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正步入消費新時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趨突出,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已成為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壓艙石”。但近年來,需求側居民經濟實力不強,擴大消費日益心有余而力不足;供給側服務業發展滯后,消費品質量不高,供給較為單一。同時,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相對不足,市場信用、消費監管機制不完善及促進居民消費的體制機制績效不佳等限制了居民進一步擴大消費的可能性。新時代居民持續擴大消費是滿足其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必須做好以下工作:增加居民收入穩步提升其消費實力,優化刺激居民擴大消費的公共經濟政策,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服務消費能力,培育助力居民消費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營造保障居民消費的良好環境等。
【關鍵詞】消費新時代 居民消費 消費升級
【中圖分類號】C91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2.003
消費關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程度。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貢獻巨大。瞄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新變化,消除影響消費的深層梗阻,將有助于持續做好擴大消費這篇大文章,保障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中國消費新時代的四大變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消費也正進入新時代。近年來,我國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消費市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規模穩步擴大,結構持續優化,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消費品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新時代我國消費呈現許多新變化。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趨突出。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和基礎,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13年至2017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7.0%、48.8%、59.7%、66.4%和58.8%,消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產業變革和商業模式創新的主導力量。但若從國際范圍內來看,我國最終消費率明顯偏低,2017年我國最終消費率為53.6%,世界各國最終消費率的平均水平保持在75%左右,相差20多個百分點,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消費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充分發揮其潛力將對經濟增長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國3億多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既是重要的消費力量,更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重要的動力源泉。同時,我國城鎮化進程仍未結束,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據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拉動消費增長近2個百分點。有關部門測算,到2020年,我國消費規模將達到50萬億元左右,屆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65%。
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成為“新常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從短缺起步,形成一波接一波的消費浪潮,從紡織衣物等日用消費品到家電消費,從電子產品消費到汽車消費,這種排浪式模仿型消費有力地拉動經濟的持續增長。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均GDP已達到上中等國家水平,大規模排浪式模仿型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消費升級的步伐在進一步加快。2017年,我國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已降至29.3%,表明對于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消費的比重在走低,食物支出之外的更高層次的教育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費的比重不斷升高。我們要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滿足人民不斷升級、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自然是其應有之義。近些年來,我國的消費結構在發生明顯變化,居民消費正從傳統的“有沒有”“價格便宜不便宜”向“好不好”“性價比是否高”轉變。概言之,我國居民消費正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升級,從傳統消費向品質消費升級,從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消費結構升級是順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企業如果通過產品及服務創新,為居民提供更加新穎、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產品及服務,將實現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和企業發展的雙贏。
服務消費需求旺盛供給不足。消費進入新時代,我國居民服務消費需求日趨旺盛。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比重每年提高約1個百分點。教育、健康、醫療、文化、旅游、信息等領域的消費已成為人民最迫切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國內旅游人數達到28.26億人次,同比增長11.4%。國內旅游收入2.45萬億元,增長12.5%。目前,包括旅游、文化、體育、養老、家政等在內的服務消費已經占到了國內居民消費支出比重的40%以上。但毋庸諱言,我國服務領域的供給與人民的需要并不匹配,幼兒教育、看病難看病貴、養老等既是民生痛點,也是消費堵點。我們應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擴大消費、增加有效供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業開放,不僅能夠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2017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達4.5萬億元。如果未來5至10年,近14億人的服務型消費占比接近或達到50%左右,將會產生數十萬億元的消費需求,成為產業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為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創造出更大的需求。
消費已成為應對外部壓力的“壓艙石”。眾所周知,投資、消費與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相當長時期內,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在我國經濟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個別年份,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甚至超過80%。但進入2018年后,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3月初,美國挑起貿易摩擦;7月6日,美國對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8月23日,對第二批約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9月份,又對我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的關稅,2019年稅率有可能上調為25%。兩國經貿關系博弈日益復雜,中美貿易摩擦將是一場“持久戰”。總的來看,隨著“逆全球化”、單邊主義及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我國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日趨嚴峻。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出口國,我國凈出口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面臨的沖擊可能會進一步增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經濟目標的實現。有關部門統計數顯示,2018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出口增長7.9%,但同期貿易順差收窄26.7%,連續8個季度同比收窄,貿易順差的收窄折射出我國出口能力的下降。雖然下半年出現貿易“搶單”現象,但我國出口面臨的壓力可能在2019年才會真正到來。在出口對經濟拉動的貢獻不斷下降的情況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大,這對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顯得尤為重要。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2017年已達58.8%,拉動GDP增長4.1個百分點,正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頂梁柱”。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我國經濟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如果能夠做好消費這篇大文章,將極大地助力我們贏得這場中美貿易摩擦。
制約我國居民擴大消費的深層梗阻
擴大消費需求,培育新的消費形態和消費產業,加快釋放大國消費紅利,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但總的來看,目前我國還存在著諸多制約居民擴大消費的因素。
供給側服務業發展滯后使消費產品供給較為單一。服務業不僅是就業的最大容納器,也是提升居民消費需求的第一引擎。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1.6%。雖然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了第二產業,但相對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產值占比還較低,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滯后。具體來說,養老、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等服務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這些產業的培育才剛剛起步。由于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我國服務消費產品尤其是發展型服務消費產品較為單一,消費結構層次較低,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消費需求的總量擴大和新消費熱點的結構提升。
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勞動者報酬所占比重較低導致消費有心無力。收入是居民消費需求的決定因素,消費需求隨居民收入總量和收入結構的變化而變化。按照收入法核算,國民生產總值主要包括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值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四個部分,其中勞動者報酬即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最重要來源,其份額大小直接關系到我國擴大消費需求的政策措施能否有效落地。國家統計局的歷年數據表明,近二十年來,我國勞動者報酬所占比重呈現明顯的一直下降趨勢。1995年,我國勞動者報酬所占比重為51.1%,而到2012年這一數值僅為45.2%,下降了近五個百分點,近年來雖有增長,但遠未達到足以改變勞動報酬長期偏低的程度。此外,知識、技術參與收入分配的機制尚不完善,資本市場不穩定,投資性收入比重不高。總的來看,在“經濟蛋糕”總量做大的前提下,居民所分得的“蛋糕”比例卻越來越小,這就必然會擴大國民收入分配差距,使得消費傾向較高的低收入者因消費能力不足而導致宏觀消費總需求不足。同時還必須看到,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我國居民大規模加杠桿,居民杠桿率持續上揚,儲蓄率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其消費潛力的釋放。
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相對不足抑制居民的消費預期。居民的實際消費支出與消費預期密切相關,穩定的消費預期能夠有效地拉動消費。當前,由于政府在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整體較低,尤其是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在覆蓋面、統籌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等方面水平不高,直接降低了我國居民的消費預期與消費傾向,不利于釋放居民消費需求潛力。在政府對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城鄉居民不敢消費,只能通過增加儲蓄、壓低消費的途徑來增強未來心理保障和消費預期,這就會顯著地降低即期消費,導致國內消費需求增長乏力。
市場信用與消費監管機制不完善引致消費安全問題。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良好的市場信用與消費監管機制是提高居民消費預期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在我國消費市場上,地溝油、毒饅頭、“鎘大米”事件、“塑化劑”事件等食品安全問題頻發,8月份爆發的長春長生疫苗事件更是引發了全社會的焦慮。一方面,暴露出我國現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嚴重滯后,生產經營者的失信成本很低,使得失信者總會鋌而走險;另一方面,凸顯出我國消費監管體制機制還存在不少問題,失信者的違法行為常常得不到應有的懲罰。正是由于當前我國市場信用與消費監管水平還比較低,劣質商品和服務充斥市場,使得普通消費者往往不敢消費、不愿消費、不能消費,非常擔心因為當期的消費引來潛在的消費安全問題,使得人身和財產蒙受損失,從而制約了我國消費需求總量的增長和消費需求結構的轉型升級。
促進居民消費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發揮居民消費在經濟增長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是要建立競爭有序、統一開放的現代市場體系。近年來,已陸續出臺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實踐中,依然存在著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消費產品進入門檻高等體制機制的制約因素,嚴重影響了我國潛在消費需求向現實增長動能的轉化。
消費新時代居民持續擴大消費的突破路徑
在從發展中大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我們應充分認識消費新時代擴大居民消費的重要作用,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從滿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發,精準施策,破解深層梗阻,不斷釋放消費潛力,增強經濟韌性。當前,可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穩步提升居民消費實力。擴大消費既需要增加民生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滿足居民潛在的高品質消費需求;又需要穩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促進中低收入群體增收,補齊民生短板,進而增強居民的消費意愿。
一是積極擴大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消費之基。應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2018年,高校畢業生高達820萬,中職生約500萬,留學歸國人員約50萬,都是新增勞動力的主力人群,他們的消費觀念、消費意識超前,解決好這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將會提高家庭總收入,提升即期消費能力。必須將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入落實完善積極就業政策,加強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滿足不同群體的就業需求,強化對有就業能力的就業困難群體的扶持。完善科學合理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及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多渠道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夯實居民消費的物質基礎。
二是形成高質量收入分配體系。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探索知識、技術參與分配的體制機制,建立城鎮職工工資增長與通貨膨脹掛鉤的長效工資制度,促進城市居民收入增長。當前的重點有二:其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僅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4,遠未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中等收入群體承受面臨沉重的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負擔,普遍存在焦慮感,不敢消費。應通過落實重點人群增收政策,降低企業稅費、養老醫療負擔等舉措釋放其消費潛力,穩定消費預期。其二,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讓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積極發展專用糧食和蔬菜、畜牧水產等高收益產業,促進農產品更新換代,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健全營銷網絡,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帶動農民增收。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家庭工資性收入。促進農民在耐用消費品、文化娛樂、交通通信、綠色環保等方面的消費,不斷提升農村消費結構、層次和水平。
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穩定居民消費預期。政府要提升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房住不炒”理念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實現住有所居。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加快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合理確定支付水平,使社會保障水平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擴大籌資渠道,實現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多元化。強化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和監督管理,多措并舉增強基金長期平衡能力。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醫保財政補助水平。通過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解除居民消費后顧之憂。
四是實行差異化的消費刺激措施。針對不同的收入群體,實施差異化的消費激勵措施。高收入群體對價格不敏感,更關注產品品質、品牌和服務體驗,可在教育健康醫療、文化旅游等領域引導其加大消費力度。調查顯示,2017年中國游客境外旅游平均支出5565美元,且其中購物消費占支出總額的25%左右,而其他國家游客境外購物僅占總消費的15%。應順應居民消費需求,落實降低汽車、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政策,引導高收入群體在國內消費,將在境外的巨額消費轉移部分至國內。根據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的變化,重新核定奢侈品的范圍和含義,降低或取消部分生活必需品的消費稅,滿足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中等收入群體應側重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發揮市場引導作用,激勵其敢于消費,樂于消費。低收入群體,應側重提供兜底性保障,消除其后顧之憂,保障其消費利益,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等,從而提升其消費能力。針對學生群體,可借鑒“學生奶計劃”,加大對“農村學生營養改進計劃”的投入力度。
優化刺激居民消費的公共經濟政策。擴大居民消費,政府要轉變職能,合理運用公共經濟政策,提高鼓勵消費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是完善有助于促進消費的稅收體系。通過提高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的中低收入階層的實際可支配收入擴大消費需求。加快推進間接稅改革,通過降低間接稅負促進消費價格的下降以擴大消費需求。降低以食品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稅稅率,擴大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能力。繼續優化關稅政策,降低國內需求旺盛消費品的進口關稅,引導境外消費回流。適度增設口岸的進境免稅店,擴大免稅商品品種、提高購物限額等。鼓勵消費的財政補貼機制,為鼓勵居民低碳消費、綠色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提高消費質量,政府應建立對節能、環保、循環利用、健康產品消費的長期補貼機制,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鼓勵居民合理的消費行為。
二是建立消費促進基金。政府財政資金的支持既要發揮引導、激勵作用,引導合理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安全消費,鼓勵環保、節能、循環再利用以及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品牌建設、產業結構升級、政銀企合作,又要遵循非均衡原則,扶持弱者,使低收入群體獲得基本生活來源,能夠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權益。消費促進基金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設立,以中央財政為主。對于東部地區,由于東部地區經濟相對較發達,中央和東部省市之間可以按4:6比例出資,在中部地區,中央和地方財政可以按5:5的比例出資,而在西部地區,中央政府與西部地區可以按6:4的比例出資。
三是出臺物流企業發展支持政策,降低物流成本。中國商品價格的很大一部分由流通成本構成。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物流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約為14.6%,比美國、日本等國家高出近一倍。物流成本最終被轉嫁到最終消費中,推高了商品價格,減少了社會福利。要降低企業設立成本,減輕物流企業稅負,加強土地政策支持,降低路橋費,提升物流企業服務居民消費的能力。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服務消費能力。教育、健康、養老、文旅等消費既是消費熱點,也是民生“痛點”。應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擴大消費工作的主線,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一是規范和引導教育消費。教育不僅是消費,還是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消費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居于重要地位。現行教育供給遠不能滿足人民對教育的需求。應深入挖掘人民群眾教育消費新需求,將其轉化為消費新態勢。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增加優質教育供給的數量和種類,擴大優質教育的惠及范圍和服務針對性,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鼓勵有條件的省市推行12年制義務教育,到2020年在全國普及12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水平職業教育,減免學費并設立獎學金,培養大批高技能人才,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企業要依法履行職工教育培訓和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的責任,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能要求高、實訓耗材多、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培訓的比例不低于60%。職業學校按規定收取的學費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確保全額返還職業學校。嚴格控制公立大學的收費標準。支持民辦教育,鼓勵私人和企業捐資助學,加大社會投資力度。促進教育資源配置的均等化。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建設一批高水平、示范性機構與項目,讓學生能夠實現“不出國的留學”。
二是著力發展健康消費。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同步提高,健康產業已成為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具體來說,健康產業包括醫療產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保健器具、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筆者認為,中國健康產業必將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我們應把握健康消費新趨勢,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讓健康產業成為拉動內需的新增長點。引導和支持健康產業加快發展,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優化社會辦醫環境,推動醫療衛生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加快推動互聯網健康咨詢、智能健康養老服務等應用發展。加快構建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鏈,有序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科技成果轉化。盡快在全國推行醫保異地直接結算,推動抗癌藥降價、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工作,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產品和服務的高層次需求。制定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具體措施,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體育設施建設,激發并滿足居民對體育消費的需求。打造體育產業園區、體育特色小鎮和體育綜合體等,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盤活體育場館資源,建立補貼制度,促進公共體育場館低收費乃至免費開放,推動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深度融合。
三是著力促進養老服務消費。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1.58億,占總人口的11.4%,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老齡化任務最重。“老齡化時代”的到來,與老年人相關的產品、服務將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將進一步釋放健康養生等產業的市場需求。如老年人的醫養服務、長期照護、康復器具等,產業發展潛力很大,都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據測算,僅僅是基本型輔具的需求每年高達6萬件,價值上萬億元。應助推養老服務消費盡快成長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增加優質養老服務供給,建立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的長效機制。推進醫養結合,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支持整合改造閑置社會資源發展養老服務。健全特困老年人救助供養制度,盡快啟動“老年人健康改善計劃”“老人保健消費計劃”,提升老年人養老服務消費能力。
四是有效激活文旅消費。當居民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差異化、多樣化的精神需求自然迅猛增長,文化消費的空間及市場隨之擴大。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過4%,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2086元,占全部支出的11.4%,表明文化產業對擴大內需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議開展文化消費提升行動,打造網絡化、多功能的文化消費聚集區,加快特色文化產業配套要素建設,健全完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激勵機制,鼓勵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創新,增強文化消費者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支持基層影院建設,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觀影需求。推動旅游與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融合發展,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建設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和旅游特色小鎮。積極推動休閑養生、研究學習類旅游項目。發展假日經濟,恢復“五一”七天長假制度,這樣人們出行的時間更長。此外,建立健全強制性帶薪休假制度。
培育助力居民消費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近年來,消費領域涌現出來的新模式、新業態,既為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消費體驗,也推動了消費的升級迭代。要增強品牌意識,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以供給創新充分釋放消費市場潛能。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創新,推動電子、紡織、醫藥、建材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發展。制定發布信息消費發展指南,創建國家信息消費試點示范城市,推動智能家居、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區塊鏈等熱點產品及服務創新研發。研究制定支持網絡消費發展的政策措施,編制基于網絡消費發展的商業發展規劃,重點對商業零售業態、布局和結構進行重新考量。強化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構建符合網絡消費發展需要的物流支撐服務體系,提高流通效率,破解電子商務的物流瓶頸,助力網購、快遞健康發展。整合商業設施存量資源,以國家“互聯網+”戰略為基點,推動“互聯網+零售”深入發展,引導線上與線下企業融合發展,實現相互滲透、優勢互補。大力發展新零售,支持網絡零售平臺做大做強,鼓勵引導金融機構為中小網商提供小額貸款服務,推動中小企業普及應用電子商務。加強農村網點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電商。
轉變消費理念,引導和鼓勵綠色消費,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引導流通企業擴大綠色商品采購和銷售,增加綠色消費品有效供給,加快推動消費向綠色轉型。控制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節能與綠色標準化建設,創建綠色家庭、綠色社區與綠色學校。
營造保障居民消費的良好環境。良好的消費環境是釋放居民消費潛力的有效保障,尊重消費發展規律,創造環境引導居民擴大消費。切實加強對食品、藥品、工業產品和消費品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營造讓人民群眾放心的市場消費環境,讓居民放心消費。建立市場監管部門嚴格監督、控制源頭、社會舉報、定期檢查、法律懲辦甚至勒令企業停產相結合的系列監管體制,從立法角度扭轉當前社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單制度,保護消費者安全,改善消費環境,為消費需求持續快速增長保駕護航。完善網絡消費、電子商務領域法律、法規和規范體系,加強網絡平臺經營監管,實現網上網下立體化全覆蓋,營造健康、安全、有序的發展環境。旅游消費方面,落實好《國民旅游休閑綱要》,打擊強迫購物消費等行為,持續優化旅游消費環境。家政服務方面,要及時查處家政服務企業無證經營、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完善糾紛處理機制。建立從生產到流通的全程追溯體系,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追溯信息的互聯互通。加強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造升級光纖寬帶網絡,實現高速寬帶城鄉全覆蓋,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明顯降低家庭、企業寬帶費用和專線使用費。努力增加大城市公共產品供給。加快城市道路、地鐵、供電、供水、供氣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汽車等相關服務業大規模的消費增長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汪偉,2017,《如何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學術月刊》,第9期。
張占斌、周躍輝,2015,《釋放消費紅利 拉動增長引擎》,《中國黨政干部論壇》,第8期。
夏杰長,2017,《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擴大旅游消費的對策建議》,《河北大學學報》,第4期。
遲福林,2018,《動力變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責 編/趙鑫洋
Surmount the Obstacles to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the New Era
Fan Jida
Abstract: China is entering a new era of consump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consumption to economic growth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esidents has been continuously upgraded, which has become a "ballast stone" for dealing with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momentum in consumption expans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weak; the supply-side service industry is lagging behind, the quality of consumer goods is not high, and the supply is relatively singular. At the same time, the insufficient government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imperfect mechanisms of market credit and consumer supervision, and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for promoting household consumption have hindered the residents from further expanding consumption.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onsumption by residents in the new era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meeting their need for a better life. For that, we must do the following work: increase the income of residents to steadily enhance their spending power; optimize public economic policies that encourage residents to expand consumption; improve consumption of services through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foster new ideas, new models and new formats that help with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to protect it.
Keywords: new era of consumption, residents'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upgr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