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治理要聞> 正文

打造社區“訴源治理”的新機制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要求,成都市大邑縣遵循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規律,充分弘揚厚植于民間的道家和諧文化,依托社區基本單元,積極試點探索訴源治理“無訟社區”建設,筑牢矛盾糾紛化解“第一道防線”,構建“以黨建為引領、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支撐”的城鄉社區“訴源治理”新機制,走出了一條符合大邑實際的訴源治理“無訟社區”建設路徑。

構建“一核多元”城鄉社區治理體系

強化黨組織核心領導

在符合條件的居民小區、院落、林盤等生活單元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在符合條件的物業機構、社會組織、社會企業、集體經濟等各類組織中建立黨組織,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社區治理組織體系。一是提升黨組織服務能力,推進社區網格“微治理”,完善黨員聯系住戶機制,推行黨員“社區夜話”、社區工作者“紅馬甲”、網格員“隨手調”和“紅袖套”巡視制度,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強化社區黨組織在掌握動態、調處矛盾、化解風險中的核心引領作用。二是建立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全縣76個社區(含涉農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簽訂服務項目書214份,積極推動了駐區單位與居民社區共建共享。三是完善社區事務聯席會議制度,全縣26個城市社區和19個示范社區搭建了社區各類組織議事協商平臺,暢通民意訴求渠道,共同協商解決小區事務。

提升社區自治能力和水平

首先,進一步優化完善“社區黨組織領導、議事會決策、村(居)委會執行、監督委員會監督”的基層治理機制,在小區、院落建立業主委員會、院委會,鼓勵退休老干部、老黨員和熱心社區公益的“新五老”進入議事會或監事會,全面提升社區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水平。其次,培育社區社會組織、自組織和志愿者隊伍等自治力量,2018年底,大邑縣718個社區社會組織(調解類34個)、600余支社區自組織、852支志愿服務隊,協同開展救助困難群眾、幫教特殊人群、調處矛盾糾紛等公益事務。最后,引導居民充分討論制定村規民約、小區公約、院落公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各類規則,如沙渠東岳花苑社區形成“無訟公約十條”、安仁紅星社區引導商家成立商家聯盟公約,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行業公約等規則的自律規范作用,有效實現居民自我教育和管理。

鼓勵社會多元協同參與

一方面,鼓勵社會組織承接調解工作,充分利用社會組織貼近群眾、專業水平高的優勢,牽頭調處本行業、本區域的矛盾糾紛,構建“以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為主體、社會組織協同推進”的新型調解體系。目前,全縣建立企事業調委會5個、行業性調解組織11個。以沙渠鎮東部新城產業社區為例,該社區企業家協會調解委員會2018年參與調處各類企業勞資糾紛、產權糾紛、合同糾紛等26件,有效維護了工業區和社區范圍內的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建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社區發展治理的“六個一”制度,吸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社區糾紛調處。此外,積極鼓勵人民調解能手設立調解工作室,晉原街道芙蓉社區“王大爺調解室”、安仁和眾社區“老吳調解室”、出江鎮“金秋調解室”等品牌調解室的補充和協同作用凸顯。2018年僅“金秋調解室”就調解案件100起,調處成功率達到95%。

“五項舉措”筑牢糾紛調解“第一道防線”

激活調解組織

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是村(居)委會下設的群眾性自治組織,負責村(社區)居民糾紛調解。針對該組織弱化這一現狀,大邑縣通過居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組建由3—7人構成的專職調解委員會。選舉產生的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明確了調解民間糾紛職能職責,有效激活糾紛調解最基層組織。

建強調解隊伍

一是優化調解員隊伍,提升整體能力和素養。人民調解員重點從社區內熱心公益、德高望重、有一定專業素養的居民骨干(如:退休干部、退休老教師、退伍軍人、老法官)中選舉產生,或聘任社區律師、基層法律工作者、“雙報到”的黨員志愿者。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調解員個案補貼標準,縣財政預算從每年15萬元增加到200萬元。三是完善調解員值班、會商、報告等制度,推動其成為制度健全、運行規范、充滿活力的自治實體。截至目前,全縣共有人民調解員965人,行業性、企業性人民調解員56人。

建好調解陣地

實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整合矛盾糾紛調解室、心理工作室、“法律之家”“群眾工作之家”等調解機構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專業力量,并配備專門的辦公設備,成立社區“無訟空間”。另外,還植入成都市法院“和合智解”e調解在線解紛平臺。暢通“訴調對接”四級平臺,打造社區“1+N”綜合調解平臺,使居民在社區即可接受多元、便捷的線上、線下解紛服務。

強化司法確認保障

一方面,對雙方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以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名義出具調解協議書,審查后依法予以司法確認,賦于調解結果與法律文書同等效力和法律執行力。另一方面,建立季督查制度,推行人民調解個案獎勵,采取“以獎代補”形式。2018年對1310件符合調解程序和文書制作要求的成功調解個案進行獎勵,司法確認調解協議260件,協議內容全部正常履行,實現了調解率、調解成功率、群眾滿意率“三上升”。

暢通“訴非對接”渠道

在縣法院、基層人民法庭、鄉鎮(街道)工作站、社區“無訟空間”設立“訴非對接”四級聯網平臺。在社區“1+N”綜合調解平臺化解不了的矛盾糾紛,通過社區工作站“訴非對接”平臺進入網上立案。2018年,四級“訴非對接”平臺受理矛盾糾紛6271件,調解成功5749件,調解成功率91.68%;網上立案828件,提高了法院訴訟服務的實效性和經濟性。

“三大支撐”助力基層糾紛調解實現“三化”

部門職能下沉助推糾紛調解專業化

一是推動部門力量下沉到社區,形成“社區呼叫、部門響應”聯動快速調處機制,協調解決征地拆遷、安置房分配、物業管理、勞資糾紛等行業性矛盾糾紛,保障社區勞動者、未成年人、婦女兒童等合法權益。二是落實“一社區一法律顧問”機制,縣法院向試點鄉鎮選派1名優秀法官,鄉鎮(街道)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資源下沉到試點村(社區),定向化解社區矛盾。三是深化“法律進社區”活動,縣司法局積極開展法律進企業、進校園等“法律七進”活動,織密立體化普法網絡。四是總結研判案件共性問題,開展巡回審批、以案說法活動;在社區滾動播放《一份人民調解書》等微電影,利用微信公眾號等推送“無訟社區”典型案例,引領居民知法、守法、用法。

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助推糾紛調解精準化

一是依托縣綜治中心“信息中樞系統”,完善鄉鎮、社區綜治中心建設,整合“9+X”網格化服務管理、網格員矛盾糾紛“隨手調”信息,對各類糾紛適時分析研判,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快速實現訴非分流。二是創新運用“雪亮工程+”,搭建“智慧社區”服務平臺,通過人臉識別、行為分析等人工智能手段,加強對社區矯正人員、精神障礙人員等特殊人群監管,提高風險防控精確性。三是推進“智慧社區”與“天府市民云”對接,建立“‘天府市民云’大邑特色門戶”,為居民提供咨詢輔導、訴求申請、調解及司法確認等遠程在線服務。

“一校”助推糾紛調解隊伍職業化

建立大邑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培訓學校,將資深法官、金牌調解員、律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力量納入培訓師資庫,開設常見糾紛法律法規釋疑、人民調解方法等16門課程,通過旁聽庭審、社區現場教學和網絡教學培訓等方式,提高調解員、網格員化解矛盾的技巧和水平,提升調處成功率。2017年至今,全縣已開展人民調解員培訓2318人次,人民調解員培訓率達到90%以上,社區人民調委會和調解員業務能力有效提升。

責編:賀勝蘭 / 楊 陽

責任編輯:賀勝蘭
標簽: 新機制   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