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區域聚焦 > 正文

大西安都市圈:構筑向西開放新支點

大西安都市圈規劃“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將加速功能疏解和產業集聚,提升城市群內要素吸引力。

西安扎實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任務,圍繞“軍民融合”與“統籌科技資源”兩大改革重點,加快科技創新要素深度融合

第四屆絲博會“新型城鎮化高端論壇”日前在西安舉行。開幕式上,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陜西省新型城鎮化和人居環境研究院等共同發起成立“大西安都市圈研究聯盟”。聯盟旨在凝聚政產學研多方專業力量,搭建深度合作橋梁,聚焦縣域經濟、鄉村振興、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和產品供給,扎實推進大西安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如果把西安都市圈從無到有的過程比作一張“圖紙”,那么,從構想到藍圖再到施工圖,這一過程經歷了10年。

建設大都市圈

2009年,國家頒布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規劃期共計11年,范圍涉及陜甘兩省6座城市,空間戰略為構筑“一核、一軸、三輻射”的發展框架體系。其中,作為“一核”的經濟區核心便是西安(咸陽)大都市,旨在對西部和北方內陸地區發揮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4年后,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西安這個原來隴海蘭新經濟帶的“心臟”功能更顯突出。2018年,連續出臺兩項重要舉措,令大西安都市圈雛形初現。

一是西安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二是《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頒布。其中,后者計劃以18年為期,范圍涉及3個省,面積10.71萬平方公里,提出構建“一圈一軸三帶”的空間格局,作為“一圈”的西安都市圈,由西安、咸陽主城區及西咸新區等組成,被賦予“打造帶動西北、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許。

國家發改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副司長周南認為,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在2018年西安《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全力推進西咸一體化、富閻一體化,加快構建大西安都市圈;建好“三中心兩高地一樞紐”,不斷完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打造“五都一樞紐”,全面加快國際化進程,積極實施大西安新時代“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總量邁上萬億元臺階,大西安都市圈全面形成。第二步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建成代表國家形象、引領“一帶一路”、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現代化、生態化、國際化水平全面提升,全面建成引領“一帶一路”、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努力躋身世界城市、國際文化名都行列。

協同推進發展

有專家表示,《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強化了大西安都市圈的服務、輻射功能,拓展了都市圈與周邊區域協同發展的新空間。有助于加快高端要素和現代產業集聚發展,提升人口和經濟集聚水平,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2018年底,《大西安2050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工作正式完成。大西安都市圈由西安、咸陽主城區、西咸新區為主組成,在約1.76萬平方公里規劃范圍內,實施“北跨、南控、西進、東拓、中優”空間戰略,促進大西安與周邊城市資源互補能量融合的“眾籌”格局。

其中,“北跨”主要為拉大空間格局。實現跨渭河發展,打造渭河世界級濱水景觀帶,依托工業大走廊,推進富閻一體化,形成大西安發展的強勁驅動力。重點通過富閻板塊、渭北工業組團、西咸空港組團的發展,加快大西安北部“工業增長極”建設。

“南控”旨在深化生態管控。通過劃定秦嶺生態控制線,優先生態保育,嚴控開發建設,使秦嶺北麓成為綠色經濟帶、旅游休閑帶、生態大屏障和大西安城市后花園。

“西進”主要為強化融合。建好西咸新區,推進西咸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拓展城市發展腹地,使大西安進入“雙子城”時代。

“東拓”則主要為拓展功能。依托大西安東軸線,以全運會、自貿區、“一帶一路”峰會會址等大項目帶動,使東部區域成為開放新高地、國際化大通道、服務業增長極,面向世界的時尚新窗口。

“中優”意在優化中心城區。重點通過實施城市有機更新,疏解人口、降低密度、推進產業轉型,加快中心城區優化提升。

按照規劃,大西安都市圈城市形態為“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其中,多軸線指南北方向貫穿大西安的古都文化傳承軸、科技創新軸、國際開放軸。多中心即以西安中心城區為主體,以文化旅游、現代服務功能為主,重點發展文化旅游、商貿、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建設未來西安城市形象的核心區;以灃東新城科技統籌板塊和灃西新城中心商貿服務區、國際文化中心為核心,打造以現代商貿、高新技術為主的新中心;以浐灞生態區歐亞論壇、絲路國際會展中心、國際港務區國際陸港、西安體育中心為中心,打造生態型現代服務東部新中心。多組團指“1155”組團,即東部新城、高新科學城等10大新城,紡織城創意片區、軍民融合創新谷片區等10大片區,以及50個左右特色小鎮、50個左右各類綜合體。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委員、陜西省房地產研究會會長王圣學認為,《大西安2050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以西安、咸陽、渭南、楊凌、西咸新區為主體,有利于大西安都市圈交通、醫療、教育等資源分配和組織工作的開展,對加速功能疏解和產業集聚,提升城市群內要素吸引力有重要作用。

創新發展方式

國家發改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副司長周南認為,培育都市圈的主要任務不是建設,而是改革、創新、探索,培育都市圈不應強求一致,要因地制宜,發揮市場作用,久久為功。

近年來,西安扎實推進國家賦予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任務,圍繞“軍民融合”與“統籌科技資源”兩大改革重點,先后制定出臺了34項120條新政策新機制,加快科技創新要素深度融合。

推進公共檢測檢驗儀器設備面向社會共享是西安“統籌科技資源”的重要抓手。由西安市科技局和西安高新區共建的科技大市場被稱為科技資源統籌轉化的“聚變器”。西安科技大市場以財政獎補政策為引導,開發運營了國內首家B2B電子商務檢測檢驗交易平臺——凡特網;搭建起軍工資質統一受理辦理服務體系,促進科技資源從分隔、分離、分割狀態到聚集、聚合、聚變的發展。目前,“撬動”265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軍工單位的13235臺(套)大型科學儀器入網,推動西安市技術合同交易額從2010年的98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028.33億元,該科技服務業模式已輻射到周邊數省的20多座城市。

隨著創新改革試驗的持續深入,西安科技創新活力加速釋放,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明顯增強。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西安地區生產總值逾8300億元,進出口總值突破3300億元,新增市場主體55萬戶,三項增速均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

完善交通路網是都市圈協同發展的助推器。按照《大西安“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大西安交通建設規劃投資約2166.5億元。構建向西開放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一帶一路”航空客貨運樞紐、國家中西部地區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國際性區域鐵路樞紐和國家高鐵樞紐。

強化“向西開放戰略支點”是大西安都市圈建設的又一“重要使命”。2018年,“長安號”累計開行1235列,開行線路11條,連通了絲路沿線40多個國家和地區,構建了連接中亞、輻射歐洲腹地的黃金物流大通道。

西安這個不靠海、不沿江、不沿邊的內陸城市,再次站到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正重現歷史上“萬商云集”的景象。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