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發布會
為生態文明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本報北京2月14日電 (記者葉子)國務院新聞辦1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生態環境檢察工作情況。近年來,全國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作用,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其中,中國的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優勢彰顯。
生態環境領域刑事案件數量大增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介紹,2018年1月至12月,在刑事檢察領域,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涉嫌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9470件15095人,起訴26287件42195人。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廳廳長張志杰說,2018年生態環境領域刑事案件的整體發展態勢,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快速發展。
從檢察機關批捕起訴環節來看,2018年全國檢察機關批捕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人數和起訴人數比2017年分別上升了51.5%和21%;從刑事犯罪案件的罪名來看,主要集中在濫伐林木犯罪和非法占用農用地犯罪這兩類;另外,非法采礦、非法捕撈水產品犯罪上升迅猛,2018年全國檢察機關批捕非法采礦案件人數和案件數比2017年分別上升了190%和145%。
中國特色檢察公益訴訟獨具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檢察公益訴訟制度設置了訴前程序,即由檢察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主動整改,如果行政機關收到檢察建議后還未履行職責,檢察機關將起訴到法院。
張雪樵表示,中國檢察公益訴訟能夠解決公地治理的世界性難題。在公益訴訟案件領域,2018年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類案件59312件,辦理訴前程序案件53521件,經訴前程序行政機關整改率達到97%,提起相關民事公益訴訟和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1732件。
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表示,97%的案子通過訴前程序結案,雖然沒有起訴,但實際上起到了維護環境公益的效果。“我們檢察機關通過辦案,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就會與行政機關形成合力,這是中國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獨創之處,是它生命力彰顯的地方,也是區別于西方國家公益訴訟制度最本質的特色。”別濤說。
積極自愿履行生態修復可從寬處理
2018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在刑訴法第15條明確規定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發布會對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案件中的從寬處理進行了回應。
張志杰表示,檢察機關在辦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案件中,把生態修復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悔罪的表現。對積極自愿履行生態修復義務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審查逮捕階段可以依法作出不批準逮捕的決定;在審查起訴階段,對犯罪情節輕微的,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對確需提起公訴的,可以依法向法院提出從輕量刑的建議。
“我們懲罰犯罪,目的不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簡單的刑事處罰,而是修復社會關系,使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呈現良性發展的態勢。”張志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