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70年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把握

核心提示: 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歷來既是重大理論論斷,也是重大政治論斷。從政治高度對社會主要矛盾問題作出判斷,對于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和開展各項工作至關重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把握展現出清晰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邏輯

盡管在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著中含有主要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思想,但他們并沒有使用過主要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的概念。提出主要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概念并將其作為重要哲學概念來闡發,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重大理論創新。在《矛盾論》一文中,毛澤東指出:“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抓主要矛盾對于問題之解決如此重要,那么怎么找出一個復雜事物的主要矛盾,尤其是像社會這樣極其復雜事物的主要矛盾?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為我們演示了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入手來找出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方法:“當馬克思、恩格斯把這事物矛盾的法則應用到社會歷史過程的研究的時候,他們看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看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由于這些矛盾所產生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而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會在各種不同的階級社會中,引出各種不同的社會革命。”在這里,毛澤東同志依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思想,明確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看作是一般社會的“基本矛盾”。同時,毛澤東同志也談到這個一般社會的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表現:“馬克思把這一法則應用到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的研究的時候,他看出這一社會的基本矛盾在于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表現于在各別企業中的生產的有組織性和在全社會中的生產的無組織性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的階級表現則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階級關系上的具體表現看作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而毛澤東同志則明確地把它看作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這兩個矛盾著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他的這個思想實際上是后來許多理論家把社會主要矛盾看作社會基本矛盾在某個階段的“集中表現”或“突出表現”這一觀點的源頭。

這個“集中表現”觀點的基本思路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基本矛盾中,有時是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突出,有時是生產力方面的問題突出;有的階段人們需要重點解決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有的階段人們需要重點解決生產力方面的問題。正是依據這個“集中表現”觀點,中國共產黨把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定位在生產關系方面,指出其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的矛盾,并且這個主要矛盾在不同時期又有不同的表現。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解放戰爭期間,代表中國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與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邏輯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解決,我國開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從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過渡時期,我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還集中在生產關系方面,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正如毛澤東同志1952年6月在一份批示中所指出的,“在打倒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

1956年,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時期。那么,前面所述的毛澤東同志用于認識和把握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邏輯是否適用于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1956年黨的八大決議首次論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社會主要矛盾問題,其中指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論斷是怎么得來的?其實,黨的八大決議本身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上述主要矛盾的實質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實際上就是承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背后更深層次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這對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生產關系方面,因為我們已經建立了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制度基本上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并且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不大,問題主要在生產力方面,即當時中國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故而生產力方面的內在矛盾,也就是社會需要與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就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社會的主要矛盾。這就是黨的八大決議所作的有關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論斷的基本分析思路,這個思路實際上是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所論述的從分析社會基本矛盾入手來尋找并確定社會主要矛盾這一思路的繼續和發展。

盡管黨的八大決議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在文字表述上有不夠準確的地方,但其基本精神符合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然而,由于各種復雜的歷史原因,黨的八大決議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論斷沒有得到真正貫徹落實,導致之后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把握出現了偏差。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重回正軌。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作出這個論斷的基本分析思路是:在我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基本矛盾中,盡管生產關系方面的體制機制存在封閉和僵化的問題,需要大力改革,但生產關系方面的根本制度或基本制度具有優越性,基本上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仍然需要堅持,矛盾的主要方面還是在生產力方面,在于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相適應。為解決這一主要矛盾,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此后,我們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原則上都堅持這個認識,直到黨的十九大才作出關于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的論斷。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論斷的現實邏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轉化”前后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來看,這個“轉化”并不意味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根本性質的改變,也不意味著我們黨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邏輯的改變,社會主要矛盾雙方實質上都是“人民需求”與“社會供給”之間的矛盾。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仍然遵循從社會基本矛盾入手來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思路,仍然把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定位在生產力方面。因此,全面認識和把握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既要認識到“需要”與“供給”雙方內涵的重大變化,也要強調社會主要矛盾本質屬性的“不變”。

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重大判斷,主要基于現實邏輯的改變,主要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需求方”和“供給方”的實際狀況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需求方”已經從原先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伴隨著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日益壯大,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越來越從數量滿足型轉向追求質量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多元,不僅在物質文化生活方面要求更高,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凸顯。

近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明顯提高,經濟總量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第二,制造業總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這些情況表明,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社會生產從總體上看已經不落后。如果還用“落后的社會生產”來概括,就不能準確反映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

雖然我國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但我國發展還是存在著較為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人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愿望的主要制約因素。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與其他方面發展不平衡等。特別是與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我國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發展相對不足。發展不充分表現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發展都存在不充分問題。例如,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的供給能力還不夠強,在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環境安全等基本民生安全方面還存在不少有待提升之處。正是由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所以黨中央判斷,雖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這個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發展的平衡性、充分性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方面,因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合理的,我們不能抑制人民群眾的合理愿望,而是要重點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即通過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等各個領域的改革和完善,大力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各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論斷,是對我們黨長期以來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邏輯的堅持和發展,是我們黨“一切從實際出發”思想方法的又一次生動展現,也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運用于當代中國的最新成果,它必將對解決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產生深遠影響。

作者:楊玉成,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博導

[責任編輯:王爽]
標簽: 中國共產黨   社會   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