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區域聚焦 > 正文

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的基本態勢

【摘要】近年來,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發展態勢良好,三地創新分工格局基本形成,北京在協同創新中發揮了核心引領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三地間創新能力差距過大、缺乏區域創新鏈等短板。京津冀應圍繞重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完善政府間協同創新對接機制,完善市場機制,促進高質量協同創新。

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發展態勢良好

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指數大幅提升。2013—2017年,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指數從26.1394增加到88.3521,總體呈現快速上升態勢(見圖1)。協同基礎雄厚,創新人才約占全國1/8,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約占全國1/7,創新機構(高校、研究與開發機構、高技術產業) 約占全國1/3;協同行動進展迅猛,三地創新主體加速融合,聯合創新成果產出激增;協同成效顯著,知識與技術溢出效應明顯,三地聯合發表論文數量年均增速為23%,聯合申請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速達78%;協同環境持續優化,協同創新政策陸續出臺,京津冀地區已成為全國科普圖書出版的集聚地。

三地創新分工格局基本形成。從投入環節來看,三地間分工基本形成,北京偏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環節,津冀偏重試驗發展環節。2017年北京用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R&D經費占比達37.61%,高于天津(22.37%)和河北(10.72%);集中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R&D人員全時當量占比達43.72%,遠高于天津(22.91%)和河北(18.91%)。而津冀兩地用于試驗發展環節的R&D經費內部支出占比高達77.63%和89.28%,高于北京(62.39%);用于試驗發展環節的R&D人員全時當量占比分別為77.09%和81.09%,高于北京(56.28%)。從成果類型來看,北京在科技論文和發明專利上優勢顯著,津冀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方面具有優勢。2016年國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北京的科技論文101170篇,居于全國首位,是天津(17440篇)的5.8倍、河北(8977篇)的11.27倍。2017年北京發明專利授權量(46091件)居全國首位,占全國比重為14.1%。2017年津冀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兩類專利授權量合計占比分別為85.98%、86.06%,高于北京(56.9%)。這說明北京已成為全國知識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津冀更側重應用環節的創新。

北京在協同創新中發揮著引領作用。企業大數據顯示出三個突出特征:一是2014年以來京津冀三地企業聯合專利數量呈“跳躍式”增長。2014—2017年三地聯合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速達到145%,聯合創新成果顯著。二是北京的創新主體在津冀兩地的溢出效應明顯。如2016年高新技術類京企高管在津冀任職次數達到5704人次,同比增長171.88%;京企在津冀設立子公司的數量逐年提升,2017年為4378家,同比增長11%。三是北京在推動三地聯合創新方面發揮著帶動作用。2007—2017年,京津聯合與京冀聯合的累計專利授權量為19889件,占三地累計聯合專利授權量的96%,是津冀聯合的29倍。

創新產出水平差距過大、產業鏈基礎薄弱制約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

京津冀三地創新產出水平差距過大。根據空間基尼系數測度,近年來京津冀創新產出的空間基尼系數始終大于0.7,處于高位運行狀態,說明三地創新產出的空間分布嚴重失衡。根據莫蘭指數測度,三地創新活動空間相關性不顯著,說明三地間科技創新的聯系度、融合度和均衡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創新投入的空間配置嚴重失衡。2017年北京的R&D人員數量是津冀的2倍;R&D經費內部支出額是津冀的3.44倍;高校和研發機構數量分別是天津的1.61倍、6.41倍,是河北的0.76倍、4.89倍。二是創新環境差距懸殊。在投融資環境方面,2007—2017年,北京吸納風險投資(VC)、私募股權投資(PE)額約占全國的1/8,而津冀分別僅占4%和2.7%。在政策環境方面,三地在統籌配置科技資源、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科技成果異地轉移與轉化、技術成果交易、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等方面尚未出臺完備的規劃和政策,政策服務體系亟待完善。

產業鏈與創新鏈基礎薄弱。產業鏈與創新鏈是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有機體。京津冀尚未在區域內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協同創新。具體表現為:一是三地產業鏈鏈接不足。北京的優勢產業偏向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天津的優勢產業偏向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河北的優勢產業偏向制造業,三地的產業分工初步形成,但尚未形成有效的產業對接和完善的產業鏈條。二是創新鏈鏈接不足。北京輸出的技術合同成交額主要流向京內(30%)、京外(50%)和技術出口(20%),其中輸出到津冀兩地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占比較低。如2016年北京輸出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僅占流向京外地區的7.7%。三地創新分工格局明確,但缺乏有效的成果轉化與對接機制,產業配套銜接不足,因此導致北京的技術輸出往往越過津冀,流向東南沿海地區。

促進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的當務之急

圍繞重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一是分階段提出區域內協同創新的重點產業。三地可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任務和北京打造高精尖經濟體系的契機,分階段在區域內找出幾大重點產業,如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高新科技等合作產業,形成三地間上中下游聯動的產業分工和技術創新格局,鼓勵合作建設主題型經濟合作區和產業園區,通過三地產業和科技合作進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二是鼓勵北京優勢創新資源“走出去”,打造區域科技鏈。助力“中關村”等優勢科技園區面向京津冀布局,在區域內移植其成功模式和品牌;支持清華、北大等知名院校和中科院等著名科研機構,緊密圍繞區域內協同創新的重點產業開展技術性研究;鼓勵北京市龍頭科技企業在河北省建立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或“科技中試中心”,提升河北省的“造血功能”和內生發展動力。

完善政府間協同創新對接機制。一是建立區域協同創新聯席會議制度。建議設立由京津冀三方主管科技的副省級領導任組長、京津冀三方科技部門主要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參與的協同創新聯席會議,研究制定協同創新政策以解決三地在協同創新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二是完善政府層面的資金聯合投入機制。可設立“京津冀創新投資基金”,由三地政府從各自的科技研發資金中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京津冀協同創新建設,主要用于支持科技聯合創新研發、創新平臺資助、創新環境建設等。三是完善三地科技政策對接機制。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過程中的資質通認制度和技術規范及管理制度、科技人才居住證制度、區域社會保障制度、重大課題聯合申報共同承擔制度、科技合作成果獎勵制度等。實現科技企業、產品、機構等資質的互認,享受本地同等優惠政策。

完善市場機制,促進高質量協同創新。一是完善市場機制,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布局優化。可依托區域內豐富的高校、科研機構和高技術企業優勢,運用“互聯網+”、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完善區域協同創新的市場機制(如創新資源共享機制、創新人才交流機制、創新成果轉化機制等),以實現三地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創新主體布局優化與創新成果高效對接。二是構建技術交易平臺,助力創新成果在津冀產業化。首先,建立京津冀科技中介服務戰略聯盟。促進京津冀地區技術合作以及資金和技術的對接,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其次,建設京津冀跨區域技術交易市場網絡系統。以區域內產學研為主體,依托技術交易聯盟、中介組織、金融機構等組織,形成區域內技術異地轉移的網絡化交易體系。最后,完善技術交易平臺的組織框架與保障機制。交易平臺應常設應急管理機制、網絡服務保障機制、產權糾紛處理機制、信息反饋機制等,為平臺的運行和創新主體技術交易提供完善的服務。

(作者分別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京津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北京市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及監測研究”(項目編號:17JDYJA014)階段性成果】

責編/周素麗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王卓怡]
標簽: 京津冀   科技   京津冀科技協同   天津   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