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節日是歷史文化的結晶。節日具有促進社會協調、整合社會思想、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歷史功能。然而,隨著社會變遷,很多節日喪失了應有的價值。深入挖掘和繼承節日的價值內核,需要政府發揮供給側的推動作用,對節日進行多重“賦值”,實現其從歷史功能到現代價值的轉變。
【關鍵詞】傳統節日 歷史功能 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節日歷史功能:維護社會穩定發展
從歷史角度而言,在封建社會,節日具有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的功能。傳統儒家將個人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邏輯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結構層次為:“家—國—天下”,其中家(族)是最為基礎的社會單元。而維系家族這一社會組織形式,并保證其正常運轉的是血緣宗法制度。
血緣宗法制度是維系家族組織形式的制度保障,血緣宗法制度有效貫徹的基礎卻是其背后的信仰。中國古人沒有明確而統一的信仰對象,但卻以家族為單位供奉共同的祖先。彌散型天命信仰的符號化之象征性表達就是傳統節日。在節日期間,人們往往會以家族為單位表達對于祖先的追思,尋求祖先的庇佑,祈念家族的興旺繁榮,禱告人們對于家族的貢獻以及為祖先增加的殊榮,并將此作為自我價值實現的最高形式。籍此,祭祀祖先成為了強化家族成員對整個家族歸屬感的典型方式。古往而今,節日都具有其獨特的歷史功能:從信仰歸屬的符號化社會表達,到血緣宗法制的有效運行,再到維護家族組織形式的穩定,旨在實現“家—國—天下”相統一的目標。節日在封建社會結構中處于組織節點的關鍵位置,是維系封建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常量。從國家層面來看,節日則是封建統治者將節日儀式的象征性符號表達常態化,如,歷代皇帝在每年的春分、中秋節、上元節、除夕等重要節日都會親蒞慶典,代表百姓行祭天禮,這體現了封建統治者將維系家族穩定的彌散型天命信仰政治化為國家行為。由此,以節日為紐帶,以節日慶典為契機,個體對家族的歸屬被聚合為對國家和皇權合法性的認同。節日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的常量不斷與歷史發展進程中日益豐富的節日儀軌以及紀念活動等諸多自變量相疊加,成為個人歸屬家族、國家的符號化象征。
節日文化的發展既要保存原有的歷史功能,又要滿足群眾需求
從現代社會學視角審視,節日之所以能夠將個人組織為家族、將家族聚合為國家,而成為建構“家—國—天下”之社會結構的重要元素,是因為節日為社會個體之間的交往互動提供了必要的平臺。一個家族內部的個體之間雖然存在無法隔斷的血脈聯系,但是個體對于家族的歸屬感卻主要是通過不間斷的交往互動完成的,整個社會也是在交往互動中形成國家的。社會個體交往互動的內容豐富多樣,而唯有在特定的節日中,(幾乎)所有的社會個體的交往互動內容才會呈現一致性(這在全國規模的祭祀活動中表現的最為典型)。正是在這種交往互動中孕育了社會價值共識。社會個體可以籍此對其他主體的行為進行有效預期和判斷,以公共價值標準規范和約束相互間的行為,這大大降低了社會個體之間交往互動的不確定性,促進社會交往的良性發展,從而引導個體歸屬家族,家族聚合為國家。
節日之歷史功能向現代價值轉變的應然狀態,就是繼續以節日作為公共交往平臺,在既定節日的交往互動活動中凝聚社會價值共識,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將其升華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核心價值觀,從而為整個社會提供公認的價值行為準則,促進社會高效穩定發展。然而,在現實社會發展過程中,家族解體以及市場的力量卻將節日之歷史功能向現代價值的轉變推入了實然困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族傳統節日和政治紀念性節日日漸式微,而以西方外來節日和自創新興節日為主的慶祝活動卻備受追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群眾需求結構的變化。民族傳統節日和政治紀念性節日未能及時跟上時代的發展,也未能及時“賦值”新的時代內涵,反而被市場裹挾,使得其歷史意義逐漸消解泛化。當下的西方外來節日和自創新興節日卻迎合了大眾多元化的節日功能和價值需求,在節日構成中所占比重逐漸增加,并開始占據節日消費市場的主流。相較于節日市場的多樣化需求,當前民族傳統節日、政治紀念性節日能夠提供給節日市場的產品(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文化的)相對有限。
節日價值的彰顯需發揮政府的供給側作用
如果說節日是維系古代封建社會穩定發展的常量,那么,節日在現代社會中則已成為直接影響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變量。節日對于國家軟實力的影響力度,取決于供給側如何對節日進行有效“賦值”。
政府作為供給側對節日進行有效“賦值”的關鍵是繼承創新。政府應該繼承節日的公共交往平臺功能,推動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次的交往互動,凝聚社會價值共識,形成公認的社會價值行為準則,從而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但是,社會價值共識亦或社會核心價值觀內涵是不斷豐富與發展的價值認知體系,這就要求政府作為節日供給側不能局限于民族傳統節日的傳統價值定位、政治紀念性節日的單一價值意涵,而是要根據社會發展實際賦予民族傳統節日和政治紀念性節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例如,通過對清明節、中秋節、上元節、除夕等民族傳統節日的現代價值進行挖掘,對勞動節、青年節、國慶節等政治紀念性節日的時代意蘊進行解讀,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希望;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期許;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堅守。
政府作為供給側對節日進行有效“賦值”,還需要堅持文化內涵的繼承與技術手段的創新相統一。文化本身具有傳承積淀的獨特屬性,節日作為文化的特殊表現方式更是如此。當前的民族傳統節日褪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迎合市場而自我物化之后的商業化味道濃重,使自身的文化底蘊逐漸淡化,從而失去了最具節日市場競爭力的價值屬性。政府作為供給側的改革推動者應該大力調整節日市場的產品結構,增加高文化附加值、歷史附加值的產品投放比重,彰顯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當代價值。如,2019年2月舉辦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就是一個節日傳承的成功案例。人的價值認同是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相互作用的結果。深具文化內涵的傳統民族節日和政治屬性的紀念性節日活動,在引導大眾理性認知的同時,也需要現代技術的包裝,以強化感性體驗。“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通過藝術燈光立體投影于建筑上的《千里江山圖卷》等作品,就是將現代視聽光影技術運用于傳統節日文化之上而贏得了大眾的價值認同,從而強化了人民群眾對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中華文明的世界傳播力。
政府作為供給側,對待外來節日、自創新興節日則需秉承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積極發掘其中與民族傳統節日、政治紀念性節日有共性的文化元素,喚起民眾的價值共鳴,突出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積極內容,繁榮節日市場,豐富節日價值內涵,推動節日活動創新。大部分外來節日也是西方歷史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其中不乏積極的價值元素,例如圣誕節、復活節、感恩節、母親節等節日都內含和諧、自由、誠信、友善等價值內涵。這些外來節日與中國傳統節日相得益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中國傳統民族節日和政治紀念性節日在具體分工分類、美德教育上的不足。依托于異質性文化底蘊的節日慶祝活動可以豐富傳統民族節日和政治紀念性節日生活的內容,加強相互間的交流融通,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同時,可以促進中國民族傳統節日和政治紀念性節日的對外傳播,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對于自創新興節日則可以以鼓勵節日創新、引導健康發展為理念,準許其進入節日市場,對其中反映了人民群眾生活要求、價值訴求的自創新興節日進行身份認證,并將其納入到節日市場管理體系中,引導其健康發展。但是,不論對外來節日還是自創新興節日,政府在開放包容的同時,也要強化責任意識,擔當公益責任,積極治理其中的不良商業炒作行為,在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同時,更加注重節日的社會效益,避免節日文化過度商業化,從而防控其中有悖公序良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良內容,引導大眾節日文化生活的健康發展。
(作者為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2016年四川大學青年學術人才基金項目“網絡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應對宗教傳播的方法創新研究”(項目編號:skqx201610)及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青人才”培育計劃“新媒體時代信仰發生機制及其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2018SQRC01)階段性成果】
責編/于洪清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