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國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創新推動區域化黨建的縣域探索

區域化黨建作為近年來基層治理的重要探索,通過黨組織組建動態化、黨的活動開放化、黨員教育管理服務一體化、作用發揮社會化等舉措,改變傳統基層黨建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態勢,有利于積極推動區域內黨建工作的全面整合、積極磨合和有效融合,增強區域性黨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區域內黨建工作的統籌發展、齊頭并進,實現組織建設、社會治理和基層民主有機結合?!秶抑卫怼分芸庉嫴考惺崂砹宋覈鞯匾?ldquo;區域化黨建”為引領的縣域發展實踐探索,并從全國各大地區選取了八個較為典型的基層治理實踐進行提煉總結,以期為其他地區提供參考借鑒。

福建永春縣:深化“1+X”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模式

永春縣共有社區27個,其中黨委2個、黨總支2個、黨支部39個,黨員2175名。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口聚集到城區,形成了眾多的居民小區,商業街區、商務樓宇和商圈市場也隨之興起,聚集了大量的非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如何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破解因地域、隸屬分割而帶來的資源分散、規模效益差、工作協調銜接不暢等問題,成為當前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對此,永春縣聚焦問題導向,探索“1+X”黨建引領城市治理新模式,為社區居民解難事、辦實事,實現了黨建工作與社區治理的同頻共振、互促雙贏。

“1個社區黨組織+X個黨支部”,推動區域化組建

規范“社區大黨委制”,將黨員數較多、基礎較好的2個社區黨支部升格為黨委,聘請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通過“點線面結合、功能型聚集”的組織設置模式,進一步理順組織關系。桃溪社區黨委下設萬星文化廣場、臨江經典小區、紙織畫藝術研究院等6個黨支部,覆蓋小區、商圈、社會組織等不同領域。設立“樓棟黨小組”,根據社區黨員分布情況,以居民小區或樓棟重新劃分黨小組,延伸黨組織觸角。例如,臨江經典小區黨支部在全面摸排小區黨員的基礎上,精心挑選“黨員樓長”,為樓道內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殘疾人等困難群眾提供物資采購、居家養老、辦證申請等代辦服務。推行“多網融合管理”,將黨建網格、綜治網格、環衛網格整合起來,運用“云平臺”、大數據等網絡技術,將社區按區域劃分為若干網格,由社區“兩委”擔任網格管理員,將綜治管理、計生、環境衛生等各項服務管理具體細化定崗、定人,并設立網格監控平臺,實行主要路口24小時全天候監控,形成“條塊結合、互通聯動”的工作體系。

“1個黨群服務中心+X個固定站點”,推動精細化服務

建設27個標準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通過統一外觀標識、統一功能布局、統一牌匾制度,推行社區干部坐班制度,打造為民服務、議事決策平臺。設立“黨小組之家”,以黨員家庭為陣地,結合“主題黨日活動”定期開展黨小組活動,做到“有統一標識、有固定場所、有活動計劃、有學習資料、有臺賬記錄”。設立30個社區黨員志愿者服務點,引導黨員志愿者發揮特長,提供家電維修、代繳水電費、代收快遞等志愿服務,營造“有困難找黨員”的良好氛圍。設立黨員責任區,結合黨員“承諾、踐諾、評諾”工作,由社區黨組織把區域內的所有公共綠化和其他重點公共場所劃分成若干責任段,由黨員認領,實行綠化養護和衛生保潔責任包干。組建移風易俗督導隊、治安聯防隊、環境衛生整治隊、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等隊伍,開展文明創建、平安建設、環境整治等各類活動。

“1個聯席會議制度+X個工作機制”,推動常態化運行

建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指導4個鄉鎮、27個社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吸收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共同謀劃社區發展,推動社區各項工作落實。建立發展共商機制,定期召開社區“兩委”、物業公司及業主委員會聯席會議,研究特色社區、樓宇商圈等黨建工作。建立活動共辦機制,落實黨員活動日制度,在每月第一個工作日,組織轄區內黨員集中開展黨員聯學會、志愿服務等活動。建立黨員共管機制,發揮社區黨組織作用,做到社區黨員直管、在職黨員雙管、離退休黨員接管、流動黨員參管、下崗黨員重管。建立資源共享機制,針對山區縣資源有限而且分散的問題,整合各級單位、各類組織、工業園區、居民小區等現有資源,全面摸清人員、場所、設備等方面情況,編制資源清單和需求清單,通過簽訂協議、共同使用等方式在社區內統籌使用。

云南尋甸縣:“一軸四網” 推進區域化黨建,激發縣域發展活力

隨著城鎮規模不斷擴張、城鎮人口持續增加,群眾訴求和需求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云南尋甸縣社區原有的服務理念、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實際需要。這就迫切要求街道黨工委和社區黨組織充分發揮作用,在黨建統領下創新社區社會治理,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構建和諧社區。為順應發展變化,尋甸縣通過構建“一軸四網”區域化黨建體系,把街道社區、城市功能區、商務樓宇等區域作為“鐵打的營盤”和治理單元,分層分類有效凝聚各類組織、各個群體和各種資源力量,在區域中實現共建共享,推動縣域發展。

組織聯建,健全互聯互動機制。構建“一軸四網”區域化黨建工作體系。“一軸”,即縣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片區)黨組織四級上下聯動形成領導核心軸,“四網”,即在縣—街道—社區—網格(片區)四個層面,分別搭建由組織體系、工作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構成的黨建網絡,把基層黨建工作與區域基層社會治理有機融合,讓各類社會主體在不同區域實現“有利有位有為”。分層級建立縣、街道、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在仁德街道建立黨建聯合體,在4個社區建立黨建聯盟,通過區域性黨組織有效整合各領域黨建要素。實行黨建網格化管理,推行“縣—街道—社區—居民小區(小組)”治理模式,把黨組織向樓棟、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延伸。加強資源配置和力量配備,鼓勵基層黨組織班子成員、黨小組長和離退休黨員等骨干擔任網格長、網格員,整合駐區“兩代表一委員”和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等力量,推動需求在網格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

資源整合,形成互補共享格局。健全互聯互動的共建機制,強化駐區單位的社區建設責任,20余家單位與仁德街道7個社區簽訂共建協議,明確內容、要求與責任落實。街道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相互提供資源清單和需求清單,相互開放、統籌整合使用黨建、教育、文化、體育等場所陣地,實現需求互補、資源共享。駐區單位400余名黨員定期到仁德街道7個社區報到,參與社區共建,每年底開展駐區單位與社區“雙向評議”活動。進一步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完善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發現居民需求、統籌設計服務項目、支持社會組織承接、引導專業社會工作團隊參與的工作體系。推進區域性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建設,在園區建立黨群活動服務中心1個,為中小微企業黨員、流動黨員提供活動陣地。推動7個社區活動場所積極向駐區單位黨組織開放,駐區單位黨組織向社區居民開放文體設施和活動場所等,打造區域內黨組織共享共用的學習陣地、教育陣地、宣傳陣地、活動陣地,形成功能互補的社區黨建陣地群。

服務聯辦,提升基層群眾滿意度。強化社區黨組織職能作用,切實落實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制定社區工作事項清單和社區印章使用清單,嚴格按照準入審批程序報批,推動社區黨組織把工作重心聚焦到教育、管理、監督黨員和組織、宣傳、凝聚、服務群眾上來。開展“一站式”服務,對29個社區為民服務站實行標準化建設,統一設置黨員服務、民政事務、社會保障等窗口,開展錯時、延時和預約事務辦理,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服務。開展“組團式”服務,由社區黨組織牽頭,整合駐區單位力量,組建各類黨員志愿服務團隊8支,采取群眾點單、黨組織下單、志愿服務隊接單的“三單制”工作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集中服務。開展“個性化”服務,廣泛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黨員設崗定責、認領群眾“微心愿”活動,以老年人、下崗失業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為工作重點,組織在職黨員開展“一對一”服務,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治理融合,推動基層協商民主。強化街道黨組織統籌協調功能,賦予街道黨工委對區域內事關群眾利益、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的建議權,涉及街道的城市總體規劃的參與權,涉及街道的公共事務的綜合管理權,構建規范協調、調度有方的區域綜合管理機制。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自治機制、民主協商機制、群團帶動機制,每年年初由街道社區征集轄區黨員群眾需求,梳理形成“需求清單”,街道社區黨組織整合自身和駐區單位資源,提供“資源清單”。加大“需求清單”和“資源清單”的對接,結合實際列出“項目清單”,及時召開街道社區議事協商會議,抓好“項目清單”的組織實施,實現需求互補,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一步落實關于規范完善社區公約的相關規定,推廣“街長”制、“樓棟長”制,組建治安巡邏隊、政策宣傳隊、衛生保潔隊參與樓棟治理,構建黨建引領、社會參與、共治共享的城市社區治理體系,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強化保障,增強公共服務能力。結合社區實際,有計劃地把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干部、大學生村官、大中專畢業生等群體中的優秀人才選拔進社區“兩委”班子。建立社區黨組織書記后備人才庫,實行社區黨組織書記縣委組織部備案管理。加強社區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為每個社區配備一名專職黨務干部。實施社區干部學歷提升行動計劃,進一步提升社區干部文化程度。落實街道、社區、居民小組黨建工作經費和社區服務群眾專項經費保障,為基層黨組織開展工作、服務群眾創造良好條件。完善社區經費使用管理辦法,加強管理監督,確保經費用到實處、取得實效。規范社區活動場所建設管理使用,推進居民小組活動場所建設,并向黨組織、黨員和廣大群眾開放,讓黨組織開展工作有平臺、黨員學習教育有陣地、群眾娛樂活動有場地。

四川江安縣:打造區域化黨建體系,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江安縣從整合區域資源入手,通過組織共建、服務共享、工作共推,著力打造區域化黨建體系,促進基層黨組織整合聯動,實現了黨建資源充分利用和服務水平有效提升。

組織體系區域化,組織資源共建。適應經濟基礎、社會環境、產業布局、行業分工、黨員流向新變化,按照“一片一團一線、跨界組團相融”的原則統籌組織設置。一是按照地域相連、基礎相近、產業相通的村成片組團連線發展的思路,整合區域內生產要素,在一個鄉鎮或跨鄉鎮統籌多個村、協會(專合社)、企業、產業鏈共建農村區域性黨組織。二是以社區黨組織為主體,構建“社區+轄區內單位+轄區內其他組織”跨界組團區域性黨組織,依托居民小區、商務小區、企業園區等組建區域性黨支部,按地緣、業緣、趣緣、網緣建立功能黨小組的“三位一體”區域化黨組織體系。三是結合社區“雙報到”、志愿服務、“掛幫包”等活動,構建“機關+社區”“機關+服務隊”“機關+協會”“機關+基層”黨組織共建模式,一個機關要進駐一個社區,根據單位特點和職工特長成立一支黨員服務隊,指導一個行業協會,共建一個基層單位或后進村,形成一線到底的組織模式。目前,全縣構建“一片”式區域黨組織68個,“一團”式區域黨組織56個,“一線”式區域黨組織43個。僅陽春鎮就新建立了陽春社區、白塔片區、濫壩片區、土紅片區4個區域性黨總支,共管轄32個支部。

服務體系區域化,服務功能共享。按照“區域化統籌資源、便民化服務群眾、多元化服務載體”的思路,構建資源共享、集約高效的區域服務體系。一是構建“一網一中心”綜合服務共享平臺。根據農村、社區、機關、“兩新”黨組織的不同需要,投入300余萬元,建設集電腦、手機、電視“三屏互動”的一體數字化綜合共享服務平臺。整合村、社區設施場地資源,新(改)建10個區域黨群服務中心,為區域提供公共管理服務,并與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互通聯動,使得黨員群眾可以不出區域獲得法律咨詢、社會保障、行政審批、醫療救助等各類快捷服務。二是組建區域共享服務隊伍。統籌區域內人力資源,組建產業帶頭人、農村實用人才、黨務工作者、黨員志愿者、安全應急“五支聯合服務隊伍”,由區域黨組織統籌使用和管理,及時為區域內群眾提供產業發展、技術技能、政策咨詢、應急救援等服務。三是創新服務群眾載體。開設18個“民聲茶館”、組織每月1次“小康院壩會”、建立162個黨建QQ交流群、開展“黨員義工日”活動等,搭建區域聯系服務群眾載體,主動聽取群眾意見建議,通過事宜共商、活動共搞、發展共建,著力解決區域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目前,已解決民生訴求、困難群眾、穩定工作、全面小康等四類問題共480余件。

運轉體系區域化,服務工作共擔。以區域黨組織為主,引導區域內單位和其他組織共同參與協商管理,構建“區域共商、和諧有序”運轉體系。一是建立區域聯動機制。以區域性黨組織為主體,構建區域黨組織—鄉(鎮)—縣政府職能部門“三級聯動”機制,定期聽取轄區單位、代表、群眾意見建議,實現區域內產業發展、民生民本、安全維穩等工作聯議、聯辦、聯管,促進區域和諧發展。二是建立黨群聯動機制。廣泛吸收區域內群團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社會群體等,引導區域內各種組織有序參與社會管理、承擔社會責任,與黨組織同步開展活動,實現區域內黨建工作目標、機制和行動的一致性。三是建立考核聯動機制。以區域為單位,構建區域黨組織—轄區單位—其他組織“考核聯動”機制,建立領導責任制、考核實施細則等,變原來的線條式單獨考核為塊面式聯動考核,以聯動考核倒逼各組織、單位推動本區域工作。

貴州習水縣:以區域化黨建為抓手,扎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

貴州習水縣主動適應城鄉統籌發展需要,以區域化黨建為抓手,實行區域“組織共建、設施共享、黨員共管、活動共搞”,構建基層黨建新格局,進一步提升基層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

構建“區域統籌、動態靈活”的基層黨組織體系。針對地域、行業、人員的不同特點,分別確定了習水河流域“服務度假旅游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桐梓河流域“推行村民自治,推動同步小康”、赤水河流域“提升基層服務水平,建設和諧美麗家園”和中部片區“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加強村干部黨風廉政建設”四大課題,統一考慮區域內黨組織設置、黨建陣地建設、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等工作,統籌開展黨的活動,探索實踐多種符合實際、務實管用的區域化黨建模式,形成全覆蓋的基層黨組織新體系。以區域為紐帶、固定空間為依托,在農村、社區、工業園區等地探索形成園區統籌、區域統籌、村企統籌、村居統籌等區域化黨建模式。

搭建“區域聯動、集約共享”的基層黨建和公共服務平臺。在所有鄉鎮(區)建立黨務服務政務大廳的基礎上,整合資源、集中財力,同步建設集黨員服務中心、農家書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點等為一體的區域性公共服務中心,設置相應功能室,作為區域共享的服務平臺和教育陣地,免費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群眾開放。其中,桃林鄉投入50余萬元,依托鄉鎮黨務政務大廳,建成面積達300平方米,集黨員服務中心和遠程教育中心課堂為一體的公共服務中心,為全鄉28000余名群眾、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政策咨詢、業務辦理、黨員教育培訓、組織關系接轉等“一站式”貼心服務。

完善“區域一體、動態開放”的黨員教育管理機制。對流入區域內的黨員,區域性黨組織主動接納,并根據職業、作息時間、居住地等實行分類量化管理。以區域為單位開展開放式組織生活,實現黨員教育管理從單位封閉式向區域開放式轉變,形成“區域一體、動態管理”的黨員教育管理機制。比如,東皇鎮虹頂社區設立黨員活動室、遠教播放室、四點半學校等5個服務場所,向轄區企業和黨員職工免費開放,定期提供教育活動菜單,發放教育課件,開展專題講座,對黨員職工學習情況實行量化管理,全面提升黨組織活動的質量。

推行“服務為重、協商互動”的黨建工作運作方式。以區域性黨組織為核心,廣泛吸收區域內各類組織負責人和各層代表,建立區域黨建共建聯系協調會議制度,定期聽取轄區單位意見建議,健全區域民主協商、共駐共建機制,確保區域黨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實、在和諧中發展。習水河流域通過建立區域定期調度會,協商決定區域重大事務,協調化解矛盾,全面提升區域內基層黨建工作水平。習部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在成立項目黨支部的同時,普遍成立產業發展協調合作組織,共同研究解決旅游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等鄉鎮“統”不了、政府“包”不了、農民“辦”不了的問題。習水河流域為推動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在旅游產業鏈建立黨組織39個,通過聯動培訓、組團服務,幫助區域內企業、農戶協調解決土地征用、資金和信息等問題。

江蘇豐縣:持續推動區域化黨建,開啟基層治理新局面

2017年以來,豐縣充分利用區域化黨建這把“鑰匙”,通過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黨員共管、平臺共建等方式,構建條塊結合、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街道社區區域化黨建工作體系,促進區域內各類資源深度融合、有效利用,不斷提高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效應。

大力推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區大黨委制,鼓勵轄區內各單位簽訂以“五共五起來”為主要內容的共建協議,引導各單位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主動參與社區活動,形成了區域化黨建“一盤棋”。統籌整合街道社區、駐區單位、各個行業和領域的黨組織力量,搭建資源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活動平臺,嚴格落實黨群綜合服務中心對外公開制度,實現服務功能最大化,滿足群眾對于各類資源和服務的需求,讓群眾“有組織可靠”“有資源可用”“有服務可享”。嚴格落實街道社區區域化黨建“統一活動日”制度,明確每個月第4周的星期六作為街道社區區域化黨建“統一活動日”,組織黨員參加雙重組織生活,推行流動黨員“雙向共管”、黨員記實管理等制度,建立黨員電子身份信息,使每名黨員都納入黨組織的有效管理。依托“智慧社區”平臺,建立整合基層黨建、基層治理、公共服務等內容的大數據庫,開發“智慧豐縣”微信公眾號、“市民通”“城管通”APP與“智慧社區”互聯,為居民提供便捷服務,進一步完善街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各類服務功能,為黨員群眾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豐縣并沒有停止創新區域化黨建的步伐。2018年以來,豐縣著眼于進一步提升區域化黨建水平,積極走好“共建、共管、共享”三步棋,深度融合區域服務資源,整合區域黨建職能,切實激活城市基層黨組織集成效應,構建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聯席共建”提升區域化黨建核心力。堅持“黨委統領、單位配合、共建共享”,深化社區大黨委制,建立“1+X+N”區域化共建機制,由1個黨委領導,聯合X個共建單位,為居民提供N項共享服務,增強區域內黨組織聯動合力。召開共建聯席會議,共同制訂全年共建計劃,分享共建經驗,與共建單位簽訂“五共五起來”共建協議,激發區域內黨組織聯動活力。

“教育共管”增強區域化黨員使命感。強化區域化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組織赴蘭考、紅旗渠等地和湖西老區革命教育基地,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激發抓學習、強素質、長本領的內生動力,凝聚區域共建共識。其中,中陽里街道東大社區黨委組織區域內50余名黨員干部,赴張后屯豐縣縣委舊址,開展“牢記黨史、砥礪奮進”主題教育活動,學習革命先烈精神,銘記初心使命。

“服務共享”增加區域化居民獲得感。盤活用好區域共建資源,結合群眾需求開展多元化公共服務項目,使區域內群眾服務需求轉化為切合實際的黨建項目。例如,中陽里街道東大社區黨委聯合新華書店黨支部開展“崇尚科學、幸福共享”讀書日活動,為社區捐贈圖書200余套;紫金社區黨支部聯合縣紅十字會黨支部開展養老照護進家庭項目,結對跟蹤服務50名空巢老人。

湖南瀘溪縣:“四堅持”探索區域化黨建新模式

近年來,瀘溪縣積極創新黨建工作理念,對城鎮和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進行通盤考慮、統籌謀劃,探索區域化黨建模式,初步形成了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

堅持組織共建,構建覆蓋城鄉的區域性組織建設體系。按照組織設置全覆蓋、組織領導區域化、組織管理雙重性的思路,以區域不變應單位萬變,在“兩新”組織集中的農村、社區、工業園區和專業市場探索建立了7個區域性黨組織,統一負責區域內的黨建工作,并根據黨員特長,依托群眾性組織建立了98個功能性黨組織加強黨員教育管理,進一步擴大了黨在“兩新”組織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全縣16家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全部建立了黨組織,未建立黨組織的“兩新”組織均實行區域建黨,使黨的工作覆蓋面達到了100%。

堅持黨員共管,構建城鄉一體的黨員動態管理機制。依托政府專網建成了聯接縣、鄉、村三級的黨內信息管理系統,錄入了全縣所有基層黨組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基本信息,并能實時查詢黨內信息、統計資料和實現網上轉接組織關系。依托公安部門外來暫住人口登記加強流動黨員管理,在縣、鄉兩級建立了流動黨員信息庫。建立了50多萬元的黨員困難互助金,設立了黨員咨詢服務電話,寓服務關愛于管理之中。

堅持資源共享,構建統籌城鄉的基層黨建工作平臺。全縣建立了150個黨員服務中心,并以此為依托組建了1000多名黨員參加的40多支黨員志愿者隊伍。按照每個社區200平方米的標準,對社區的辦公、活動場所進行了全面升級。全面開展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規范化建設,百戶以上規模村全部擁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活動場所。深入推進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在農村和城市社區以及企業開設了150個終端接收站點,形成了城鄉一體化黨員教育網絡。

堅持投入共保,構建統籌城鄉的基層黨建經費保障體系。落實基層黨建工作經費,縣財政每年劃撥600多萬元,解決村級、社區辦公經費。國有企業黨建經費按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1%列入企業行政經費和財務預算,非公有制企業黨建經費稅前列支。采取公開招聘、雙向選擇的方式,選配80多名專職黨務工作者隊伍,確保基層黨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新疆新源縣:推行“3+”黨建模式,全面打造區域化黨建新格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自治區、自治州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會議精神,新源縣結合社區“大黨委”工作,積極探索推行“3+”黨建模式,逐步構建條塊協同、區域統籌、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黨建+協同發展”,不斷凝聚黨支部動力。以實現各領域黨建互聯互動為出發點,突破行政級別、行業地域的限制,充分考慮社區轄區單位行業特點、資源優勢,并根據“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駐村工作隊后盾單位等因素進行合理劃分,由機構改革后的37個黨政機關與8個中心社區進行結對共建。制定《社區大黨委議事制度》等管理制度,定期研究討論社區重大事項。把社區“大黨委”運行情況納入績效考核重要內容,實現組織優勢、服務資源、綜合功能最大化。

“黨建+網格管理”,不斷激發黨支部活力。根據社區范圍內樓棟分布特點和黨員分布情況,調整優化網格設置,探索推行“黨小組+網格”“兩網合一”工作機制。按照定人員、定職責、定制度、定標準“四定”,選優配強網格化力量,引導網格黨小組有序研究處理網格管理事務和居民問題,營造出“網格事務黨員管,社區事務大家辦”的良好氛圍。依托各類商圈市場、行業協會等設立區域性、行業性黨組織,切實彌補基層黨建薄弱點,有效延伸黨建工作觸角。

“黨建+服務民生”,不斷彰顯黨支部魅力。依照《伊犁州直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體系建設管理辦法(試行)》的要求,加強對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的建設,調優配強2名年富力強干部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配齊社區干部隊伍。將社區工作者納入整體培訓計劃,已對8名社區黨建工作人員進行專題培訓,并科學謀劃開班計劃,力爭年內實現全員輪訓一遍目標。通過個人自薦、居民推薦、現場招募等多種形式,吸納轄區內各階層、各職業、各年齡段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人員參與志愿者服務,通過完成“微心愿”、開設“微課堂”、服務“微傳遞”、組團“微行動”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

江西大余縣:“一體四翼、五共聯動”新模式 助推基層黨建融合共贏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精神和省市有關要求,大余縣積極推動社會治理創新,構建“一體四翼、五共聯動”新模式,力爭形成黨建引領堅強有力、管理運行標準規范、黨員群眾共治共享、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基層黨建嚴格規范的城市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新格局。

一體四翼,構建全域黨建協同格局。完善領導體系。在縣級層面,縣委成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對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進行研究謀劃、分析研判、督促落實;在社區黨工委層面,理順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領導體制;在社區層面,由社區黨組織牽頭,聯系和協調55個共駐共建單位共同抓好基層黨建工作。完善組織體系??h級社區黨工委履行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在區域化黨建工作中的統籌協調功能;整合各方資源,搭建平臺,著力推動黨工委、社區、小區、駐區單位、新興領域黨組織多元共建。完善運行機制。社區黨組織履行具體責任,準確掌握和對接服務需求,定期組織黨員開展活動,聯系服務群眾;建立“社區黨委(黨總支)—小區(網格)黨支部—樓棟(樓組)黨小組”三級架構,引導小區黨支部成員和業委會黨員負責人交叉任職。

五共聯動,統籌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組織共建:按照“就近就便、相對均衡”的原則,探索區域化黨組織融合、黨員雙向管理等有效方式,推動社區與駐區單位黨組織之間、黨員之間聯系互動、共建互補。資源共享:整合搭建以社區黨建服務中心為主陣地、與駐區單位相配套,開放式、共享型、融合性的城市基層黨建活動平臺,加強信息溝通;推動區域內各單位相互開放黨建、教育、文化、體育等陣地場所,最大限度發揮現有陣地作用。隊伍共管:推行黨員志愿服務“時間銀行”模式,大力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到社區開展志愿服務;建立健全在職黨員社區報到情況登記制度,把社區表現情況納入黨員民主評議和年度考核;強化社區黨組織在干部考察中的監督職能,凡擬提拔重用的科級干部都征求其所在社區的意見。活動共融:確定黨內工作和黨組織活動主題,廣泛吸引共建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參與到活動之中;推行社區黨組織和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開展活動雙向通報制度,鼓勵共建單位和社區黨組織共上黨課。事務共治:成立社區共建理事會、樓棟自治管理小組、商家自治聯盟等“微自治”組織,提升基層群眾自治水平;開展組團式服務,推動社區黨組織整合駐區單位力量、社工義工力量等。

常態引領,不斷完善規范基礎保障。明確主要職責。實行社區管委會統一對社區工作進行綜合考核評比制度,各職能部門不再單獨組織考核評比活動,取消對社區工作的“一票否決”事項。加強財政保障。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確保城市基層黨建年度工作經費足額到位;涉及社區的支持政策和相關項目、資金捆綁打包,直接由社區黨組織負責落實。拓展組織陣地。切實落實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同步推進社區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社區黨工委設立綜合性、區域性黨建服務中心,社區建立獨立或相對集中的黨群服務站,小區建立小型、相對分散的黨群之家。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從建立完善選配、教育、管理和激勵機制入手,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推進社區黨建“層級管理”模式,推行社區班子任期目標責任制度,優化社區干部人員結構。

(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華日報、共產黨網、昆明信息港、宜賓黨建網、遵義黨建網、中國徐州網、紅網(長沙)、伊犁黨建網等;文中相關數據,除特別說明進行最新更新外,均直接引用原資料中數據)

【整理:唐佩佩(見習)羅 婷(見習)】

責任編輯:賀勝蘭
標簽: 縣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