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改革開放的政治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極其重要,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今天,隨著我國不斷融入乃至引領全球化格局,經濟交往和社會聯系大幅度擴展和深化,各種意識形態暗流依托互聯網媒介、文化產品乃至宗教不斷沖擊著我國人民的思想觀念。一是別有用心的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試圖扭曲中國發展的現實,瓦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阻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憑借著西方話語霸權在電視、電影和互聯網媒介不斷散播極端個人主義、消極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妄圖將和平演變在21世紀推向新的高潮。二是國內依附于西方壟斷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家”,試圖通過矮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事業,將人民引向否認發展事實的負能量,為西方意識形態充當“帶路黨”。三是一些人民群眾在國內外不良意識形態的誤導下,被封建迷信、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所俘獲,無法能動地喚起階級意識,不僅失去了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動力,更喪失了維護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政治底線。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了爭取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福祉的普遍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牢牢占據統治地位,以便使得人民的意志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表達。但是,在國內外落后意識形態的沖擊下,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當前意識形態斗爭的嚴峻形勢。正如列寧所說,一旦人民群眾喪失了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解和堅持,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就將遭受巨大的損害,因為“否認或不了解領導權思想的階級就不是階級,或者還不是階級,而是行會,或者是各種行會的總和”。
因此,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將黨員隊伍作為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對象。列寧指出,一個革命的政黨,如果“沒有思想上的統一,組織上的統一是沒有意義的”。深化改革是黨領導人民走向富強的征程,黨員隊伍是否能夠做到意識形態的高度統一,不僅影響著改革實踐過程中具體工作的落實,更影響著改革開放大方向的穩定。只有黨員隊伍的意識形態和精神風貌始終如一地積極健康、充滿生機,才能夠在新時代復雜的意識形態局勢中,為人民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的榜樣;才能夠在龍蛇混雜的互聯網空間,以實際行動為人民群眾“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才能夠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行動中,實事求是而又不乏魅力地“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
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方案引領新時代的先進文化和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中國建設70年的正反經驗證明,方法和方向直接決定了宣傳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敗。總的來說,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就是要強化和擴展宣傳思想工作的職能,我們不僅要堅守政治思想和青年教育這塊傳統陣地,更要結合我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方案引領新時代的先進文化和理念。
首先,繼續鞏固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地位,發揮黨員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能動作用。歷史證明,上世紀末造成蘇東劇變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低潮的悲劇的決定性因素,并不是作為外因的西方資本主義思潮的滲透和國內反動寡頭勢力的鼓動,而是蘇聯和東歐共產黨主動放棄了對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尤其是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喪失,直接導致了蘇聯和東歐社會文化和思想的混亂,一時間國內外“意識形態家們”和壟斷資產階級狼狽為奸,落后腐化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謠言主導的輿論沆瀣一氣,不僅使得人民群眾無法正確看待客觀現實,更無法在意識形態風潮中找到堅守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方法。今天,資本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程度遠甚于上世紀末,互聯網、自媒體和文化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意識形態亂象遠遠超出了傳統宣傳思想工作的目標和構想。因此,為了穩步推進宣傳思想工作的創新和發展,并且最終使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如破土的春筍——沖破資本主義話語權和文化霸權,就必須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始終如一的領導權。
其次,不斷創新宣傳思想工作的方法、內容和形式,使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與提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構成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各種需要當中,精神文化需求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如果在方法、內容和形式上脫離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浮于抽象的宣傳口號、官方報道和會議文件,不僅無法真正起到引導人民的效用,更無法得到人民發自內心的理解和支持——從而自覺地擊退國內外落后思潮的影響。“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創新。”一是要善于利用最新的文化傳播和輿論擴展的工具。勤于追蹤新媒體領域的思想意識動態,勇于率先拓展宣傳思想的新工具,積極發展人工智能和新科技在思想引導中的應用。二是要善于結合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新中國的歷史要素。“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為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語言資源和價值參考,而新中國的發展歷程又為意識形態工作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的歷史品格。創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就是要用新方法講好中國故事——帶有民族精神和共產黨人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只有通過創新,才能使意識形態工作跟上時代的步伐和應對新的挑戰。
最后,緊密結合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實踐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苦與樂,才能建構出具有現實力量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體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極為強調黨在具體工作中的方法,其中最為根本的一點就是要實事求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中仍然是適用的。今天,一些意識形態宣傳之所以無法打動人民、獲得人民真正的理解和支持,主要原因就是脫離改革開放的經濟實際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事實證明,那些停留于文件和理論的“本本主義”的思想宣傳“一定要弄壞事情,一定要失掉群眾,一定不能解決問題”。這不僅會加深人民群眾對意識形態工作的誤解,更會使得不良的意識形態有了可乘之機。就意識形態的上層——文學藝術工作而言,如果只是關注達官顯貴、王公貴族的浪漫故事,就必然會誤導一些群眾的價值觀,成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溫床。因此文藝工作者必須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就意識形態的基本面——新聞輿論工作而言,如果只是一味地將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成果和工作聚焦于領導人物,忽視了千千萬萬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所付出的貢獻,就必然無法實現通過事實——向世界說好改革開放這部中國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事業。因此,新聞媒體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必須做到列寧對宣傳工作者的教導,在“實踐中說明應該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將整個宣傳工作建立在“經濟建設的政治經驗之上”,絕不能對宣傳作“官僚主義的”和“英雄史觀的”等“舊的理解”。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理部副主任、研究員、博導)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