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進行的城市化可以說史無前例,過去20年是中國城市化發展最快的時期,未來30年我們大體上有4到5億農民進城,這在全世界都沒有先例。40年改革開放給我們增加了一個復雜性,是超大規模的復雜性。原來雖然規模很大,但是嚴格來說社會是簡單的,社會的分層也是簡單的,現在不同了,各種流動性產生了,所以城市也越來越復雜,這將影響世界,隨之而來的城市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無論是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大型城市,還是西部地區的小城市,變化都是日新月異的。
但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有一個大的問題:不注重城市發展的規律性,因為城市是生長的而不僅僅是發展的,這就意味著城市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就像人,我們最熟悉卻最不了解。實際上要形成新的城市觀,就是創造、生活與文化。
由此,我們就必須通過文旅賦能提升城市吸引力。按照實際生活水平來說,我們現在比以前不知道高了多少倍,而幸福指數并沒有相應增長,快樂感覺也沒有相應增加。現在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都在不斷積累經驗,所以產生重大變化。原來城市發展追求的是大高樓、大廣場、大馬路、大綠地,認為達到了這些就達到了現代化。經過20年的突進,大家發現這條路未必對。所以這幾年很多城市都開始挖掘傳統,培育城市文化,整合城市資源,開始謀求另外一條路,更加重視城市品牌和城市文化。
在目前的城市發展中,文旅賦能成為新的手段之一,解決的方式就是條件創造條件,機會帶來機會。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也形成城市的品牌,只靠高樓大廈撐不起一個城市的內涵。歷史文化和時尚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兩條腿。從旅游來說,旅游促進城市的活力。休閑激發城市內在的消費力,觀光產生外來的消費,這也是兩條腿。所以這東西不能一概而論。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城市的建設和城市旅游發展成為各個城市共同注重的工作。
在實踐中也同樣存在著誤區,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只重視硬件建設,忽視城市能力的建設。二是只重視景區建設,忽視城市環境的建設,這是現在的短板。中國城市在投資能力、建設能力、擴張能力、控制能力等方面具備比較優勢,但在文化能力、聚集能力、商業能力、科技能力、吸引能力、公共能力等方面仍有差距,在創造能力、環境能力、輸出能力、服務能力、休閑能力方面更是存在諸多瓶頸。所以和國際的一流城市相比較,我們的高樓大廈、大馬路、大綠地都不缺,缺的是創造力。從城市環境的角度來說,這些也成為發展的軟肋。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強:第一,全面提升環境。要彌補自然環境,提升人文環境,改善經營環境,完善市容環境,強化休閑環境,優化交通環境,協調景觀環境,嚴格保護環境,以此創造好的發展環境。第二,注重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設中,史是城之根,文是城之魂,房是城之體,水是城之容,綠是城之妝。這就需要我們突出城市文化,構造景城,處處是景,觸景生情。大家很注重景區建設,但是景城的建設一般都忽略,因為要追求城市發展,就一定要追求差異化,追求特色化,這樣就可以規避現在千城一面的狀況。第三,城市要進行完整的藝術設計和系統的形象設計。目前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文化沖突,是各種新老文化的交錯,看不到完整的藝術設計。尤其在細節方面,以人為本的理念還需要深度落實。城市的管理在細節。
一個城市首先需要研究休閑。一個城市如果沒有休閑品位,這個城市就缺乏吸引力。現在城市的公共休閑空間太少,所以大家對城市休閑空間的爭奪,變成了城市突出的問題。所以我們的目標是形成城市休閑發展的標準綜合體,以提升城市的發展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休閑是創造幸福的基礎,實現幸福的渠道,感受幸福的領域。城市是休閑的主體,也是休閑的載體。文旅賦能,助力城市,是達到幸福目標的重要途徑。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