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奮斗的真實寫照,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紅色文化具有較強的教育價值,在青年群體中開展紅色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年的思想認識。為提升青年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我們既需要“動腦筋”,更需要“下功夫”。
【關鍵詞】青年群體 紅色文化教育 紅色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紅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時期,蘊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一致等革命精神,這些精神不僅是革命時期所需要的,也是新時代我們需要具備的優秀品質。將“紅色”作為當代青年的底色和主流色,有助于克服青年群體中彌漫的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傾向。但從紅色教育的實施情況來看,為了切實發揮其教育價值和功用,還需要從資源建設、陣地建設、教學形式、宣傳渠道、教育制度和監管機制上下功夫。
青年紅色文化教育要在紅色資源轉化和主陣地建設上下功夫
紅色資源十分廣泛,且不同地域的紅色資源往往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紅色文化資源分布相對分散,且多位于革命老區。在城市社區中生活的廣大青年對于革命老區的認識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廣大青年群體成長于和平年代,對于戰爭的認識和理解不深刻,也很難體會一些紅色資源所蘊含的深意。鑒于此,新時期紅色文化教育的開展,需要對紅色資源進行現代化轉化。首先,要明確紅色資源是由中國革命特殊性所決定的,由于紅色資源分布較為分散,教育工作者需要從整體上對紅色資源進行系統整合,并按照不同地域進行細分,進一步挖掘出潛在的優質資源。其次,要推進紅色文化的現代化轉化,進一步提升紅色教育的可操作性,增強紅色資源的延展性和對當代青年現實生活的指導性。
當前,紅色文化教育對一些青年而言缺乏吸引力,導致其即便看到革命圣地、革命時代的紀錄片、影片等也難有共鳴,因此,學校作為青年教育的主陣地應增強對紅色教育的重視程度,積極引導廣大青年了解紅色資源、認識紅色文化、領悟紅色精神。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將紅色教育與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緊密融合,以紅色文化豐富思想教育。由于紅色資源中的物質資源是能夠直觀看到的,因此,借助這些紅色資源開展思想教育更能加深人們的理解和認識,改變思想教育給人們留下的單一枯燥的印象,增強教育的趣味性和親和力。同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將紅色教育資源進行內化,通過言傳身教等方式對青少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學校還應該廣泛宣傳革命前輩的光榮傳統,在教育過程中加強互動協作精神培養,讓學生與老黨員、老紅軍、老戰士接觸,了解革命前輩曾經參與的紅軍活動,將紅色精神以更為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出來,這種教育形式和活動也更能吸引青年學生,從而在體驗過程中達到教育的效果。
在加強學校教育的同時,社會教育和宣傳也是必不可少的。培養青年的愛國情懷,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也應是全社會的共同職責。社會陣地的構筑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媒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共同的努力。例如,紅色博物館和紀念館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其展示的革命史料和事跡背后蘊藏的革命精神,都值得青年群體認真學習,并將其同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效融合,從而促進自身健康成長。另外,城市環境建設、紅色革命基地建設、紅色旅游的開展等都是社會紅色教育功能的一個體現。通過營造一個良好的紅色教育氛圍,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共同為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貢獻積極力量。
青年紅色文化教育要在課堂形式變化和宣傳渠道上下功夫
青年紅色教育的開展形式是影響其教育實效的一個關鍵因素,傳統的紅色教育質量不高導致其很難起到教育效果,究其根源,在于教育形式較為單一、枯燥,學生提不起興趣。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需要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如將理論課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只有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自覺性增強了,才能真正體現紅色教育的價值。青年群體在面臨新的社會環境和網絡環境時,思想更加開放,也容易被錯誤思想迷惑,為此,通過豐富青年紅色教育形式有助于加深青年群體對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綱領的理解,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將愛國熱情轉化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行動。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德作為重要內容,讓他們在理論知識學習中受到紅色文化的教育,樹立艱苦樸素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并自覺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
青年群體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同時也愿意接受多元文化。隨著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網絡已經成為青年群體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加強青年紅色文化教育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渠道,不斷擴大紅色文化教育的影響力。在網絡建設上,我們應該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創新,發揮紅色網站和學校網站在紅色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及時更新紅色文化咨詢,提升紅色文化內容的思想性;二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紅色文化,提升紅色文化內容對青年的吸引力,從青年學生感興趣的身邊事入手,以貼近青年表達習慣和語言習慣的形式將紅色文化展現出來;三是紅色文化網絡渠道的拓展應緊跟時代發展的脈搏,由于當前網絡環境富于變化,紅色文化教育可以結合當下青年人喜愛的新媒體形態微信、微博、抖音等形式進行宣傳和推廣,不斷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傳播力度。此外,紅色文化的網絡渠道建設要突出指向性、主體性、趣味性和生動性,既要弘揚社會主旋律,也要借助網絡媒體,將具有紅色教育意義的影視作品和時事新聞傳播給青年學生。廣大教師還應該增強開展紅色教育的自覺性,通過網絡途徑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提升師生參與紅色文化的學習主動性,通過網絡平臺為師生搭建溝通橋梁。
青年紅色文化教育要在紅色教育制度建設和網絡環境監管上下功夫
紅色文化教育是青年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靈魂。青年群體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只有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才能夠將紅色基因和紅色精神融入到日常行為之中,并在社會實踐中不斷錘煉和升華,逐漸形成符合時代發展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應密切配合,在紅色教育制度建設上下功夫,一方面,構建紅色教育制度,為紅色教育的全面實施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整合紅色教育內容、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規范紅色教育的理論發展,為各級主體開展紅色教育提供理論指導。同時,在具體教學中,還要明確紅色教育目標、師資力量和課程設置,建立有效的反饋體系和實施體系,并對紅色文化教育效果進行評估,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進一步提升紅色教育的實效性。
紅色教育通過網絡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網上各類信息良莠不齊,既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學習渠道,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思想。對于青年群體而言,他們的辨別能力相對欠缺,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鼓勵在網絡環境中傳播具有正能量的文化和信息,避免一些消極、反面的信息在網絡中傳播。通過為廣大青年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網絡監管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監管職能,及時處理網絡環境下的各類垃圾信息,嚴肅懲罰傳播散布垃圾信息的責任主體,進一步凈化網絡環境,為開展青年群體紅色文化教育創造良好的網絡空間。
(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大學生發展與創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開放基金資助項目研究(項目編號:DXS2018001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譚林:《讓紅色文化成為青年群體的流行文化》,《人民論壇》,2018年第13期。
②劉超:《紅色文化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意蘊與優化路徑》,《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年第9期。
責編/張蕾 美編/王夢雅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