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美國的“印太戰略”及印度的考量

【摘要】2017年下半年以來,“印太”逐步從概念變成了美國的一項戰略,以替代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印太戰略”以“自由開放”為口號,主要目標是遏制與防范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上升的影響力。但印度按自己的利益塑造“印太”,希望通過“印太”提升自己的戰略地位,不希望“印太”是一個排他性的集團。迎合美國的“印太戰略”可能導致地區對抗和沖突,破壞印度發展的國際環境,損害印度與中俄的關系和戰略自主。

【關鍵詞】“印太戰略” 美印分歧 自由開放 包容

【中圖分類號】D8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8.009

 

從“印太”概念到“印太戰略”

“印太”最早是一個海洋生物地理名詞,在新世紀后有學者偶爾在地緣政治的學術論文中用到。早在2007年,時任印度防務與分析研究所研究員庫拉納(Gurpreet S.Khurana)在《海上通道安全:印度-日本合作的前景》的文章中提到“印太包括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這是印度學者第一次把“印太”作為地緣政治概念提出。[1]

2010年前后,此概念開始被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的國際關系學者頻繁用到。2011年,美國傳統基金會、澳大利亞羅伊研究所和印度觀察家基金會聯合撰寫研究報告《共同的目標與趨同的利益:美澳印在印太地區的合作計劃》,[2]這也是美澳印三國智庫和學者就“印太”作出的第一次聯合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在‘印太地區’面臨共同的挑戰和機遇,一個正式的三邊對話有助于三國一起理解當前和今后的挑戰并行動。這種嘗試能達到相互理解各自的觀切,幫助提升‘印太地區’的經濟政治穩定、安全和自由開放的貿易,以及民主治理”。在這前后,“印太”概念多次出現在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官員講話甚至政策文件中,[3]但并沒有成為任何國家的戰略或政策,也沒有引起媒體的太多關注,“印太”構想主要在智庫學者中討論。美國總統特朗普及高官在2017年下半年反復提及,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重視。

特朗普政府重拾“印太地區”。2017年10月18日,在啟程訪問印度前,時任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題為《定義下個世紀的美印關系》[4]的演講時,沒有使用傳統的“亞太”地緣概念,而改用“印太”來界定美國亞洲戰略框架中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地緣政治區域,他指出“太平洋和印度洋連接我們國家幾百年,我們展望下一個百年,‘印太’地區繼續保持自由和開放至關重要。當今世界,尤其是‘印太’地區,需要一個堅強的美印關系。”

2017年11月10日,于越南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企業家峰會上,特朗普在演講中說道“我很榮幸地分享對自由與開放的‘印太’的看法,在這個地區有多樣文化、很多不同夢想,所有主權和獨立國家在自由與和平中實現共同發展”,他甚至還提出了“印太夢”(Indo-Pacific dream)的概念。[5]在之前訪問日本時,特朗普也多次提到“印太”一詞。

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政府發布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印太”放在了地區戰略的第一部分,作為美國安全戰略中的最重要地區。“自由和壓迫性世界秩序觀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正在‘印太地區’發生,這個從印度西海岸到美國西海岸的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且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美國在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利益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6]報告明確定義了“印太”地理范圍是“從美國西海岸到印度西海岸”,這等于是在傳統“亞太”范圍的基礎上加上了印度,由此可見印度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雖然特朗普總統及其官員的演講和美國官方文件都只是表述了“印太”或者“印太地區”,還沒有明確搭配“戰略”,但國際媒體和智庫紛紛稱之為“印太戰略”。

直到2018年6月2日,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N. Mattis)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會上發表演講指出,“特朗普政府的總體‘印太戰略’,支持鞏固自由開放的印太的共同原則,‘印太戰略’是我們大戰略的一部分,詳細說明了美國繼續‘向西看’的原則”。[7]這是美國官方第一次公開把“印太”和“戰略”搭配在一起,表明美國的“印太戰略”正式出臺。就在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會前幾天,5月30日,馬蒂斯在夏威夷宣布,美軍太平洋司令部(Pacific Command)正式更名為美軍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Indo-Pacific Command),這是美國關于“印太戰略”的第一個實質性舉動。

美國“印太戰略”的主要內容

根據陸續發布的相關文件和美國高官演講宣布的內容,以及專門會議的召開,美國“印太戰略”意圖、內容和手段都逐漸明朗。

防范中國是“印太戰略”的主要目的。雖然“印太戰略”也提到自由開放、貿易繁榮等,但不管是美國,還是日本和澳大利亞在提及“印太戰略”時都與中國掛鉤。其意在防范崛起的中國,應對中國“強硬”的外交政策和把中國在印度洋日益增加的存在視為威脅和挑戰。蒂勒森在稱贊美印關系重要性的同時,還對中國大加指責,“在與印度一道崛起時,中國只承擔很少的責任,屢屢損害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顛覆鄰國的主權,在南海挑戰美國和印度共同堅持的國際法和國際規則”。[8]這預示著“印太戰略”有針對中國的意圖。很明顯,特朗普政府要用“印太戰略”取代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來防范中國。

四邊合作是“印太戰略”的支柱。2017年11月,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四國代表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四邊會議,會后聯合聲明“四國會議著眼于防范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擴張主義,鑒于中國強硬的外交政策在習近平的第二任期中可能更加強硬,四邊機制的日程是采取措施確保印太地區的穩定”。2018年6月7日,“美日印澳”四國又在新加坡舉行第二次會議,各方承諾致力于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繁榮的印太地區,以及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讓四邊機制成為印太的支柱。鑒于中國對“印太戰略”及“四邊機制”重啟的反應不像十年前對“亞洲版的北約”那樣強烈,美國國防大學研究員喬爾·伍斯諾(Joel Wuthnow)認為“美日印澳”四邊機制不只是展示“印太戰略”,還要讓該戰略有能見度。他建議四國要加強軍事和戰略合作,把澳大利亞拉入到美日印的“馬拉巴爾”演習,聯合到南海巡航,向對“一帶一路”有疑慮的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等。[9]

以“自由開放的印太”為口號。2018年7月30日,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Michael R. Pompeo)在華盛頓舉行的“印度-太平洋工商論壇”(Indo-Pacific Business Forum)發表了題為“美國對印度-太平洋地區經濟前景的構想”[10]的演講,對“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做了解釋:“我們說希望印度-太平洋地區實現自由,是指我們希望所有的國家都能捍衛自己的主權,不受他方脅迫。在國內層面上,自由意味著良好的治理,保障公民享有各項基本權利和自由。我們說我們希望印度-太平洋地區實現開放,是指我們希望所有的國家享有海上和空中的開放通道。我們希望和平解決領土和海上糾紛。這對于國際和平和各國實現本國的夢想至關重要。在經濟方面,‘開放’意味著公平和對等的貿易、開放的投資環境、國家間透明的協議和為促進地區關系加強相互聯系,因為這些都是可持續增長的途徑。美國對印度-太平洋地區自由和開放的承諾由來已久。”這些解釋原則上都沒有問題,印太地區的國家應該都會歡迎,但解釋都非常籠統,在這些口號之下,美國到底要做什么,仍然不得而知。

“印太戰略”配套有地區經濟發展計劃。蓬佩奧宣布,一是美國將通過1.13億美元的新計劃,支持未來的基礎領域,包括數字經濟、能源和基礎設施;二是美國將著力構建數字連通和網絡安全合作關系(Digital Connectivity and Cybersecurity Partnership),美國將從一個2500萬美元的初步投資起步,改進伙伴國家的數字連通,擴大美國的技術出口;三是美國將發展亞洲EDGE,通過能源增進發展和增長(Enhancing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rough Energy),2018年將投資近5000萬美元,幫助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合作伙伴進口、生產、運輸、儲存及部署他們的能源資源;四是美國發起一個基礎設施交易及援助網絡(Infrastructure Transaction and Assistance Network),以促進方式正確的基礎設施建設,這項整個美國政府參與的行動計劃以近3000萬美元作為種子資金;五是美國將建立一個新的印太交易顧問基金(Indo-Pacific Transaction Advisory Fund),以幫助合作伙伴獲得私營的法律及金融顧問服務。很顯然,相對于印太地區的需求,美國這幾項計劃和承諾的資金都是微不足道的,也許可以起到分散印太地區各國對“印太戰略”地緣政治與安全意圖的擔心。

拉攏印度參與是“印太戰略”成敗的關鍵。日本和澳大利亞都是美國長期的軍事同盟,也是“印太戰略”的積極鼓吹者和參與者,因此,印度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將決定“印太構想”的性質和前景,拉攏印度是美國(能否)成功實施“印太戰略”的關鍵。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宣布“印度作為美國主要防務伙伴的地位使它成為《戰略貿易許可例外規定》認定的第一層級國家,與我們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國一樣”,[11]讓印度成為美國“最受信任”的國家,放寬對印度的武器和其他高科技產品的出口管制。雖然近年來,美國一直在放松對印度的高科技和先進武器的出口管制,謀求擴大在印度武器市場中的份額,但放寬到北約盟友的水平顯示美國加大了拉攏印度的力度。

美國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Alex Wong)在2018年4月的記者會上指出,“美國認識到印度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是南亞、東南亞的重要角色,印度有能力和潛力發揮更大作用,美國的政策是確保印度在該地區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角色”,[12]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局副助理國務卿華特?道格拉斯(Walter Douglas)比喻道,“印太就是從好萊塢到寶萊塢”。

不僅美國,“印太戰略”的另外兩個重要伙伴日本和澳大利亞也都在強調印度的重要性。談到印度在印太地區的作用時,澳大利亞前國防部長安德魯斯(Kevin Andrews)也曾指出,“印度和澳大利亞在印太地區長時期擁有共同的安全利益。印度在支持印度洋地區的安全、穩定和繁榮,以及更大范圍的穩定和基于規則的全球秩序中有重要性作用。這就是澳大利亞為什么視印度為主要戰略伙伴的原因”。[13]

“印太”是日本拉近印日關系的重要概念。在美國特朗普政府之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自2006年第一屆首相任期開始,在印日關系中頻頻使用“印太”的表達,他還是“印太安全鉆石四邊”[14]的主要鼓吹者。2017年,日本跟印度一道提出建設“亞非增長走廊”(AAGC),以抗衡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印度前外秘薩仁山(Shyam Saran)也承認“印日關系接近的主要推手顯然是中國。中國日益擴張的經濟和軍事能力正在改變印太地區的經濟和安全格局。印度和日本都不認為中國主導的亞洲與他們的長遠利益相融,值得相關大國共同塑造一個開放、包容透明和平衡的格局”。[15]

印度在“印太戰略”上與美國的分歧

雖然美日印澳把四邊機制作為驅動“印太”的核心,但相互間對于“印太”本身的理解、地理范圍和功能定位有很大的分歧。

在國家間力量對比和國際格局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大國間關系是相對穩定的。美國的對外政策雖然會因政府的更迭變換其具體的說法,但總體上還是有很強的延續性。特朗普政府用“印太戰略”一詞,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一個新詞來替代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之說。特朗普讓美國退出TPP,意味著“自由開放的印太”中缺乏經濟元素,這只不過是遏制中國戰略的一個委婉的代名詞。[16]所以,從戰略意圖看,特朗普的“印太戰略”與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地理范圍也和“亞太再平衡”重合。跟對待“亞太再平衡”一樣,印度是否支持或者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其參與程度如何,取決于印度對國際環境和自身利益的算計,不一定是為了滿足美國的意圖。

印度政府和學界關注和研究“印太”,是希望按印度的利益來塑造“印太”,提升印度的戰略地位,促進印度與亞太地區的合作。

2009年,海軍參謀長阿瓊·普拉卡什上將(Arun Prakash)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發表演講時說,“作為一個印度人,每次聽到‘亞太’這個詞都有一種被排斥感,因為這看上去只包括東北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止于馬六甲海峽,實際上馬六甲海峽以西還有很大的世界”,[17]用“印太”這個表達正好可以將印度與亞太地區涵蓋。

印度著名戰略學者拉賈·莫漢(Raja Mohan)2012年出版了《中印在印太地區的競爭》一書,他指出,“崛起的中國和印度正在成為海洋強國,他們建設強大海軍保衛日益增長的利益,兩國攪動著印太水域。中國、印度和美國盡管海軍力量差異較大,但他們被鎖定于三角斗爭將注定塑造印太地區的未來”。[18]“印太”一詞被印度人提起,反映了印度的崛起的需求,以及希望與東亞及西太平洋地區發展聯系的愿望。顯然印度希望通過“印太”來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特別在“印太地區”獲得與美國和中國相當的影響力。

針對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印度國家海洋基金會研究員庫拉納于2017年11月,在《華盛頓郵報》發表題為《特朗普在亞洲的新冷戰同盟是危險的》文章,指出“特朗普用‘印太’暗示著一個新由美國、印度和其他亞洲主要民主國家,特別是日本和澳大利亞組成的布局,在一個升級版的冷戰中遏制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而“我們的意圖是重新概念化亞洲如何把印度洋和太平洋連在一起,我想強調的首要目標是通過商業和戰略性海洋合作維護全球和地區的穩定,而不是一個相反的,把亞洲分為朋友和敵人的地緣政治框架”。[19]

在美國“自由開放”的基礎上,印度賦予了“包容”之意。2018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演講,[20]表示“印太是一個自然區域,印度并不把印太地區視為一個戰略,也不認為它是一個由有限成員組成的集團和一個試圖占主導地位的集團。我們絕不認為它是針對任何國家的,地理上的定義本身是不可能的”。他進一步強調,印度對“印太地區的愿景是建設一個自由、開放、包容的地區,包容各方,共同追求進步和繁榮,包括這一地理區域的所有國家以及其他與之有利害關系的國家”。這“表明新德里不支持戰略離間的‘印太’”。[21]

印度的“印太”比美國的“印太”地理范圍更大。與美國把“印太地區”的地理范圍限定在“印度西海岸到美國西海岸的地區”不同,莫迪指出“印度在印太地區的參與——從非洲海岸到美洲海岸——將具有包容性”,整個印度洋及其非洲沿岸國家都在印度構想的“印太”范圍之內,跟日本的“印太”涵蓋“兩洋兩洲”,即印度洋和太平洋、亞洲和非洲更相似。[22]地理范圍的不同反映了美印戰略意圖的差別,美國搞“印太戰略”主要是遏制中國,而印度除了防范中國,更希望開展區域經濟合作。

印度希望東盟發揮作用,“印太”不被超級大國主導。莫迪2018年5月30日訪問印度尼西亞,與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也討論了“印太”,印尼方認為“印太是世界經濟力量向亞洲轉移在地緣政治上的反映。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對此概念框架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強調東盟的一致性,印尼跟他也不同”,[23]莫迪回應“東南亞的十個國家從地理和文明的意義上把這兩個大洋聯系起來。因此,包容性、開放性以及東盟的中心地位和團結,是新印太的核心所在”。印度和東盟都希望東盟及印太地區中等強國發揮作用,把“印太”往經濟合作的道路上引導,而不是發生地緣政治斗爭。

印度與美國“印太戰略”保持距離的原因

“印太戰略”加劇地區緊張,不利印度發展。正如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邁克·史文(Michael D. Swaine)在其《制造一個不穩定的亞洲:美國的自由開放印太戰略》的文章中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是在挑釁中國,恐嚇其他亞洲國家,把地區推向緊張、零和游戲。這種對抗性的舉動冒著與北京進行一場毫無必要的冷戰的危險”。[24]如果美國的“印太戰略”嚴重危害中國的安全和利益,中國必然加強與俄羅斯及印度洋沿岸友好國家巴基斯坦、伊朗等的合作實施強力反制,形成安全困境,讓印度洋成為沖突熱點,從而破壞印度經濟發展的周邊國際環境。

“美國優先”的背景下,美國拉攏印度的力度還不夠大。在冷戰期間,美國比蘇聯強大,跟印度政治制度和價值觀更接近,為了拉攏印度,美國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但印度仍然堅持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沒有倒向美國一邊。目前看來,美國并不打算為拉攏印度付出經濟好處,特朗普發動的關稅戰照樣沒有放過印度。特朗普還指責美國企業將服務和軟件外包給印度,搶了美國人的工作。特朗普的制造業回歸美國與莫迪的“印度制造”希望國際產業轉移相矛盾。即使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了與“印太戰略”相關的經濟合作計劃,但其規模實在是少得可憐,如1.3億美元的基建計劃。而美國放寬高科技出口管制的主要目的是搶占印度市場,特別是印度的軍火市場。

惡化與中俄關系,會讓印度得不償失。作為“美日印澳”四國中唯一與中國接壤的國家,如果加入美國遏制中國的陣營,等于把印度推到了與中國對抗的最前沿。若真與中國發生軍事沖突,美日澳是否幫助印度,印度并沒有把握。2017年洞朗對峙期間,美日都沒有明確支持印度,只是表達希望雙方和平解決。與美國每提到“印太”都要指責中國不同,莫迪高度評論中印關系的重要性:“我們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也是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我們的合作正在擴大,貿易正在增長。而且,我們在處理問題和確保和平邊界方面表現出了成熟和智慧。我們兩國之間牢固穩定的關系是全球和平與進步的重要因素。我堅信,只要印中兩國相互信任、照顧彼此利益,亞洲和世界就會有更美好的未來。”[25]

印度不僅要考慮中國的反應,還必須考慮俄羅斯的感受。印度與俄羅斯有傳統的友好關系,印度軍工技術設備和武器裝備多數仍然來自俄羅斯。俄羅斯幾乎支持印度所有國際訴求,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和核供應國集團、參與民用核能合作和反恐等。美國最新國家安全戰略把中國、俄羅斯和恐怖主義列為最主要的安全威脅,如果印度與美國走得太近,必然遭到俄羅斯的反對。俄羅斯近兩年提升與巴基斯坦的關系,已經引起了印度的警覺。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的演講中,莫迪還特別提到他十天前在俄羅斯索切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會晤,“普京總統和我都認為應對當代的挑戰,我們需要一個多極化的世界秩序”。作為有大國地位追求的印度,只有在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中才有一席之地,美國的單極世界與印度的追求背道而馳,中印俄三邊(RIC)合作更有助于實現印度這一目標。

印度著名戰略學者拉賈·莫漢認為“印太”是一個海洋聯盟,“上合”是一個大陸聯盟,印度是少數跨越兩大聯盟的大國。那種認為印度必須選邊站的人完全不了解印度在與各方都尋求接觸。印度并不是唯一與對立雙方都建立伙伴關系的國家,冷戰期間巴基斯坦是美國的軍事同盟,同時又跟與美國矛盾的中國保持密切關系。直到今天,巴基斯坦仍然是美國主要的“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同時跟中國保持“比喜馬拉雅山高、比阿拉伯海深、比蜂蜜甜”的關系,從來沒有聽見任何中國人抱怨巴基斯坦跟美國的伙伴關系。印度的外交政策的主要問題不是是否需要與雙方都保持接觸,而是如何才能從雙方都獲得最大的利益。[26]所以,作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的印度,繼續堅持傳統的不結盟政策,在美國和中俄之間左右逢源是現實而明智的選擇。

深度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將損害印度的戰略自主。在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這四個“印太戰略”的核心成員中,只有美國才是領導者。在美國的聯盟體系中,盟國通常需要支持和配合美國的外交。印度曾經為配合美國外交付出重大代價,“IPI”是一條從伊朗經巴基斯坦到印度的油氣管道工程項目,對滿足印度油氣需求,保障能源安全有重大意義。由于美國制裁伊朗的壓力,印度于2008年退出了該項目,但國內呼吁重啟該項目的聲音高漲。[27]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加大對伊朗制裁的背景下,印度石油公司正逐步減少從伊朗的石油進口。伊朗是印度的友好國家,印伊之間本身沒有矛盾,印度屈從美國不僅損害了印伊關系,違背了印度外交“戰略自主”的原則,也損害了印度的國家利益和國際形象。在以往,印度還多次被美國要求參與制裁緬甸軍政府、制裁俄羅斯、制裁敘利亞等。如果印度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成員,美國將更有理由向印度提出更多的要求。印度前外秘薩仁山(Shyam Saran)認為,“印度傾向于參加多個朋友圈,美日印澳四方對話(Quad)、東盟地區論壇、金磚國家、環孟加拉灣經濟技術合作、上海合作組織,以及其他很多三邊對話。這給予印度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的靈活性和與大國打交道的自由空間,提升戰略自主”。[28]因此,印度不能被綁在“印太戰略”上。

結論

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雖有經濟合作計劃,但其地緣戰略意圖與“亞太再平衡”一樣,都是防范和遏制崛起的中國及其在印太地區日益上升的影響力。“印太戰略”以“美日印澳”四邊機制(Quad)為支柱,日本和澳大利亞都是美國的傳統盟友,也是“印太”的積極鼓吹者,印度的態度成為該戰略能否最終形成或實施的關鍵。但在美國的“自由開放”基礎之上,印度賦予了“包容”之意,印度定義的“印太”地理范圍也比美國定義的大,表明了美印在“印太戰略”上有根本分歧。印度完全站到美國一邊,可能會加劇“印太地區”的緊張局勢、損害印度發展的國際環境,同時使印度陷于與中國對抗的前沿、惡化與俄羅斯的關系、喪失戰略自主。而一定程度的中美對抗有利于印度左右逢源,最大化自身利益。所以,印度會適度參與“印太戰略”,從美國和日本獲得相應利益的同時與中俄保持接觸,避免在印太地區形成冷戰式的對抗局面。

注釋

[1]Gurpreet S. Khurana, "Security of Sea Lines: Prospects for India-Japan Cooperation", Strategic Analysis, January, 2007, 31 (1), pp. 139-153.

[2]Shared Goals, "Converging Interests: A Plan for U.S.-Australia-India Cooperation in the Indo-Pacific, A Joint Project by Scholars from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the 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 and the 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 3 November, 2011.

[3]趙青海:《“印太”概念及其對中國的含義》,《現代國際關系》,2013年第7期。

[4][8]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Defining Our Relationship with India for the Next Century: An Address by U.S. Secretary of State Rex Tillerson", 18 October, 2017.

[5]Donald J. Trump, "Remarks by President Trump at APEC CEO Summit, Da Nang, Vietnam", 10 November, 2017,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s-state- ments/remarks-president-trump-apec-ceo-summit-da-nang-vietnam/.

[6]Donald J. Trump, "A New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Era", The White House, December, 2017.

[7]Mattis, "Remarks by Secretary Mattis at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18 Shangri-La Dialogue", https://www.defense.gov/News/Transcripts/Transcript-View/Article/1538599/remarks-by-secretary-mattis-at-plenary-session-of-the-2018-shangri-la-dialogue/.

[9]Joel Wuthnow, "Why China Discounts the Indo-Pacific Quad", https://www.csis.org/analysis/pacnet-55-why-china-discounts-indo-pacific-quad.

[10]Michael R. Pompeo, "Remarks on America's Indo-Pacific Economic Vision", Indo-Pacific Business Forum, U.S. Chamber of Commerce, Washington, D.C., 30 July, 2018, https://www.state.gov/secretary/remarks/2018/07/284722.htm.

[11]"U.S. Secretary of Commerce Wilbur Ross Announces Programs to Increase U.S. Commercial Engagement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 30 July, 2018.

[12]"India can play more weighty role in Indo-Pacific region: US",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india-can-play-more-weighty-role-in-indo-pacific-region-us/articleshow/63594955.cms.

[13]Kevin Andrews, "India is a key partner in Indo-Pacific region", https://www.thehindu.com/opinion/op-ed/india-is-a-key-partner-in-indopacific-region/article7600487.ece.

[14]Suzuki Yoshikatsu, "Abe's Indo-Pacific 'Security Diamond' Begins to Shine", https://www.nippon.com/en/column/g00339/.

[15]Shyam Saran, "An Indo-Pacific anchor of stability", https://www.business-standard.com/article/opinion/shyam-saran-an-indo-pacific-anchor-of-stability-114081201106_1.html.

[16][21]Keshav Kelkar, "The 'Indo-Pacific' means different things to Trump", https://asiancorrespondent.com/2018/08/indo-pacific-order-trump-abe-modi/.

[17]Gurpreet S. Khurana, "The 'Indo-Pacific' Concept: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2 February, 2017, http://maritimeindia.org/View%20Profile/636215922419657386.pdf.

[18]C. Raja Mohan, Samudra Manthan: Sino-Indian Rivalry in the Indo-Pacifi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4 October, 2012.

[19]Gurpreet S. Khurana, "Trump's new Cold War alliance in Asia is dangerous",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theworldpost/wp/2017/11/14/trump-asia-trip/?noredirect=on&utm_term=.2c7d59664fa2.

[20][25]"Prime Minister's Keynote Address at Shangri LaDialogue", 1 June, 2018, https://www.mea.gov.in/Speeches-Statements.htm?dtl/29943/Prime+Ministers+Keynote+Address+at+Shangri+La+Dialogue+June+01+2018,本文中莫迪的觀點都出自在香格里拉對話的演講。

[22]Mahesh Langa, "Japan calls for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Strategy'", the Hindu, 14 September, 2017.

[23]Shubham Ghosh, "Indo-Pacific on Modi's agenda in Indonesia", Jakarta Post, 30 May, 2018.

[24]Michael D. Swaine, "Creating an Unstable Asia: the U.S.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Strategy", Foreign Affairs, 2 March, 2018.

[26]C. Raja Mohan, "From Indo-Pacific to Eurasia",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opinion/columns/shanghai-cooperation-foreign-policy-nato-russia-china-modi-from-indo-pacific-to-eurasia-5210106/.

[27]"India should revive IPI pipeline: Parliamentary Panel",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industry/energy/oil-gas/india-should-revive-ipi-pipeline-parliamentary-panel/articleshow/57716034.cms.

[28]Shyam Saran, "Quad can be the anchor for the Indo-Pacific region", 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analysis/quad-can-be-the-anchor-for-the-indo-pacific-region/story-IC5jc7fxAUdI3BtD5ULwXN.html.

 

The US "Indo-Pacific Strategy" and India's Considerations

Long Xingchun

Abstract: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17, "Indo-Pacific"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a concept to a US strategy replacing the "Asia-Pacific rebalancing" of the Obama era. The "Indo-Pacific Strategy" is under the banner of "freedom and opening", with an objective to contain and prevent China's growing influence in the Indian-Pacific region. However, India has shaped "Indo-Pacific" in its own interests and thus hopes to enhance its strategic position. It does not want "Indo-Pacific" to be an exclusive group. The "Indo-Pacific Strategy" catering to need of the US may lead to regional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undermine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India's development, and harm India'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Russia and its strategic autonomy.

Keywords: "Indo-Pacific Strategy", US-India differences, freedom and opening, inclusive

【作者簡介】龍興春,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察哈爾學會喜瑪拉雅區域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印度政治與外交、中國外交、中國與南亞國家間關系、南亞國際關系、公共外交、政治傳播學。主要著作有《印度大國外交》《日本對南亞的戰略意圖與外交》等。

責 編/周于琬

[責任編輯:周于琬]
標簽: 印度   美國   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