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一項重大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面夯實美麗中國的生態基礎。
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是生態環境治理攻堅克難的必然選擇,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對于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面夯實美麗中國的生態基礎。
準確把握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的科學內涵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一項重大任務。與以往的國土綠化相比,新時代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的內涵和外延、措施和要求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各級林業和草原部門要深刻理解、全面準確地貫徹落實好中央的決策部署。
在發展速度上,要保持較高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就意味著我國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原本到本世紀中葉的目標要在2035年實現。為適應這一變化,我們提出到2035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6%,為此每年必須完成營造林任務1.1億畝,其中人工造林要保持較大比重。同時,要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對森林、草原和林地、濕地進行全面保護,防止林草資源過度消耗,切實鞏固擴大國土綠化成果。
在資源質量上,要有大幅度提升。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林草資源總量持續增長,但是森林質量不高、功能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難以滿足改善生態狀況和保障綠色產品供給的雙重需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要將提高林草資源質量作為重要任務,努力探索林業和草原事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一方面,要通過科學的理念、技術、標準,廣泛選用優良品種和鄉土樹種,確保新的造林種草任務高質量完成,著力培育健康穩定的林草生態系統。另一方面,要加快落實森林經營規劃,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持續開展森林撫育經營,著力抓好低質低效林改造、退化林分修復、退化草場改良,不斷優化提升現有林草資源質量和功能。
在實施范圍上,要實現應綠盡綠。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全國“一盤棋”,東中西部一起動,城市鄉村、山區草原齊推進,做到無死角、全覆蓋,實現應綠盡綠。東南部地區將國土綠化重點轉向撫育經營和保護監管,著力提高森林的質量、功能和效益,這也是國土綠化的重要任務。同時,充分挖掘城鄉宜林地、零星散地用于國土綠化的潛力,盤活用好閑置土地資源,抓好身邊增綠、見縫插綠、見空補綠,最大限度增加林草資源。中西部地區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充分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采取科學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大造林種草力度,加快生態保護修復,盡快改善區域生態和人居環境。
在實施主體上,要全社會廣泛參與。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是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的偉大號召,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繼續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搞綠化的方針,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打一場植樹造林種草、愛綠護綠的人民戰爭。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不斷創新義務植樹實現形式,方便適齡公民履行植樹義務。充分發揮住建、教育、交通、水利、農墾、軍隊、石油、石化、冶金等部門的優勢,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參與國土綠化的新格局。
在加大投入上,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國土綠化既是一項公益事業,也是一項綠色產業,具有生態、經濟和社會多種效益。只要大膽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完善政策措施,增強國土綠化的動力和活力,就能夠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解決好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一方面,堅持政府主體地位,繼續加大財政投入,確保國土綠化有持續穩定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通過推廣先造后補、以獎代補、贖買租賃、購買勞務、注入資本金、以地換綠等模式,引導企業、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加大投入,多渠道籌措國土綠化資金。
全力抓好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的重點任務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必須科學謀劃、整體推進、突出重點,緊緊抓住事關全局、影響深遠的大工程大政策,才能引領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入開展,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認真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必須堅持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要加快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完善補助政策,擴大退耕規模,逐步將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嚴重污染耕地等納入退耕還林還草范圍,力爭實現應退盡退。實施好三北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國家儲備林、退牧還草、沙化草原治理等國土綠化工程,在大江大河源頭和生態脆弱區域建設一批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實施好石漠化綜合治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江源保護恢復、祁連山生態保護等重點區域工程,開展精準治沙重點縣建設,集中力量推進干旱區、風沙區、荒漠化區生態修復治理。抓好河北省雄安新區白洋淀上游、內蒙古渾善達克、青海湟水三個規模化林場建設試點。加快東北地區毀林毀草清理,對已開墾的林地草地開展退耕還林還草,盡快修復自然生態。支持各地將地方重點生態工程與國家重點工程有機銜接、協同推進、合力實施。
深入推進全民義務植樹。認真落實《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管理辦法(試行)》,創新和豐富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各級領導干部帶頭履行植樹義務。深入推進“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完善義務植樹網絡平臺,組織實施好義務植樹合作項目,適時啟動第三批試點。認真做好城鄉適齡公民義務植樹預約登記、組織管理、統計發證等工作。繼續建設好各類義務植樹基地。探索建立綠色信用體系,將公民參與義務植樹記錄作為就業、貸款、入戶、上學、就醫等方面的優惠條件。
統籌抓好部門綠化。認真實施《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6—2020年)》,將完成管理區域綠化、增加轄區生態資源總量作為重點,加快推進生產區、辦公區、生活區綠化美化。著力抓好公路、鐵路、河渠、堤壩綠化美化,科學配置綠化植物,建設層次多樣、結構合理的綠色通道,改善沿線生態景觀,提升生態防護功能。積極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礦區、綠色營區創建工作。抓好礦山復綠,對自然保護區、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周邊和河流湖泊兩岸可視范圍,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使生態得到恢復、景觀得到美化。集中力量辦好第四屆綠化博覽會,力爭辦成一屆隆重、節儉、高效的盛會。
廣泛開展城鄉綠化。以創建森林城市、園林城市、綠化模范城市為載體,加快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充分利用城市周邊閑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通過見縫播綠、拆墻透綠、立體綠化等,成片建設城市森林和永久性公共綠地,著力提高城市特別是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努力打造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復合生態系統。 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開展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切實保證綠化用地,大力建設鄉村圍村林、庭院林、公路林、水系林,完善鄉村綠道、生態文化傳承等生態服務設施,建設一條進村景觀路,保留一處公共休憩綠地,保護一片民俗風水林,配置一塊凈水濕地,著力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到2020年,爭取建成200個國家森林城市、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00個國家森林鄉村和森林人家。
強化森林撫育經營。加大鄉土樹種、珍貴樹種以及抗逆性強的樹種繁育力度,積極培育良種壯苗,確保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全面提高造林質量。編制實施全國和省、縣級森林經營中長期規劃,強化多功能近自然經營理念,既充分利用自然力,也合理采取人工措施,優先對潛力大、見效快的中幼齡林進行撫育改良。推動林木采伐利用方式由輪伐、皆伐向漸伐、擇伐轉變,實現森林資源永續覆蓋。立地條件較差、生態極度脆弱,適合自然修復的退化林地,加強封禁保護;立地條件較好、適合人工修復的,采取補植、撫育、封育、更替等綜合措施,促進森林生態系統正向演替。
著力加強生態資源保護。科學劃定林地、草地、濕地、沙地保護紅線,堅決守住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用最嚴格的制度保護修復天然林,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加強林地用途管制和限額管理,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等破壞生態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適應防火職能調整,著力提升森林草原防火能力。認真落實重大林業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行政領導負責制,堅決遏制松材線蟲病、草原鼠兔害等有害生物快速蔓延的態勢。加大古樹名木保護力度,設立保護標志,完善保護設施,堅持搶救復壯與日常管護并重,促進古樹名木健康生長。
不斷完善政策措施。綠化任務完成后,可允許利用承包的部分荒山荒地發展森林旅游、林下經濟、休閑養生等產業。積極推行林地先補后占制度,商業開發征占用林地應事先直接或間接在異地新增同等面積的林地,確保林地總量不減少。推動成立國土綠化企業聯盟,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土綠化企業上市。爭取各級財政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補償補貼標準,盡快實行普惠的國土綠化補貼制度,積極推行重要生態區位非國有商品林政府贖買政策。用好用足林業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貸款,積極發展林權市場化質押擔保貸款,推廣“林權抵押+森林保險”貸款模式,進一步盤活林業資產,打通金融資本進入林業的渠道。將森林經營方案作為國有林采伐利用的主要依據,鼓勵非國有林經營主體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盡快做到非國有商品林自主經營、自主采伐。
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各級林業和草原部門責無旁貸,使命光榮。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扎實工作,全力推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入開展,為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