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10月9日訊 10月8日,“領導干部學國學全國行”第15站走進河北遷安,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領導干部學國學全國行”發起人王杰作專題報告。
遷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高語明主持開幕。遷安市科級以上黨政領導干部700余人參與并聆聽了本次報告。活動中,王杰教授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圍繞《傳統文化與政德修養》這一主題,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從“為官須清廉”、“為官須修德”、“為官須讀書”等方面解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做人和為官智慧,深刻闡述了儒家文化的時代價值。
治政廉為首,廉乃政之本
王杰教授指出,“廉”是中國傳統官德的精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注重對官員德行的培養,儒家把“清”、“慎”、“勤”視作為官從政的三大法寶,擁有了這三大法寶,就可以保祿位、遠恥辱。這里所說的“清”,就是指官員的清廉、廉潔。廉潔是官員對待各種外在誘惑時所持有的一種正確態度,這種態度就是“臨財莫如廉”。孟子說:“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廉潔就是不貪贓枉法,不以權謀私,不取不義之財。對官員來說,廉潔自律是拒腐防變的第一道防線,它不僅僅是個人道德品質問題,而且關系到政治的公正、百姓的福祉、國家的興衰安危。
廉潔的對立面是貪腐。王杰教授指出,清廉立國,貪腐亡國,中國數千年歷史,無論是夏商周三代,還是漢唐盛世,抑或是宋元明清,概莫能外。所以,領導干部在其位當思謀其政而非謀其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領導干部在為官之路上應始終如一,守身如玉,戒貪戒色,保持清廉節儉的操守。
官有百行,以德為首
王杰教授指出,尚德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做人須講道德,為官要講官德。官德就是官員的從政道德,是為官從政德行各方面的綜合反映。做官須先做人,做人應先立德。德乃官之本,為官先修德。中國古代尤其重視官德,官德的好壞直接影響了社會治理的好壞。官德正則民風淳,官德毀則民風降。德興則業興,德敗則業敗。所謂“百行以德為首”,其意思就是說各種好的品行是以德行為首的。德者本也,才者末也。德不厚者,不可為官。中國古代選拔官吏注重以德為首,力求德才兼備,今天我們選拔干部亦可以從中汲取相當的智慧經驗。
讀書·為人·做官
王杰教授強調,為官從政,不可不讀書。讀書學習有助于良好人格和品德的養成,無論是誰,年齡大小,身居何職,都應該讀書學習,自古一切成就大事業者都是終身讀書學習的人。儒家講“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學而時習之”,就是強調要把所學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當中。領導干部須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學習和吸收其中寶貴的思想財富。書讀的多了,知識素養、理論水平、道德修養、思想境界自然就提高了,自然就能擺脫貪污腐敗、蠅營狗茍、低級趣味。因此為官從政一刻也離不開讀書學習。
主講嘉賓簡介:
王杰教授是哲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兼任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領導干部學國學組委會主任、中華母親節促進會副會長等多項職務,是中宣部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宣講人之一,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主要思想解讀嘉賓,在《哲學研究》等雜志報刊發表學術論文及圖書評論200余篇,專著《儒家文化的人學視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論稿》、《中國哲學十八講》等,主編《領導干部國學大講堂》、《領導干部國學公開課》、《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箴言》、《新時代領導干部政德公開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