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要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近日,本報記者在宜昌走訪調研,了解當地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舉措,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等情況。
一年來,湖北宜昌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加快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在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上站排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一流。
為長江留白
——管住斧頭、守住山頭、護好源頭,修復生態環境
4月4日,宜昌市猇亭區虎牙社區居民郭福珍早早來到臨江的424公園打太極拳。“沒想到,曾經的煤堆場現在變成了這么美的濱江公園。”郭福珍說,她在猇亭長江邊住了30多年,原來隨處可見的煤堆場不見了,濃煙滾滾的大煙囪也已熄火,曾經的“光灰江岸”正恢復翠綠。
“過去這里是云天商貿煤場和通達港埠碼頭攪拌中轉站,粉塵等污染十分嚴重。”猇亭區園林綠化管理局局長陳曲介紹,當地清空了2500立方米煤灰,拆除了1.6萬平方米建筑,騰退長江岸線120米,通過回填、種植草木打造生態公園。
漫步在424公園,記者放眼望去,在一片綠草紅花交相輝映中,一座藍灰色的圓規雕塑格外顯眼。在雕塑不遠處的長江岸邊,是一個已被封堵的排污口。
猇亭區委書記胡志莉告訴記者,以前猇亭有大大小小排污口近百個,如今所有處理達標的污水都通過唯一的市政排污口排放。
在離猇亭不遠的長江葛洲壩下游江段,攝影愛好者劉曙松一大早來到長江邊,架起相機,等候著江豚。上午8點,在長江葛洲壩下游江段的晨霧中,江豚不時從水里探出頭來。劉曙松告訴記者,根據他多年觀察,這一區域目前生活著不少于17頭江豚,為近10年來最多。
江豚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宜昌市漁政監察支隊副支隊長莫宏源介紹,江豚以小魚小蝦為食,“隨著長江大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宜昌江段水質變好,小魚多了,把江豚給吸引來了”。
“既要為長江‘留白’,又要為動能增綠,久久為功,確保一江清水東流。”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周霽說。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宜昌管住斧頭、守住山頭、護好源頭,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立規矩。建立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指標考評體系;劃定生態管控“三線”,其中生態功能紅線區占全市國土面積49%、大氣環境紅線區占16%、水環境紅線區占33%。
建機制。一批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的新探索在宜昌陸續出臺。
保環境。宜昌雷厲風行推動長江大保護行動:取締長江干線支流216家非法碼頭;取締中小河流非法砂場61處;關停規模以上磷礦開采企業38家……
復生態。實施《長江宜昌段生態環境修復和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深入推進化工轉型升級、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港口船舶綠色排放、岸線生態修復、城區生態修復6個專項方案。
為動能增綠
——向有損生態環境的行為開刀,全面升級落后產能
2018年9月9日,隨著一聲巨響,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內的興瑞第一熱電廠煙囪應聲倒下,實現了宜昌沿江化工企業的“第一爆”。
幾年前,宜昌化工產值占工業比重一度達到30.6%,宜昌市委、市政府決定壯士斷腕,重拳破解“化工圍江”。
隨即,宜昌打出了“關改搬轉治綠”一系列組合拳。簡而言之,就是對一切有損長江生態環境的行為開刀,全面升級落后產能形態。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看到,落后的草甘膦二甲酯裝置正在拆除,有機硅技術改造和微電子新材料項目正如火如荼建設。
近兩年,興發集團關停了臨近長江的22套總價值12億元的生產線,騰出了900多米長江岸線。廠房雖在拆,但發展并未停步。興發集團董事長李國璋說,通過循環化改造,目前園區內12家企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100%,尾氣綜合利用率超過98%,工業廢水重復利用率達90%。
截至目前,宜昌市關閉、改造、搬遷或轉產化工企業共計52家,今年還將繼續“關改搬轉”40家。到2020年底,全市原有沿長江1公里內的134家化工企業將全部“清零”。
改造、搬遷的企業往哪兒去?進化工園區。宜昌編制出臺了《宜昌市化工產業綠色發展規劃(2017~2025年)》,2018年設立10億元引導資金、5億元搬遷入園專項資金,實施2400億元工業技改3年行動計劃,引導支持化工企業加快向綠色化、集聚化、循環化、精細化、高端化轉型。
宜昌市市長張家勝說,宜昌正以延伸產業鏈條和產品配套為重點,切實推進產業集群發展,讓新動能挺起宜昌高質量發展“脊梁”。2018年,宜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3.6%;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5%,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7%。
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好轉,以“生態+文化”“景區+鄉村”“游購+養生”等為代表的全域旅游在宜昌蓬勃興起,綠水青山正在成為強市富民的“金飯碗”。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76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850億元。
為生活添彩
——要讓人的行為鏈與生態鏈充分咬合在一起,凝聚起全社會力量
在許家沖村,記者發現,棒槌是家家戶戶生活的“標配”。習慣了在長江邊槌洗衣物的尤大秀老人,非常喜歡這種傳統的洗滌方式。
“過去我們洗衣服,水是江里來江里去,垃圾也是隨手往長江一倒,沒有環保觀念。”尤大秀說,“后來,村里在廣場西邊修了便民洗衣池,姐妹們都到那里洗衣服,既鍛煉了身體,還能拉拉家常”。
距離洗衣池100米開外的污水處理廠,自建成之初就以地標方式時刻提醒村民:許家沖村地處壩頭庫首,保護長江義不容辭。去年,污水處理廠附近修建了觀景平臺,游客們可以更直接地接受長江大保護理念教育。
“金色三峽、銀色大壩、綠色宜昌”。宜昌向世人展示自己絢麗色彩的同時,也聚焦于生態文明城市的魂魄——人與環境、經濟與生態的和諧。
4月16日下午,在猇亭區紅聯港埠有限公司附近,丁萬明正在清理堤防附近的垃圾。不遠處豎著一塊“長江邊上的黨員哨兵”木牌,丁萬明的名字和照片都印在上面。
“每周至少到責任區義務巡邏一次,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報;及時清除堤岸垃圾雜草,對江面白色漂浮物打撈清理;定期排查責任區長江沿線排污情況;及時勸導制止周邊居民亂倒垃圾的不文明行為。”這是丁萬明的工作職責。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長江邊上的黨員哨兵”標牌也越豎越多。
宜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國斌認為,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工程浩大,要讓人的行為鏈與生態鏈充分咬合在一起,凝聚起全社會力量。
像丁萬明一樣,“三峽蟻工”環保志愿者每天都會來到長江岸邊清理垃圾,一年下來,累計200噸垃圾通過他們進入垃圾處理站。
宜昌生態文明建設還注重從娃娃抓起。
4月18日,夷陵區東湖初中704班朱夢妍認養了學校附近新增綠地中的一棵紫葉李,并承諾“好好呵護它,讓它茁壯成長,不讓它受傷害”。翻開《生態小公民》教材,宜昌近年來生態治理的重要實踐躍然紙上:“清江庫區養殖網箱拆除行動”“黃柏河的污染治理之路”“‘三峽蟻工’保護母親河”……在宜昌市,《生態小公民》教材已經發放至40.8萬名中小學及幼兒園孩子手中。每周,學生們都會共上生態環保課,學習生態環保知識,樹立綠色環保理念。此外,“生態市民日”也在宜昌設立。
在宜昌,主動踐行綠色低碳觀念成為市民思想自覺,清潔節約成為行動規范,愛惜生態環境成為全域理念。從政府、企業到個人,全市共同守護一江清水。一個生態高顏值、發展高質量,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的花園城市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