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國企 > 正文

國企要在深化發展中彰顯責任擔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當前第二位,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不足3000萬,取得的成就令全球矚目,“中國模式”的說法開始在國際上流行。

具體而言,“中國模式”是指在我國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和改革進程,參考和借鑒了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通行做法和先進經驗,建立了適合中國實際的市場經濟體制,探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中,國有企業對“中國模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有企業在經濟發展中起到帶動作用

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以私有企業為主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我國經濟發展中,國有經濟在相當程度上起到了帶動作用,在一些領域則發揮著主導作用。

第一,國有企業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基石。

大企業在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帶動作用。二戰后,德、法、英等歐洲主要國家依靠國有化及明晰的產業政策,有力促進主導產業發展并穩定社會就業。亞洲的日本、韓國則通過扶植大企業來促進國內產業發展,這些大企業在恢復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建國初期,我國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通過計劃經濟體制集中資源創辦國有企業,實現工業化的趕赴任務。經過改革開放前近30年的發展,建立起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為我國跨越進入工業化社會、成為實現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又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經濟實力大為增強,產業體制更為健全。當前,我國建立了涵蓋從一般的民用輕工業類,到關系未來的生物、信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從低到高的全行業國民經濟體系,不僅能生產打火機、球鞋、襯衫、家具、玩具等廉價的生活用品,也能制造高質量的空調、冰箱、電腦、手機等高端電器,還能制造汽車、高鐵、飛機、航母、衛星、火箭、太空飛船、核彈等多種具有世界科技先進水平的重工業產品。我國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國民經濟各產業全面發展,國有企業在其中的貢獻不可或缺。

第二,國有企業保證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穩定。

當前,我國不僅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而且產值規模高居世界第一,為我國經濟安全和獨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國防工業體系,為保障我國國防安全、實現獨立自主提供了堅實保障。在公共服務領域,如糧棉儲備、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等領域,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基礎服務。不僅如此,國有企業還在援疆援藏、精準扶貧、區域協調發展等涉及國家民生保障的重大戰略任務中起到重要作用,據《企業扶貧藍皮書(2018)》數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結對幫扶24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投入定點扶貧資金超過75億元。

國有企業除了提供維護國家安全、提供基礎公共產品和服務外,還在我國反經濟周期、穩定就業、保持宏觀經濟穩定中承擔著重任。

第三,經濟轉型升級需要國有企業的擔當。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需要大企業以科技跨越發展進行產業引領,目前仍然必須由國有企業承擔起重要責任。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在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011年以來,中央企業的科技研發投入一直占到全國總研發經費的1/4強,中央企業累計擁有有效專利和發明專利每年增長量超過30%。中央企業國內研發機構大概2600家,境外機構60家,國家級的研發機構超過700個。其中,國家級研發機構全國已經有90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占到一半以上。毫無疑問,中央企業是國家重大創新的主力軍,必須在實現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新的發展任務中承擔重任。

改革開放鍛造“新國企”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與蘇聯東歐等國家采取的“休克療法”經濟改革不同,我國采取了漸進式的經濟改革,在涉及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等重要領域保持國有經濟的作用,確保了我國經濟改革的穩步推進。

第一,國有企業經受了市場經濟的檢驗。

國有企業改革與我國改革開放同步進行。上世紀90年代后期,為實現國有企業三年脫困,我國采取“抓大放小”,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等改革舉措。黨和國家始終站在國有資產為全民所有的立場,汲取了蘇聯東歐改革教訓,沒有進行私有化,而是從體制機制方面改造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健全國有企業市場競爭機制,實現國有企業的市場化發展,使國有企業逐步擺脫了大面積虧損的狀態,步入新的發展階段,走出了一條嶄新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發展之路。

以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為例,資產從8.3萬億元到2018年的54.5萬億元,年均增長近15%,營業收入從24.4萬億元到29.1萬億元,年均增長近14%,利潤總額由3005.9億元增長至1.7萬億元,年均增長近12%,上繳稅費總額由3563.1億元增長至2.2萬億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充分說明了國有企業通過轉機建制,完全可以接受市場競爭的考驗,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第二,國有企業成為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壓艙石。

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WTO以后,我國開啟了工業化的中期進程,以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機械制造、石油石化、電子電氣為核心的支柱性產業迅速發展,國有企業在其中起到了主體作用,并帶動了我國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產業引領作用。近年來,基于互聯網運用的電商、社交媒體、出行服務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領域高速發展,也充分得益于穩定的電網供電、國有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等國有基礎行業及企業提供的諸如提速降費等優質低價的產品及服務。在一些非再生自然資源領域,在沒有嚴格執行較高的技術和安全環保門檻的情況下,濫采亂挖導致了我國較為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目前還需要國有企業的主導且起到行業引領作用。

國有企業不僅為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基礎產品和服務,也通過自身的發展帶動民營經濟發展,同時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同民營企業相互促進,做強做大所在領域和產業。當前,我國民營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90%,多數處于一般競爭性領域,以中小企業為主。世界各國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通過大企業的發展帶動中小企業為之配套發展,我國國有大型企業的發展為中小民營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同時,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也在市場競爭中通過優勝劣汰促進企業加快科技進步,強化管理,實現體制機制變革,從而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我國產業技術和資金門檻不斷降低,當前我國越來越多的產業都已經存在大量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競爭,在有些領域民營企業已經占有競爭優勢,如本世紀初民營企業很少涉足的發電、化工等資金、技術密集產業,目前已經對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并未為拒絕競爭而獲得政府的額外補貼,也未因國有性質而獲得額外資源或市場,國有企業一方面在基礎行業發揮保障作用,在產業高端起引領作用的同時,另一方面通過公平競爭,與其他經濟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

第三,國有企業是我國全球經濟競爭力的引領者。

國家經濟競爭力主要表現為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國的世界經濟競爭力目前主要由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而體現。2019年發布的入圍《財富》世界500強的129戶中國企業中,國有企業占88戶,中央企業占48戶。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必須通過加快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努力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才能通過引領國內產業的升級,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新時代對國企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模式”的深化將為新時代注入新活力,國有企業在新時代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豐富的內涵,在保值增值中承擔起更高的發展責任,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第一,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及相關配套改革。

當前,全球化雖然在遭遇逆流,但趨勢不可改變,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將進一步向前推進。我國將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國有企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壓力,需要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強身健體,推進市場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步伐。混合所有制是當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舉措,目的是進一步增強國有資本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截止到2018年底,商業一類中央企業混改比例已超過70%,央企四級及以下子企業超過85%實現了混改,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資委監管的各級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占比已達45.9%。與此同時,為進一步理順政府職能部門、國有資本出資人機構與國有企業的關系,我國加快了國有資本授權經營機制改革以及相關政策配套體系的綜合改革,促進國有企業全面市場化,使其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在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為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主體。

第二,加快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很多是我國一些行業的排頭兵,在我國航天、航空、船舶、汽車、通訊、電力、軍事裝備、高鐵、核電、石油天然氣等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處于支配地位,承擔著重要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責任。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有企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取得重要的改革進展,截止到2018年底,國有企業承擔的鋼鐵過剩產能化解任務圓滿結束,當年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265萬噸,全國國有企業基本完成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和市政社區管理等職能分離移交,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達90%以上,消防機構分類處理全面完成,降低企業負債水平成效顯著,處僵治困任務基本完成。經營業績保持了良好水平,2018年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9.1萬億元、利潤總額1.7萬億元。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國有資本仍存在布局結構不合理、戰線太長、分布太散等問題,而且有些國有資本仍然處于產能過剩的行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為此,需要根據實際,對一些國有企業采取相應舉措,如鞏固加強一批、創新發展一批、調整重組一批、清理退出等工作,加快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重點基礎設施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向主業集中。同時,國有企業需要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方面作出表率,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推進產業升級,做強做精主業和實業,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通過自身發展帶動并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質量提升。

第三,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一個國家在世界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已經深刻融入了全球經濟分工體系,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但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國有企業同世界一流企業相比,無論在管理、技術、核心競爭力上還有相當的差距,特別是科技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更為明顯,在世界經濟分工中更多處于產業鏈中下游的位置。

黨的十九大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目標,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應該承擔起重塑我國產業全球產業價值鏈分工的地位的責任,為豐富和發展“中國模式”起表率作用。

為此,要努力打造一批在國際資源配置和全球產業發展中占具有話語權和主導地位的領軍企業,加快資源整合能力建設,大力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一批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的領軍企業,擺脫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培育一批能夠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引領未來科技變革方向、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創新力量。

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通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非國有企業的迅速成長,走出了一條后發展國家的現代化之路。新時代國有企業要豐富“中國模式”的內涵,引領時代,深化發展,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創新為動力之源,以質量為立身之本,以管理為生存之基,不斷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提高效益和效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頂梁柱作用。

(王絳、王愛君,分別就職于國資委研究中心、山東財經大學。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常態下我國國有資本布局調整目標及實現路徑研究”〔18BJL047〕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