盲占多數,識字率僅有21.1%。必須改變俄國落后的面貌,盡快融人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潮流,這是當時俄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但沙皇專制制度阻礙了俄國生產力的發展。沙皇政府不顧人民的反對恣意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國內經濟接近崩潰,國庫空竭、物價飛漲、外債高筑。沙皇專制機構還濫用高壓手段,大肆鎮壓革命黨人;壓制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封閉進步報刊和出版物……
沙皇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工人農民的強烈反抗。1910年經濟罷工有214次,政治罷工8次,1914年經濟罷工迅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罷工達1034次,[7]參加者明確提出推翻沙皇專制統治的政治口號。
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的尖銳、軍事失利加上經濟的混亂使下層人民已經不能照舊生活下去。沙皇專制走到了盡頭,俄國革命形勢迅速成熟。
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抓住時機,取得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原則得以體現。第一,列寧認為資本主義的不平衡發展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戰爭使資本主義的鏈條上出現“薄弱環節”,社會主義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國家爆發,由此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第二,建立了布爾什維克黨的堅強領導。黨制定了正確的戰略和策略,要求革命突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圍(如工廠社會化,建立工農蘇維埃政權等);確立了工農聯盟的政策和從爭取革命和平發展到武裝起義的方針;規劃了無產階級專政國家——蘇維埃共和國的政治形式;黨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保證了全黨的團結和統一。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是十月革命勝利的決定性條件。第三,蘇維埃政權解決了俄國最迫切的社會問題,得到大多數人民的擁護。在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會議上,通過了土地法令,宣布廢除地主土地私有制,農民有權分得土地;通過了和平法令,宣布俄國退出世界大戰,使飽受戰爭之苦的俄官兵聽到了自己的心聲;宣布俄國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決原則,為俄國各族人民之間的合作奠定了基礎……這一系列措施使得蘇維埃政權很快就在全國范圍“凱歌行進”,人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俄國出現了。
社會主義從一國變為多國。新生蘇維埃政權意識到其生產力發展比先進國家落后50~100年,“落后就要挨打”,面對虎視眈眈的帝國主義,列寧斯大林發出了工業化的號召。蘇維埃電氣化、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1929~1937年)就是加速現代化進程中最重要的方針,而且最終完成了這一計劃。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是蘇聯在工業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俄羅斯最新出版的《蘇聯經濟史》寫道:“與1922年相比,1940年國家的國民收入增長了10倍,工業產值增長了23倍,農業產值為原來的2.1倍,鐵路運輸貨運周轉量增長了22倍,固定資產增長了23倍,基建投資增長25倍,工人和職工數量增長4.4倍。一個現代技術工業強國橫空出世。”[8]該書繼續寫道:到1950年,社會總產值已經超過1940年1.6倍,國民收入超過1.9倍,工業產值超過1.7倍。到1970年代中葉,蘇聯社會總產值仍然保持了年均6%~7%的增長率,國民收入增長6%~8%,工業產值增長7%~9%,居民收入增長4%~6%。[9]到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工業生產水平為1913年的8.2倍。按照工業總產量,革命前的俄國占世界第五位,工業生產份額占世界總量的2.6%,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末工業總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它在世界工業中所占的比重也達到13.7%。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能生產當年人們所能生產出來的任何一種工業產品的兩個國家中的一個。就這樣,蘇聯時期就克服了俄羅斯與世界先進工業發達國家按階段發展的落后局面。[10]
同時代與社會主義蘇聯欣欣向榮的景象形成對比的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從1929年開始的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持續4年之久。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44%。1932年的工業生產與1929年相比,美國為53%,德國為59%,日本為66%左右,法國為69%,英國為82%,危機使資本主義各國的生產倒退了幾十年。每個國家都為巨大的社會不穩定所震撼。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概括當時的恐懼情況是,“普遍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能勝任重建的任務”,“資本主義社會的衰落就在眼前,這是不容置疑的”。[11]
所以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從一國發展到多國,形成社會主義陣營;在亞洲、非洲、拉美地區還有不少國家宣布走社會主義道路。
百余年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顯示了這樣一條歷史規律性:具有公平正義自由和諧原則的社會主義社會始終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只要存在階級剝削和壓迫的資本主義社會,人類追求實現社會主義的運動就永遠不會停息。
一個為人類文明曾經做出、至今仍在作出貢獻的社會制度是不會自行滅亡的
國家調控和干預經濟生活是社會主義一大貢獻。針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在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時期,為了擺脫危機困境,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任美國總統后實行一系列經濟政策,稱為羅斯福新政。新政借鑒了蘇聯的做法,改變胡佛政府時期的自由放任,開始由政府干預經濟,使得美國逐漸擺脫經濟危機的陰影。自此以后,資本主義國家也會利用國家力量對經濟進行調控和干預。
加強對勞動者的社會保障。20世紀30年代,蘇聯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第一次消滅了失業,所有人都能得到工作的機會。從1928年開始,逐步開始7小時工作制,在30年代初就有80%的企業實現了7小時工作制,而對有損健康的和地下作業的工種實行6小時工作制。國家十分關心勞動人民的休息和健康,實行了免費醫療、社會保險、退休金制度等。在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用于社會保險的開支增加了3倍多,衛生保健開支增加了2倍多,教育開支增加了5倍,助學金增加了13倍。到40年代初,全民的識字率已超過80%。
羅斯福新政借鑒蘇聯的經驗通過了《社會保障法案》等法案。實行養老金制度,對退休的勞動者每月發放一定數額的養老金;建立失業保險;對無依無靠的人提供救濟。還通過勞工關系法,規定了工人有組織工會的權利,有對雇主提出申訴等權利,以保障工人利益。此后,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得不提高勞動者的福利、權限和利益。
俄羅斯總統普京曾高度評價蘇聯成立的重大意義。2016年在俄羅斯統一黨大會上,他說:(蘇聯)“計劃經濟具有確定的優勢,它能夠集中全國的資源完成最重大的任務。例如,解決了蘇聯人民的健康保障問題,這毫無疑義是共產黨的功勞”。
普京還說到:(蘇聯)解決了教育問題,這也毫無疑問是共產黨的貢獻。十月革命前俄國文盲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二,是歐洲最低水平。列寧發動了“文化革命”,1940年蘇聯每千居民受過普通教育人數達到245人,遠遠高于美、英、德、法、日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12]而居民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國家社會發展最重要指標之一。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一書中曾經描繪了在消除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社會中生產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面貌的更新,指出:“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這就是廢除私有制的主要結果”。[13]
蘇共、中共為消滅法西斯做出的巨大貢獻掀起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高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中共在抗擊企圖奴役全世界人民、實行種族滅絕的德日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流砥柱。
蘇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主戰場。蘇聯軍民以傷亡6000萬人,其中死亡人數達2700萬人的代價為奪取衛國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擊日本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兩天后中國共產黨就連署發布關于譴責日本侵略暴行、號召全民抗戰的宣言和決議,最早吹響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沖鋒號,也揭開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在華北、華中建立了遼闊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東北、華南,一直到海南島,建立了廣闊的抗日游擊根據地。日本超過70%的陸軍和三分之一的海軍陷在中國戰場,中國戰場是東方主戰場,對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的影響如日中天,世界形成和資本主義對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亞洲、非洲和拉美洲很多國家宣布以社會主義為發展方向。
一個曾經并且依然在為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社會制度,是有著光明前景的。
總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教訓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將更加健康發展
上世紀末的蘇聯解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劇變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帶來極大沖擊,有些人認為這意味著社會主義“時代的終結”:因為蘇東劇變根本原因在于社會主義體制的“失敗”,是由于這個體制本身存在的不可藥救的弊端導致必然的滅亡。
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絕大多數俄羅斯人認為:盡管蘇聯體制存在問題甚至嚴重問題,但是完全可以克服。2010年俄羅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出版了由著名經濟學家阿巴爾金主編的《蘇聯經濟史》,這是俄羅斯經濟學界近年來關于蘇聯社會經濟發展最權威的著作。該書沒有回避蘇聯舊體制的缺陷,也反對刻意拔高蘇聯社會發展成就的做法,但特別批判了那些把“蘇聯經濟史看成是一系列的失敗、罪惡和錯誤,這個體制導致了蘇聯不可避免的解體”等論調。該書強調:“毫無爭議,蘇聯在自己的存在時期在經濟發展速度上沒有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政治范疇成為世界第二強國,在航天、核能方面成為第一大國。蘇聯的基礎科學、教育體制和干部培養體制客觀上被認為是世界上比較好的。[14]
那么,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16年1月26日,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觀點報》等報刊頭版以通欄大標題《蘇聯解體主要原因》刊登了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巴特魯舍夫關于蘇聯解體原因的訪談,他完全否定蘇聯解體是由于蘇聯體制存在的所謂經濟危機等因素,明確指出:蘇聯解體主要原因是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改革政策的失誤。沒有制定好經濟和政治改革的戰略計劃;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取消蘇共領導而喪失了黨的支柱造成混亂;在關鍵的時刻沒有采取保護國家的措施包括經濟措施;對格魯吉亞、立陶宛等地發生的民族騷亂沒有作為;甚至“8·19”事件中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意志懦弱……,等等。
2016年民調顯示:俄羅斯99.1%的民眾也認同上述看法,反對把蘇聯社會體制、蘇聯模式的失敗看成必然。
汲取蘇聯解體教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健康發展。中國領導人很早就反對戈爾巴喬夫推行的政治改革,同時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
鄧小平總結了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的教訓,堅定維護中共領袖的權威。他說:我們不能要求偉大領袖、偉大人物、思想家沒有缺點錯誤,那樣要求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態度。外國人問我,對毛主席的評價,可不可以像對斯大林評價那樣三七開?我肯定地回答,不能這樣講。黨中央、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干赫魯曉夫那樣的事。[15]
鄧小平也是第一個警惕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后果的人。1990年3月3日在回答怎樣看待蘇聯國內問題時,他說道:對戈爾巴喬夫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我們是有不同看法的,但我們沒有必要進行過分的批評。[16]
江澤民明確指出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放棄共產黨的領導。他說:“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最深刻的教訓是: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結果使得已經相當嚴重的經濟、政治、社會、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釀成了制度劇變、國家解體的歷史悲劇。”[17]
胡錦濤直接指明了蘇聯解體與政治思想多元化的關系。他說:“黨的建設最根本的是思想政治建設,思想政治建設的核心是理論建設。黨的理論正確和牢固與否,直接關系到黨的興衰存亡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所以會解體,具有光榮斗爭歷史的蘇聯共產黨所以會失去政權并頃刻瓦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理論上政治上出了問題,指導思想上的多元化導致黨內思想混亂,思想政治上徹底解除武裝。蘇聯共產黨從思想渙散走到組織瓦解,教訓是很深刻的。”[18]
習近平總書記則從理論高度深刻剖析了歷史虛無主義在蘇聯解體中的危害。他明確指出:“蘇聯為什么解體?蘇共為什么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各級黨組織幾乎沒任何作用了,軍隊都不在黨的領導之下了。最后,蘇聯共產黨偌大一個黨就作鳥獸散了,蘇聯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這是前車之鑒啊!”[19]
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汲取了蘇聯解體的教訓,提出既要堅持改革開放,更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保證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十位躍升到第二位,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3%左右,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
新時代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在一個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國的蓬勃發展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注入新的活力,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21世紀的世界左翼力量呈現出新的發展勢頭,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左翼力量有所增強。拉美國家一些左翼政黨和左翼代表相繼贏得大選尤其引人注目,呈現出“社會主義”的新氣象。今天,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共產主義性質的政黨,分布在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執政和參政的黨有幾十個。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人數在增加,共產黨和工人黨之間的聯系與合作也在加強。這些政黨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反抗壟斷資產階級統治的斗爭,在思想理論、行動策略、隊伍建設和國際聯合等方面進行積極的調整,以適應世界形勢發展的需要。有的國家的共產黨,如英國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在黨綱中還明確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目標的總體步驟。
與此同時,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進一步深化。資本主義社會最突出的問題是社會貧富兩極分化。資本主義私有制和人剝削人的制度的本質決定了社會財富會不斷向少數人集中。2010年美國最富有的1%的人拿走了將近25%的國民收入,控制著40%的財富。也有資料顯示,美國1981年最頂層的1%成年人平均收入是底層50%的成年人收入的27倍,而今天已經達到了81倍。美國的極端貧困人口也在增長。美國人口普查局2017年9月公布,全國有4000多萬人生活在貧困之中。隨著貧富分化的日益加劇,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問題更加凸顯。不僅失業人群、邊緣人群、外來移民等“下層社會”與上層社會的矛盾在加劇,而且所謂“中產階級”和“白領”階層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也在激化,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民族矛盾、種族矛盾等將會更趨激烈。近年來,歐美多國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以“白領”工人為主體的罷工和游行示威活動。2010年,意大利100多萬人舉行大罷工,法國350萬人舉行大罷工等。在2011年,美國和英國爆發了“占領華爾街”“占領華盛頓”“占領倫敦”等新型抗議活動,英國約200萬人舉行大罷工。而2010年至2017年的7年間,希臘共爆發了50次全國大罷工。2017年美國社會抗議活動頻發,成為美國社會“反抗最頻繁的一年”。2018年,法國出現抗議政府的“黃背心”運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頻繁發生大規模罷工和示威活動,表明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
只要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存在,資本主義的危機就是不可克服的且會愈發尖銳,而作為其對立面的社會主義就永遠是人們憧憬的目標且會更加磅礴于世界。
注釋
[1]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講話》,新華網,2018年5月4日。
[2]康有為:《大同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75頁。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1頁。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9頁。
[5]《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頁。
[7]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歷史研究所:《1913年的俄國》,圣彼得堡,1995年,第327頁。
[8][9][14][俄]阿巴爾金主編:《蘇聯經濟史》,俄羅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出版,莫斯科,2010年,第5~6、7~8、8頁。
[10]吳恩遠:《十月革命與俄國現代化進程——兼評當前十月革命研究中的爭論》,《歷史研究》,2007年5期。
[11][英]Р.阿姆斯特姆等:《戰后資本主義的大繁榮的形成和破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10頁。
[12]Газета.Ru21 января 2016 г.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頁。
[15][16]《鄧小平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435、1311頁。
[17]《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0頁。
[18]胡錦濤:《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核心是理論建設》,《胡錦濤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53頁。
[19]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求是》,2019年第7期。
World Socialism will Prosper with Even Greater Strength in the 21st Century
Wu Enyuan
Abstract: Looking back on the history of socialism, we can see that the socialist societ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justice, freedom and harmony has always been the goal of people's pursuit; and as long as there is the capitalist society of class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the human movement to pursue socialism will never st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drew upon lessons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drastic changes in Eastern Europe, is taking the world by surprise and injecting new hope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soci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As long a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t society exist, the crisis of capitalism is insurmountable and will become more acute. Socialism, as the opposite of capitalism, will always be the goal of people's aspiration and will be more immense in the world.
Keywords: Socialism, Marxism, Soviet Union's disintegration, capitalist crisis
吳恩遠,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博導。研究方向為俄羅斯史。主要著作有《蘇聯史綱(1953~1964)》《蘇聯史論》等。
責 編/馬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