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重慶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直轄后,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重慶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巴渝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緊緊圍繞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這條主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大力實施“八項行動計劃”,經濟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2018年,全市GDP突破2萬億元、人均GDP近1萬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是直轄初的11.3倍、10.5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直轄初增長6倍、8倍。
▲重慶在全國率先開通中歐班列(重慶),連接陸上絲綢之路進入歐洲經濟圈。圖為中歐班列(重慶)上合組織國家專列抵達重慶團結村中心站。魏中元攝/光明圖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回顧重慶改革發展實踐,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必須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理念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思想引領和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發展質量。新發展理念反映了我們黨對新的發展階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和科學把握,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我們要在新實踐中創造新業績,最根本的就是要自覺遵循新發展理念這個指揮棒,真正做到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努力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突破。
▲重慶、山東共建非遺扶貧培訓班在酉陽車田鄉開班,50名貧困戶學員現場學習“酉洲苗繡”技藝,拓寬增收渠道,助力脫貧。冉川攝/光明圖片
扎實有效推動創新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重慶時強調,創新作為企業發展和市場制勝的關鍵,核心技術不是別人賜予的,不能只是跟著別人走,而必須自強奮斗、敢于突破。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在科技創新方面邁出了新步伐,取得積極進展。我們要堅持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加大創新支持力度,使創新成為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大力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科技創新,聚焦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一手抓研發創新、一手抓補鏈成群,著力構建“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加快推進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深入挖掘大數據商用、政用、民用價值,用智能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切實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選擇發展新興戰略產業,加大力度改造升級傳統制造業,因勢利導壯大實體經濟,加快構建市場競爭力強、可持續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優化創新環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進優質創新資源,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引領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人才集聚的創新生態。
▲重慶旅游產業近年來迅速發展,熱門景點迎來大量游客。圖為在渝中區李子壩觀景平臺,不少游客正在拍攝輕軌穿樓。張錦輝攝/光明圖片
扎實有效推動協調發展。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重慶時指出,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協調發展任務繁重。要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鄉村振興是重慶發展的最大潛力,城市提升是重慶發展的最強動力,城鄉融合是重慶發展的最高境界。我們要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們更向往。在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品質上下功夫,用好城市美學、城市哲學,深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打造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大都市,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在激發鄉村振興動力活力上下功夫,穩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試點,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五個振興”,繪就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動人圖景。在推進城鄉統籌融合發展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城鄉一體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主城區都市圈、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協同發展,合力推動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重慶已由一個內陸山城轉變成具有國際影響的開放大城市。圖為在兩江新區果園港,集裝箱場橋智能遠程操控系統控制起重機運行。張錦輝攝/光明圖片
扎實有效推動綠色發展。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重慶時強調,要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行動,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使重慶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保護長江母親河、維護三峽庫區生態安全,是重慶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進一步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學好用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兩化路”,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定力,既不走低水平重復建設、粗放型規模擴張的老路,更不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歪路,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凝聚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合力,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堅持上中下游協同干,堅持政府企業社會一起抓,確保一江碧水向東流。激發綠色發展活力,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家園,構建綠色體制,培育綠色文化,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提高污染防治能力,聚焦“水里”“山上”“天上”“地里”四個方面,綜合運用法治、科技、市場等手段,不斷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
長江大橋復線橋。黃河攝/光明圖片
扎實有效推動開放發展。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重慶完善各個開放平臺,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建設內陸開放高地。開放水平決定發展水平,開放程度決定發展質量。重慶區位優勢突出,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我們要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全方位開放,努力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加快建設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重慶)等出海出境大通道,統籌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鐵公水空四種方式,在通道體系上補短板,在物流體系上抓弱項,在口岸體系上強功能,提高互聯互通水平。打造引領性開放平臺,做優做活自由貿易試驗區,做深做實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做大做強兩江新區,做高做新高新區,增強集聚輻射能力。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做好“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文章,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讓各類市場主體在重慶發展安心舒心放心。
扎實有效推動共享發展。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重慶時強調,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共享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我們要認真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工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堅持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格外關注、格外關愛城市困難群體。堅持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著力通堵點、疏痛點、消盲點,切實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領域突出問題。堅持從最具體的工作抓起,組織實施好一批民生實事,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當前,重慶廣大干部群眾正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以實干實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更加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數據對比
由1949年的70.1%下降至2018年的6.8%
第一產業占GDP比重
由1949年的70.1%下降至2018年的6.8%
第二產業占GDP比重
由1949年的19.5%上升至2018年的40.9%
第二產業占GDP比重
由1949年的19.5%上升至2018年的40.9%
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由1949年的10.4%大幅上升至2018年的52.3%
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由1949年的10.4%大幅上升至2018年的52.3%
數據來源:重慶市人民政府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30日 06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