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獨家連線 > 正文

中華民族為什么能一次次化危為機

自強不息、家國情懷、得道多助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經歷過無數次坎坷,多少次被西方國家圍堵、封鎖,但是中國不僅沒有在圍堵中屈服、封鎖中沉淪,反而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潛力和超越能量,一次次化危為機,在走出困境的同時,更取得超乎世界想象的巨大成就。歷史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屈的民族、不服輸的民族,永不言敗的精神和品質深深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所指出的那樣:“只要我們保持堅定理想信念和堅強革命意志,就能把一個個坎都邁過去,什么陷阱啊,什么圍追堵截啊,什么封鎖線啊,把它們通通拋在身后!”中華民族的可貴品質和偉大精神為中國人民一次次沖破封鎖、克服困境、化危為機提供著強大精神支撐。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永不言敗、剛毅不拔的品質氣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中國數千年來的傳世格言。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傲立于世,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匡扶正義,堅持原則,在敵人或壓力面前從不屈服、永不言敗、剛毅不拔的品質和氣節。面對困境和災難,中國人民從不選擇逃避,而是勇敢面對并堅定地克服一切困難、戰勝所有災難,化危為機,贏得最終勝利。正如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中對美國人所說的那樣,“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新中國成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新中國在政治上不承認,外交上孤立,經濟和技術上封鎖,妄圖以此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中國當時面臨重重困境的嚴峻程度遠超任何一個國家與地區。然而,西方國家始料未及的是,封鎖和困境不僅沒有讓中國人民沉淪下去,反而激發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剛毅不拔的氣節和發奮圖強、奮勇向前的精神。中國人民堅持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設道路,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從根本上解決工業化中“從無到有”的問題的同時,全國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保障,人民的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明顯提高。與此同時,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抗美援朝戰爭以及隨后召開的日內瓦國際會議和萬隆會議,極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1971年新中國在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下,排除美國的干預、阻撓,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從此,中國在聯合國始終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隨著以尼克松訪華為標志的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1972年出現了西方國家對華建交熱潮,中國外交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事實勝于雄辯,中國人民面對困境永不言敗的精神與自強不息的氣節,以及建立其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帶給人類的震驚總是超乎世界想象。

毋庸諱言,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美國聯合其盟友對中國的封鎖從未間斷過,廣范圍、多層次的封鎖可謂下足了勁道、用盡了手段,企圖通過阻斷中國技術發展與創新,達到霸占世界和中國市場的目的。但美國政客卻時常忽視,抑或說不敢正視,自強不息、剛毅不拔、崇尚奮斗是中華民族的氣節品質。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深植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勃發于火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升華凝結于日新月異的革新創造之中的自強不息的氣節與品格,領引著、激勵著中國人民拼出來、干出來、闖出來。無論是天舟“快遞”完美實現,還是渦扇15“峨眉”發動機問世,從大飛機起飛、超級雷達誕生,到納米科技、干細胞研究、高鐵技術等基礎科技領域的不斷突破,中國高科技創新和超越的爆發速度震驚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深刻揭示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氣節和發憤圖強的品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弱對強,眾志成城,表現出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永不服輸的不屈意志。朝鮮戰爭中,為了不暴露目標,邱少云任憑烈火燒灼身體,卻依然咬牙堅持,以鮮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今天,面對美國政府挑起的貿易摩擦和技術封鎖,我們將堅定必勝信念,發揚自強不息、剛毅不拔的氣節,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滴水穿石、繩鋸木斷”的韌勁,“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魄力贏得這場斗爭的最終勝利。

“家國情懷”是華夏兒女舍生取義、為國擔當的精神原鄉

《孟子》有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情懷”作為華夏兒女的精神原鄉,是指個人主體對國家共同體的一種高度認同, 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大愛,以及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和使命擔當。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是須臾不可離的整體。“小家”同“大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命相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家國情懷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道統,滋潤著每個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浴火重生,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數千載而生生不息,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脈深處的家國情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責任和擔當是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正是感念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操為一體,從孝親敬老、興家樂業的義務走向濟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擔當。正是在家國情懷的熏陶和指引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士大夫的人文理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文人墨客的大任擔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英雄豪杰的忠誠執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為中華民族每一個個體的豪邁誓言。

新中國成立后,忠于信仰、以身報國的家國情懷賡續傳承,激勵一代代、一批批華夏兒女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圖偉業之中。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院士,用“苦干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這14個字來總結自己的人生。為了完成毛澤東同志立下的“一萬年也要造出核潛艇”的誓言,黃旭華“人間蒸發”30年,從1958年至1987年從未回過老家,也從沒告訴過家人其通訊地址。時至今日,他依然壯懷激情地說道:“若有人問我們如何評價這一生,我們會說,此生沒有虛度,我們的這一生都奉獻給國家、給核潛艇事業,我們僅用不到10年的時間就實現了毛主席‘一萬年也要造出核潛艇’的誓言,我們此生無悔!”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精神有了歸屬,生命就有了意義。有了家國情懷的豐潤,華夏英雄兒女就可以描繪大寫的人生、成就不凡的事業。在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和技術封鎖的危機中,億萬中華兒女將個體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結在一起,把家國情懷轉化為奮斗激情,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加快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而努力拼搏、奮勇向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中華民族匡扶正義、奮勇向前的價值評判基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激勵世代中華兒女為匡扶正義而奮勇向前的著名論斷。在《孟子·公孫丑下》中,孟子提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通俗而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的就是,站在正義方面,做合乎正道的事情,自會得到最大多數人的擁護和幫助;反之,違背正道,踐踏正義,定會為天下人所唾棄而陷入孤立。

在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中,由羸弱走向強大的劉邦最終擊敗驍勇強悍、不可一世的霸王項羽,取得天下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生動體現。項羽自恃武功蓋世、驍勇善戰、兵多將廣,所到之處無不坑殺秦軍降兵、盡毀秦公宗室、壓制反秦諸侯,失盡民心軍心,其結果失道而寡助,最終兵敗自刎而死;相反,劉邦體恤民情、嚴明軍紀、安撫秦之舊臣,得到民眾和諸侯廣泛而大力的支持,結果是得道而多助,逐漸由弱變強,統一全國,建立大漢王朝。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總結抗戰經驗,闡明中國共產黨關于抗戰的戰略方針和爭取抗戰勝利正確道路的重要著作。《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在分析中日雙方的三個基本特點時著重探析了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的深刻意蘊及其對中日戰爭的意義。簡言之,就是日本戰爭本質是退步性、野蠻性,必將失道寡助,“日本雖能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同時,卻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的國際反對力量。這后一種力量將逐漸地增長,終究不但將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將施其壓力于日本自身。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是從日本戰爭的本性產生出來的”。而中國戰爭本質是進步性和正義性,其國際形勢必將得道多助,“由于中國戰爭的進步性、正義性而產生出來的國際廣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引述毛澤東同志的話所說:“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和殘暴屠殺,不僅沒能消磨掉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和必勝決心,反而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振奮,全民族堅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秉持正義之師必勝信念,同仇敵愾、義無反顧,贏得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1970年5月20日,鑒于美帝及其追隨者不斷地發動侵略戰爭,在世界范圍正掀起一股反對美帝國主義斗爭新高潮的國際背景下,毛澤東同志適時發表了《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著名聲明。毛澤東強調:“美帝國主義看起來是個龐然大物,其實是紙老虎……無數事實證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國能夠打敗強國,小國能夠打敗大國。小國人民只要敢于起來斗爭,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就一定能夠戰勝大國的侵略。這是一條規律。”毛澤東的聲明震撼了世界,極大地加強了世界人民的團結,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1975年美國軍隊全面撤退,無功而返,越南、老撾、柬埔寨都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

當下,由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如果說中國是得道多助,美方則正好印證了失道寡助。美方所作所為在國際社會不僅無人喝彩,反而噓聲四起。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表達得非常直白,“美國對中國升級貿易摩擦的決定令人失望”。英國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也表示,“通過加征關稅等挑起貿易爭端將阻礙經濟發展”。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支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我們應當為多邊主義而奮斗,反對那些覺得自己可以單獨解決問題的人”。劍橋全球咨詢主席道格拉斯·盧特強調,應當支持中國主張,“當下各國應該多思考合作,而非競爭。這是中國的主張,也是多數人的想法”。即使在美國國內,當看到美國政府再次升級經貿摩擦后,美國許多媒體將矛頭指向特朗普政府,批評這場貿易摩擦害人害己,得不償失。美國多家機構的研究表明,貿易摩擦坑害的對象無論就過程還是就結果而言,其實就是美國人自己,因為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成本將“完全”轉嫁到美國企業和家庭身上,而且還終將損害美國經濟自身。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遇到的挑戰和斗爭必將是全方位、多領域和多層次的,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西方的爭奪和較量勢必更加激烈。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從不惹事,但也絕不怕事。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保障,有改革開放40多年建設成就的積淀,堅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信念,崇尚自強不息氣節,時刻豐潤著家國情懷的中國人民定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貿易摩擦和技術封鎖的斗爭中勝出,就像應對過去每一次危機那樣,化危為機,取得超乎世界想象的巨大成就!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所所長,延安干部培訓學院特聘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般課題“高校思政課意識形態目標和育人目標的內在融合研究”(項目編號:BJSZ2019YB30)成果】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中華民族   自強不息   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