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方位而正則,五精帥而來摧”。歷史方位是客觀事物在歷史進程中的前進方向和所處位置,認清歷史方位是決定發展成功的根本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四川要邁步新時代、肩負新使命、開啟新征程,需要對省情再審視,進一步深化對四川所處歷史方位的科學認知。四川是西部省份,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仍是最大省情,發展不足問題仍然突出,同時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也很大。這闡明了新時代治蜀興川的歷史方位,我們要立足最大省情謀求最大發展。
立足地理特點謀發展。“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發展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的一方水土。“天下山水之觀在于蜀”,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特殊恩賜。從地理上講,四川具有以下特點:“鄰居”省份最多。地處中國西南、長江上游,與7個省市區接壤;地形復雜多樣。分布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草原等各種地貌;國家生態安全重要屏障。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在國家生態安全中肩負重要使命;動植物基因庫。地處橫斷山脈過渡帶,地勢起伏大,氣候立體,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許多珍稀、古老的動植物種類,是全國乃至世界珍貴的生物基因庫之一;水資源豐富。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889.75億立方米。水資源以河川徑流最為豐富,號稱“千河之省”;旅游資源稟賦良好。山川秀麗,民風淳樸,文化多彩,有九寨溝、峨眉山、都江堰等世界級旅游勝地。物華天寶、鐘靈毓秀為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立足人口特點謀發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是推動發展的關鍵因素。四川人口特點:一是人口大省。2017年末戶籍人口9102萬,居全國第3位;常住人口8302萬,居全國第4位。四川人口流動趨勢從2011年出現拐點,常住人口由減少變為增加,而且增加幅度逐漸增大。在人口回流的同時,四川的實業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工業化的道路走得較為艱難,無法為回流的人口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二是勞務輸出大省。四川是人口凈流出省份,人口流出規模一直較大,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少800多萬,這一趨勢至今沒有根本改變。三是人口區域分布不平衡。甘孜、阿壩、涼山三州加起來面積超過全省60%,人口不到10%,經濟總量只有全省的5.3%。而成都平原經濟區8個市,面積占全省的17.8%,常住人口占全省的45.8%,經濟總量占全省的60.6%。這表明,我省人口分布的胡煥庸線特征明顯。四是人口老齡化加快。60歲及以上人口1672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0.3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23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五是移民大省。“湖廣填四川”“三線建設”“西部大開發”等移民潮,構成了四川人口的主體。移民來自全國各地,各地風俗相互融合、滲透,形成了四川人包容樂觀、熱情誠懇、處事果斷等品格。六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有全國第二大藏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
立足區域特點謀發展。“見驥一毛,不知其狀。”發展需要宏觀把握區域差異,不可偏于一隅。從整體狀況看,我省區域競相發展態勢逐步顯現。首位城市強勢提升,次級區域加速突破,底部基礎不斷夯實。但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尚未根本改變。從首位城市看,虹吸效應仍然大于溢出效應。從五大區塊看,發展差距仍在加大。從腹地支撐看,縣鄉規模仍待擴大。城鄉發展差距有所縮小,但縣鄉行政區劃偏小問題較為突出,四川縣級、鄉鎮區劃平均面積為2646平方公里、104.53平方公里,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78%、42%,縣鄉規模偏小成為制約腹地支撐能力的重要因素。堅定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新時代四川發展的重要任務和必然選擇。
立足交通特點謀發展。“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古人對四川過去交通狀況的形象描述。現在,經過交通樞紐優勢再造,四川交通領域投資連續5年居全國前列,為開放夯實了基礎。目前,四川航空運輸已形成一定優勢,高速公路情況也比較好,但是,鐵路、水路差距較大。特別是鐵路網絡覆蓋不足,人均密度低,高鐵營業里程僅為750公里,等級也不高,與四川在全國的經濟地位和自身發展要求不相適應,“蜀道難”問題仍沒有徹底解決。四川經濟外向度偏低,外貿依存度僅為10%左右,比全國低20個百分點,比重慶低10多個百分點,和陜西處在同一水平。此外,四川的對外投資額排名全國第15位,與四川的經濟體量極不相稱。我們要破除盆地意識,推動四川全面開發開放。推動四向拓展、全域開放,互聯互通是特點。“一大”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大。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總量之比保持較高水平,說明四川經濟對投資依賴度大。“四少”:一是科技研發投入和創新產出少。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少。三是貨物出口貿易額少。四是外商投資企業及投資額少。“三差”: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優化性差。2017年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9.7%,比全國低1.9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差。需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不斷遷移;民營經濟發展整體活力差。全省企業數居全國第6位,民營經濟占據“半壁江山”,但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1%,比全國低13.3%。破解“三分之一”現象困境,實現四川經濟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要著重做好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能和提升質量規模三篇文章。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省情對我們的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既有突出問題,也有發展潛力。總之,只要我們立足于省情實際,正視不足,解決問題,揚長避短,發揮潛
度更應當審時度勢,切不可麻痹大意。經濟發展上,如果把全國分為上中下三個方陣,四川省情存在“兩個三分之一”現象,即論總量,各項指標基本上處于全國前三分之一方陣;但是,論均值,就基本上處于全國后三分之一的位置了。“三分之一”現象折射出四川“大而不強”“大而不富”“大而不均”的省情特征。具體而言,四川經濟發展呈現“一大四少三差”的特點。“一大”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大。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總量之比保持較高水平,說明四川經濟對投資依賴度大。“四少”:一是科技研發投入和創新產出少。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少。三是貨物出口貿易額少。四是外商投資企業及投資額少。“三差”: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優化性差。2017年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9.7%,比全國低1.9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差。需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不斷遷移;民營經濟發展整體活力差。全省企業數居全國第6位,民營經濟占據“半壁江山”,但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1%,比全國低13.3%。破解“三分之一”現象困境,實現四川經濟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要著重做好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能和提升質量規模三篇文章。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省情對我們的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既有突出問題,也有發展潛力。總之,只要我們立足于省情實際,正視不足,解決問題,揚長避短,發揮潛力,就一定能夠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作者系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教授)
文章發表于《四川日報》2018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