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人民智庫 > 專家觀點 > 正文

我國金融體系存在哪些供需失衡難題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2015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頗有成效,“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明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體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愈加嚴峻,現有的金融供給體系已不能滿足高質量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如何打造高質量金融,使其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則至關重要。

★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對現代金融體系的新需求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對金融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中小企業、民營經濟以及“三農”的融資需求更加迫切。中小微民營企業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體,在保持就業平穩、促進投資增長、實現消費繁榮、擴大對外貿易、增加稅收收入等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據《2017—2022年中國企業經營項目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中小微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7%,提供了全國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產出了當年60%左右的GDP,繳納了全國50%的稅收收入。此外,解決“三農”問題、發展現代化農業不僅關系到國計民生,也是解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金融體系應滿足其合理的融資需求,為經濟高質量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第二,輕資產、高風險的新經濟對直接融資的需求更加強烈。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增長動力正在轉換,新經濟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截至2017年末,全國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經濟增加值約為13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7%。而與之并行的是較高的技術風險和較為匱乏的有形資產,且新經濟的中小企業常常缺乏完整的、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信用記錄較短,信息相對不透明,進一步加劇了企業融資的風險。輕資產、高風險的屬性使得這些企業更偏好于從風險投資、股權市場等直接融資渠道獲取資金。

第三,差異化、個性化的融資需求對間接融資提出了更高挑戰。在我國仍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在金融資源配置的過程中依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市場主體日益豐富,不同市場主體逐漸表現出差異化、個性化的融資需求,這要求金融機構提供多層次、專業化的產品和服務與之匹配。

第四,美好生活對財富管理服務的需求更加旺盛。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人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儲蓄,對投資交易、財務顧問、保險業務等資產管理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2016年,我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達到165萬億人民幣,2014—2016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1%。

★ 金融體系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事實

以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對金融體系提出新要求為視角,現有金融體系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對部分領域的金融服務不充分。從金融供給角度看,國企“拿”得太多,民企“拿”得太少;房地產“拿”得太多,制造業“拿”得太少;支持效率低下、過剩產能的金融資源太多,支持民營、“三農”以及高新科技的金融資源太少。金融機構缺乏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的態度,“惜貸”現象仍比較嚴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突出。截止到2018年6月份,我國上市國有企業總融資規模為14.7萬億,而民營企業則為8萬億。從債務融資規模的平均值來看,上市國企平均超300億,上市民營企業平均不足50億元。

直接融資發展不平衡,資本市場多層次、功能互補不充分。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仍占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以股權和債券為主的直接融資占比較低,且近年來仍有下降趨勢,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比例由2016年的15.2%下降到2018年的13.5%。直接融資體系內部存在產品結構不合理、資本市場結構層次發展不足、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導致其不能為企業融資,尤其是不能為科技創新型企業與中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就債券市場而言,市場中債券品種、結構也不完善,國債比公司債、企業債規模更大,發展得更充分,而公司債、企業債則發展不充分。

間接融資發展不平衡,銀行體系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服務不充分。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的規模不斷擴大,但以大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之間同質化現象明顯,粗放型經營模式仍然存在,中小金融機構特別是民營銀行、社區銀行發展滯后,部分專業金融機構的服務目標不清晰甚至缺失,金融機構多樣化、專業化和科技化有待提升。

個人金融服務發展不平衡,消費金融等普惠金融發展不充分。目前我國金融市場能夠提供的個人金融產品和服務種類偏少、結構不合理、質量良莠不齊,不能滿足人民對多元化、高質量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 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金融供給側改革有助于解決金融體系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對金融的需求已經發生改變,原有的金融供給不能與之相匹配,這是金融體系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原因。在此背景下,金融供給側改革將圍繞著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經濟體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提供精準金融服務,這是解決金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良方。一是金融供給側改革要改進對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三農”提供的金融服務,滿足其合理的融資需求,解決當前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的問題。二是金融供給側改革要建設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以科創板改革為代表的資本市場供給側改革正快速推進,市場化取向和問題導向鮮明,直指資本市場對創新型企業服務能力不足、制度不完善等弊端,可以有效解決直接融資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三是金融供給側改革要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比重,使銀行業充分發展,更好地為市場主體提供多層次、多元化、多類型的金融服務,可以解決間接融資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四是增加個人金融和消費金融的多樣化供給,加大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科學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提高普惠金融效率和可獲得性,促進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可以解決個人金融服務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金融供給側改革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以往的金融工作注重從需求側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關注信貸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變動,而在當今穩增長的目標要求下,中央提出金融改革的工作必須更多地從供給側角度出發。金融供給側改革致力于讓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供給更加契合實體經濟的需求,借助于金融結構的調整,更有利于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優化配置金融資源,通過培育多元化的金融供給主體、拓展多樣化的金融供給渠道、完善普惠金融服務來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金融供給側改革有助于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常言道,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只有血脈暢通,國民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金融供給側改革能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原因如下:其一,在國家推動以結構調整為核心的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實體經濟與金融領域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逐步顯現,成為制約金融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金融業在經歷高速擴張、資本積累和高盈利的“黃金時代”后面臨金融監管趨緊、金融脫媒以及資產質量劣變等多重挑戰,因此,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其二,金融供給側改革加快扭轉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共振疊加的“需求側”緊縮性金融政策是2018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來源,金融工作重心從需求側向供給側調整,有助于弱化共振疊加的緊縮性“需求側”金融政策的沖擊力,有效發揮宏觀政策的逆周期調控效力,更快扭轉中國經濟下行壓力。

其三,金融供給側改革幫助中國經濟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基數龐大的中小企業和突破引領能力強的創新型企業,而當前金融體系對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都存在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體系為主,在間接融資體系中又以大中型銀行為主導,這一融資結構存在“嫌貧愛富”“抓大放小”的弱點,對中小企業服務能力不足。在科創板推出之前,我國資本市場的上市門檻過高,許多創新型企業在國內上市無門,必須遠赴境外資本市場融資,資本市場對創新型企業服務能力不足的短板較為明顯。

★ 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結構性改革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金融供給側改革需要正確把握當下金融體系的核心問題,正確理解當下改革工作的重點任務,圍繞核心問題和重點任務,開展一系列政策布局。

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不匹配的核心原因是金融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失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興利除弊,實現了由“計劃”向“市場”的初步轉型。但是,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發展方式由“粗獷”轉向“精細”,對金融配置資源的質量和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服務供給的結構性缺陷日益凸顯。具體來說,我國企業融資以高成本的間接融資為主,低成本股權債權融資發展仍不充分。而在間接融資體系中,大中型銀行又占據主體,商業銀行在風控管理、激勵約束等制度安排上也有缺失。資源配置結構扭曲是金融供給中一個嚴重問題,信貸資金的結構性錯配導致低能供給過多,有效供給不足。大型的國有企業效率較為低下,卻是信貸資金的主要獲得者。新興產業雖較為薄弱,但擁有大好的發展前景且企業效率較高,卻普遍出現融資困難與融資成本較高等問題。

金融供給側改革從兩個維度強調“結構性”。一是理論認識維度,金融供給側改革強調從結構上增加有效供給,縮減無效供給,深化了對金融本質的認識,強化了對金融與實體經濟本源關系的把握,立足我國國情,走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同時,金融供給側改革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脈相承,從供給端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推進改革,通過金融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社會創造力,是中國特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改革實踐維度,金融供給側改革在實踐中以優化金融供給結構為核心,從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三個具體方面實施合意的結構調整,使金融供給適應金融需求。一方面,為建設現代化經濟提供精準的金融服務,為小微企業、“三農”和民營企業提供精準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平衡精準服務、支持和尊重市場規律之間的張力。

圍繞金融供給結構優化,開展實施改革政策。一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滿足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為導向的金融產品結構改革。金融產品結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要減少對過度授信企業的金融產品供給,將金融資源向小微企業、消費金融等薄弱領域傾斜。二是以優化直接融資環境、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為導向的金融市場結構改革。金融供給側改革要優化融資結構,持續提升直接融資比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建立分層有序、功能互補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規范企業債發行制度,完善企業債信用評級體系,擴大企業債券發行占比,為債券市場注入活力;建立區域性中小型資本市場,促使民間借貸正規化,鼓勵發展風險投資基金和天使基金。三是以優化間接融資環境、改善信貸供給渠道為導向的金融機構結構改革。秉持“去低效、補缺失、回本源”的原則,深入推進金融機構結構改革。四是以防范系統性風險、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為導向完善宏觀審慎框架。只有在政策制度上給予保證,金融供給側改革才能夠穩步推進。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博導;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馮譞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陳道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與難點》,《證券時報》,2019年3月12日。

責編/賈娜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一丹]
標簽: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