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明湖及生態河川國家水利風景區在建設和發展中,始終秉持“兩山”理念,牢牢把握“綠色發展、科學趕超、生態惠民”發展主線,嚴格遵循“全域統籌、生態引領、城鄉一體”發展路徑,著力打造“兩山”樣板,爭當“雙區”示范,大力推動水旅融合,切實體現了新時代水利風景區“尤為如此”的典范和擔當。
關鍵詞:水利風景區 “兩山”理念 美麗河湖 水旅融合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B
南明湖及生態河川水利風景區(以下簡稱南明湖景區)位于浙江省麗水市境內,依托甌江中游蓮都區河段而建,景區風景資源豐富,以“清流、綠林、河灘、濕地”為核心景觀資源,包括古堰、畫鄉、九龍河灘濕地和南明湖等區塊,形成獨特的“一湖雙塔三島四山七橋”的南明湖景區格局。 作為麗水市構建山水生態城市的核心景區和現代城市景觀帶,南明湖景區深入踐行習近平同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的重要精神,始終遵循麗水城市建設發展的新定位、新要求,亮初心,踐使命,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效保護水利風景資源,充分發揮水利風景區在維護水工程、改善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修復水生態、弘揚水文化、發展水經濟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為推動麗水市高質量綠色發展貢獻水利力量。
堅守初心、認清使命:打造城市“會客廳”,成為現代化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支撐
科學實施分區管理和規劃,實現城市景觀區、文化旅游區和生態恢復區協同發展
立足實際,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對實施水利風景區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作用。作為麗水市“一軸、一心、雙城”整體結構的生態綠軸,南明湖景區堅持以高起點規劃目標定位,以高標準謀劃功能布局,融合麗水城市化建設的新定位和新要求,科學合理布局景區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推進景區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將景區分為休閑河川、古堰畫鄉和浪漫南明三大功能區,不僅編制一系列規劃用于指導景區發展,還相繼制訂《南明湖景區管理暫行辦法》等系列管理辦法,扎實推進實施“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實現城市景觀區、文化旅游區和生態恢復區協同發展,不斷提升麗水城市品位和旅游地位,并帶動周邊縣市的旅游、經濟發展,為麗水實現“藝術之鄉、浪漫之都、休閑勝地”的旅游總體目標奠定了重大基礎。
突出生態保護和恢復,促進河湖生態系統健康,為打造城市靚麗風景線貢獻水利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并明確要求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南明湖景區堅決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動麗水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一方面,積極踐行“五水共治”,補足截污治污、防洪排澇、保供抓節等設施短板,極大改善整體水環境,大大提升城市空氣質量、調節城市氣候。另一方面,有力推進九龍濕地公園建設工作,通過治理濕地趨陸地化、采砂亂象、多頭污染、違章搭建等問題,使區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恢復了八百里甌江最具原始風貌的河流濕地生態系統,有效促進了濕地資源保護和濕地生態、旅游等功能的提升,構建了人與濕地和諧共存的關系,對甌江流域的濕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示范作用,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與城市發展空間的無縫對接。
深入挖掘水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麗水故事”
“水”是水利風景區的核心資源,孕育著博大精深的水文化。水文化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母本,也是水利風景區建設的靈魂,是賦予水利風景區深厚內涵及新鮮活力的源泉。甌江作為麗水的母親河,歷史積淀豐厚,承載著幾千年的文明。依托甌江而建的南明湖景區擁有眾多能“留得住鄉愁印記、歷史內涵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的水文化遺產。南明湖景區積極實踐水工程與水文化的融合,深入挖掘和弘揚景區傳統水文化的豐富內涵,充分認識水文化的歷史意義,實現水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保護、傳承、利用、發展水文化遺產的同時向人們講述“麗水故事”,使之成為新時代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重要名片之一。
踐行初心,扛起使命:以水利之干踐行麗水之干,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構建宜居宜人宜游宜養的高品質現代化之城
2006年7月29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麗水調研時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這既是對麗水生態稟賦的充分肯定,也是對麗水改革發展的殷殷囑托,更是對麗水治水事業提出的更高要求。此后十幾年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執政新理念以來,“青山常在,碧水長流”成為麗水人的堅定信念和價值追求,并化為治水興水的強大動能。目前,南明湖景區已初步形成“建一處水利工程,營造一片美麗風景,帶動一域生態旅游”的良好態勢,實現了水景區為民、水文化惠民、水產業富民,彰顯出新時代“水產品”生態價值的集中實現。
水景區為民,充分挖掘現代水利工程諸多功能,改善城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
水是生態之源,是水利風景區建設依托的重要資源。為響應全域美麗河湖和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南明湖景區通過整合河流沿線的綠地空間資源、推動實施北岸防洪堤綠化、亮化工程、沿河興建全長5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賽道等措施,將沿線濱水空間打造成舒適的城市水環境空間。同時,加強湖面的保潔力度,改進垃圾打撈設備,有效提高了湖面垃圾打撈的工作效率。此外,還牽頭落實了環南明湖兩家化工廠的搬遷,積極配合蓮都區開展采砂整治工作等等,通過整治行動,南明湖水質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既發揮了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完善了基礎服務設施,成為展示地域文化、歷史風貌的一個窗口,又與城市公園、風光帶、居民區建設相結合,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成為麗水的“民生之湖”。
水文化惠民,以文化活水浸潤城鄉大地,讓群眾共享高品質精神生活
水是文化之根,是水利風景區建設依托的核心靈魂。在當代,創建有特色、有靈魂、有個性的水利風景區,打造水生態文明,弘揚優秀水文化,對建設現代水利、民生水利、生態水利,推動全域旅游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模式轉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南明湖景區的九龍國家濕地公園,高度重視保護修復九龍濕地的人文生態和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九龍濕地豐富的人文資源,做好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結合的文章,著力打造“堰-畫-窯-廟”的景觀組合。景區從有利于生態保全、文化展示的角度出發,對歷史文化相對集中的濕地文化展示區按4A級景區標準進行開發建設,借助該區域原有的基礎條件,進一步改造提升、補充建設了一批旅游服務設施,開發建設了千年古堰、大港畫鄉、保定古窯等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特色景區,與千年古鎮、千年雙龍廟會、千年古窯址、千年古村落、千年古樟樹群、千年古墓群等人文勝景,共同向游客展示出九龍濕地獨特而厚重的歷史人文底蘊。
水產業富民:水旅融合帶動全域旅游發展,書寫踐行“兩山”理念時代答卷
水是經濟之基,是水利風景區建設的基礎支撐。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特別指出,“浙江麗水市多年來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努力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生態環境質量、發展進程指數、農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協同推進”,這是對麗水數十年來堅持綠色發展所取得成績的充分肯定。在南明湖景區的4A級景點古堰畫鄉,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麗水“巴比松”畫派。三十多年來,麗水“巴比松”根植于綠水青山,以古堰畫鄉為主陣地,逐步成為“鄉土”風格美術流派的代表,并開始走出國門,與法國巴比松進行跨越“百年萬里”的歷史交流。目前,古堰畫鄉一號藝術區已經陸續入駐了近70家畫廊機構、各層級美協和畫家,未來還將形成創作中心、商業油畫生產基地以及藝術度假中心。在大力推進周邊民宿經濟發展、帶動本地人口致富的同時,還呈現出藝術和產業共生的協同發展格局。
對新時代水利風景區更好發展的經驗啟示
麗水自古就有“秀山麗水”的美譽,作為構建現代山水生態城市的核心,南明湖景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尤為如此”的重要指示,在打開“兩山”通道的偉大實踐中,以建設和發展水利風景區為載體,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勇于做積極的探路者、規范的踐行者,不斷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新道路。未來,景區還應繼續對現代水利的節水改造、水土保持、凈化水源、景觀美化、教化娛樂等多重功能進行充分挖掘,在提升城市品質上尋求更高層次的突破。
堅持導向,始終以水利為民,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
水利風景區與城市之間的聯系密切,隨著近年來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隨之增長,對城鎮中運動健身、休閑游憩、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空間的需求不斷擴大,對宜居環境的建設要求也越來越多。作為城市重要民生工程的水利風景區,應始終堅持水利為民的發展理念,在滿足防洪、供水、除澇等基礎功能之外,還要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水利文化知識科普與傳播等內容,積極響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人民對宜居環境和美好生活的訴求,滿足市民運動健身、旅游休憩、陶冶心靈等需求,將水利風景區打造成城市濱水開發的休閑空間,推動城市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
規劃引領,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構建城市美麗河湖建設
麗水在融合主城區、9個縣市區的水利、旅游、城市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形成了全市水利風景區建設總體規劃。同時,根據浙江省大花園建設的要求,積極落實《浙江省大花園核心區(麗水市)建設規劃》、“美麗河湖”建設指導意見以及“麗水改革”的相關任務,為推動麗水全域旅游開發提供核心平臺。這也為麗水提升水利風景區品質提供了新思路,即將水利風景區定位為城市水生態修復空間、市民休閑游憩地、生態文明教育與環保社會實踐基地,結合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水污染防控治理等工作,統籌規劃、系統推進,形成山水林田湖草與城鄉發展空間的無縫對接,最終實現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高全民環保意識、發展生態文明的根本目標。
創新理念,打造水旅融合品牌,將水產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南明湖景區的實踐表明,水利風景區建設要以旅游景區創建為導向,寫好“水經注”, 跳出“以水治水”的傳統思維,依托獨特的山水格局和優美的生態環境,通過融入周邊村鎮產業,以水經濟激活水資源、優化水生態,豐富其景區建設內涵,充分利用好綠水青山這張麗水最有分量的“金名片”,全力推進水旅融合發展的步伐,把水產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新時代水利風景區的發展或可做到以下三個重要方面:一是與農業結合,利用農業山水優勢和產業特色,積極發展以農家體驗、鄉村觀光為主線的生態旅游;二是與制造業結合,制作景區特色文創產品,有利于景區特色品牌推廣;三是與服務業結合,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資源,為景區規劃天然氧吧、醫養小鎮等專業定位。不斷提高水利風景區質量,讓一江好水變成好產品、創造好價值。
【執筆:張 捷 唐佩佩】
參考文獻
[1]葉浩博:《“麗水之干”干出綠水青山的生態產品價值》,《麗水日報》,2019年1月31日。
[2]葉小青、占勇明:《湖泊旅游開發探討——以南明湖為例》,《漁業經濟研究》,2008年第5期。
責編:董惠敏 /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