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路徑,探索鄉村生態紅利釋放的改革創新模式,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新生產力,將環境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將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對譜寫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影響鄉村生態紅利釋放的現實困境
把鄉村生態保護視為發展制約的傳統觀念影響較大。我國遼闊的鄉村地帶涉及到主體功能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文化遺產保護區等諸多類型,加之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與嚴守態勢,使得新時代鄉村振興有了更為堅實的可持續發展、有序健康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保障。然而,在當前的鄉村振興過程中,實施主體把鄉村生態保護視為發展制約而不是發展契機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談保護色變、談紅線抵觸、談發展畏難的狀況普遍存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認識和實踐行動仍不夠深刻,影響了鄉村振興的生態功能和效益發揮。此外,新時期下我國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任務依然艱巨,優先處理好鄉村河流水系、地質災害、過度采伐、環境衛生等生態矛盾成為了公共投入的主要方面,這也就導致了在生態紅利的挖掘和激發方面投入明顯不足,致使該領域的改革創新步伐較為緩慢。
鄉村生態價值轉化為新生產力的方法和路徑缺失。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鄉村生態功能及其價值逐步得到認識和開發,突破單一的農產品生產功能,發揮更大的自然生態優勢,將生態價值轉化為鄉村新生產力,為鄉村振興提供發展新動能的現實意義和現實需求更加重大。從調研中發現,當前對鄉村生態資源價值的再認識和再發掘還不夠深入,鄉村生態價值轉化為新生產力的方法和路徑缺失,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性利用手段和方式不科學,使得鄉村生態的多重效益難以得到充分和全面發揮,從而影響了鄉村生態產品、生態產業和生態經濟所代表的鄉村新生產力成長和成熟。一是我國鄉村傳統生產力和增長方式慣性阻力大,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發展艱難;二是我國鄉村地區技術、人才和金融等基礎條件還比較薄弱,缺乏鄉村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高質量和高水平支撐體系;三是城鄉之間生態要素流動機制不健全,城市人口生態消費需求和先進生態成果在鄉村地區還未有效釋放和擴散;四是鄉村生態資源在區域內同質化嚴重且“貧礦”地帶較多,對生態價值轉化為新生產力的方法和路徑提出了更大挑戰。
鄉村生態紅利釋放的體制機制和平臺建設不完善。鄉村生態紅利釋放的關鍵在轉變思想更新理念,核心在方法和路徑探索,根本在體制機制和平臺保障。推進鄉村生態紅利釋放的體制機制和平臺建設,是解決鄉村生態振興的最佳途徑。當前,嚴格的鄉村生態保護體制機制日益完善,而科學、合理、有序的保護性利用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多部門在鄉村生態管控的協同機制建設上逐漸成熟,而在鄉村生態價值轉化的研發投入、政策貢獻和生產力促進上協同效能卻不高;政府主導的鄉村生態價值主張和產業化進程不斷提速,而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多主體參與鄉村生態振興的動力機制還明顯不足;面向鄉村的生態補償機制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基本健全,而更為精細化的生態紅利分配機制和生態效能激勵機制還需進一步優化。除體制機制改革以外,鄉村生態紅利的釋放還需要智慧與平臺創新驅動,鄉村生態技術研發服務平臺、鄉村生態創業孵化平臺、鄉村生態效能監測平臺等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也成為了鄉村振興的短板因素。
鄉村生態紅利釋放的改革與創新路徑
建立面向生態消費市場的鄉村生態資源價值評估體系、生態產品產業體系和生態文化繁榮體系。鄉村生態紅利釋放的前提在于精準分析和判斷生態消費市場的需求,包括生態農產品、生態旅游休閑、生態康養度假、生態文化體驗、生態教育服務等市場的需求規模和需求特征。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和評估鄉村生態資源的核心價值,通過建立科學而客觀的鄉村生態資源價值評價體系,識別出鄉村生態資源的價值獨特點和市場賣點,從而避免盲目開發、過度開發和低水平開發所造成的生態資源浪費現象。立足鄉村生態資源的特色優勢,培育鄉村生態產品和產業體系,力爭形成一村一個特色生態產品、一鎮一條完整生態產業鏈、一縣一套高效生態產業體系的發展格局,把區域內的鄉村生態價值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生產力,開創出鄉村全面振興的全新局面。進一步賦予鄉村生態產品和產業的文化內涵,為鄉村民俗民風、農耕農事、工藝技藝、遺產遺址、故事傳說等原生態文化注入時尚創意的力量,實現鄉村生態文化繁榮體系和生態產業體系的耦合疊加,釋放出鄉村生態紅利的巨大效應。
建立符合自然與科學規律的鄉村生態空間布局體系、生態設施支撐體系和生態技術應用體系。遵循鄉村發展基本規律,尊重鄉村自然生態法則,以此為依據科學構建出的鄉村生態空間布局體系、生態設施支撐體系和生態技術應用體系,是生態產品、產業和文化繁榮的重要依托和載體。鄉村生態空間布局體系的形成應首先符合山水林田系統、傳統村落形態、鄉土人文景觀和自然組織機理的客觀規律,在此自然基底上按照微改造、低沖擊、嵌入式的原則順勢而為布局新的生產和生活空間,滿足鄉村生態產品、產業和文化發展的需要。在生態設施支撐體系構建方面應堅持生產和生活設施的環保生態化理念,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科技植入、集約建設、低成本維護的生態化原則,全力構建生態環衛設施、綠色交通設施、智慧互聯設施、水環境處理設施、生態服務設施等系統,對鄉村綠色發展起到有力支撐。把生態技術應用體系建設作為鄉村生態振興的助推器,加速生態紅利的全面釋放;重點強化生態資源測評技術、生態農業種養技術、生態產品研發技術、生態設施建造技術、生態工藝制作技術、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等成果在鄉村地區的推廣和應用,逐漸形成一套先進的生態技術應用體系。
建立規范化、便利化和開放化的鄉村生態經濟管理體系和鄉村社群服務平臺系統。確保鄉村生態安全、激活鄉村生態市場、創新生態管理機制、完善鄉村社群服務平臺,不僅是鄉村生態化改革的重要領域,也是鄉村煥發生機的軟環境建設重點范疇。針對生態保護性利用的體制機制不健全問題,在夯實生態自然資源管理、生態環境與衛生管理、生態準入與安全管理、生態績效與目標管理等基礎上,率先開展鄉村生態經濟管理體系的建設,強化鄉村生態品牌和資產管理,強化生態市場開發和營銷管理,強化生態經營和服務管理,實現生態資產資本增值、生態品牌形象提升和生態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目標。鄉村社群服務平臺系統的生態化、便利化、開放化和完備化是改革創新主體施展振興抱負的現實需要,竭力為社會多主體參與鄉村振興提供優質化的鄉村生態服務產品、服務設施、服務平臺和服務體驗,竭力為社會多主體參與鄉村振興營造出和諧共生、合作共贏、共創共享的優良人文生態環境,能夠有效促進各級政府、當地村民、鄉村企業、科研院校、行業協會、公益組織等鄉村振興主體的改革創新進程,從而孵化出更多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新成果。
建立源于鄉土、崇尚自然、追求綠色的民眾行為引導體系以促進鄉村生活與消費方式的變革。鄉村生態紅利的釋放依賴于民眾生態消費觀和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建立源于鄉土、崇尚自然、追求綠色的民眾行為引導體系,廣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綠色低碳、節能環保、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促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和時代責任,以此激發出對鄉村生態產品供給的強大需求效應,并拉動鄉村振興的生態產業快速發展。首先,應加大對生態消費觀念的教育和知識普及力度,使全社會認識到生態消費對于改善人們生活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逐步引導民眾將生態消費行為自覺貫穿于日常生活中并形成生活習慣;其次,政府應主導制定一整套生態消費政策激勵機制,不斷培育鄉村生態消費市場,并致力于降低生態產品成本和價格,創造有利于生態消費的市場條件;最后,全力改善鄉村生活面貌,塑造美麗的鄉村生活場所,提高鄉村生活的品質和品味,滿足民眾對鄉村原生態生活的向往與體驗。
激活鄉村生態紅利的宜賓實踐與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決策部署,明確提出了要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徑。這不但為長江經濟帶總體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該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出了新要求。地處長江上游地區的四川省宜賓市作為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獨特地域單元和高敏感生態功能區,發揮著關鍵性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作用,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積極探索激活鄉村生態紅利的改革創新模式。基于此,宜賓市在推動鄉村生態紅利的釋放方面采取了以下四大重要舉措。
第一,以規劃改革創新為引領,力爭在鄉村振興的生態規劃理念、方法、路徑和技術上實現新跨越。改變傳統鄉村規劃的編制流程、編制體系、編制內容和編制成果,提出了鄉村生態振興規劃的新型框架,把建立鄉村生態資源價值評估體系、生態產品產業體系、生態文化繁榮體系、鄉村生態空間布局體系、生態設施支撐體系、生態技術應用體系、生態經濟管理體系、鄉村社群服務體系、生態消費行為引導體系等內容作為規劃編制的重點,形成一套全新的規劃成果用于指導鄉村振興的實踐。這套創新性規劃成果在實踐環節中進一步被細化為戰略規劃綱要、規劃實施意見、規劃操作手冊、規劃技術導則、規劃管理指南、規劃服務流程、規劃宣傳圖冊等,為鄉村振興規劃不同的實施主體提供更加清晰的行動指導。
第二,以鄉村振興示范點、示范區、示范帶為抓手,率先探索鄉村生態紅利釋放的新模式和新機制。宜賓市地處金沙江、岷江匯合成長江的“零公里”處,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稱,市域范圍3區7縣的幅員面積達到了1.3萬平方公里,城鄉人口總計約556萬人。因此,需要以示范點、示范區、示范帶為抓手,通過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推動全域鄉村的振興。2018年,宜賓市在沿三江流域(涵蓋三江支流的鄉村地帶)規劃布局了多條鄉村生態振興示范走廊和十大鄉村生態振興示范區,尤其是提出了本年度率先開展10個市級鄉村生態振興示范點的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工作,力爭將其建設成為“三江田野、美麗宜賓”的生態文明新樣板。為此,宜賓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政策并建立了國內首支鄉村振興基金——五糧液鄉村振興發展基金,直接為酒、竹、茶、牛、豬、繭、菜、糧等生態優勢產業及農業農村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融資平臺和資金支持。
第三,以駐村鄉村規劃師和生態工程師的機制培育為著力點,不斷夯實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源基礎。首先,宜賓在開展以激發生態紅利為導向的鄉村生態振興過程中對人才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取了多種人才引進和鼓勵方式,優先配置駐村鄉村規劃師和生態工程師的人才隊伍,保障在鄉村振興一線有更為專業的規劃實施指導力量,為高質量規劃的落地見效起到直接推動作用。其次,啟動了招聘新村民的鄉村人力資源開發計劃,吸引一批大學生、藝術家、設計師、創業者等先進群體入駐鄉村地帶,與本地村民共創共建美好家園。最后,還圍繞鄉村振興示范點的基層干群素質和能力提升任務,建立了一批鄉村振興大學堂,以吸引“新農”、提升“老農”、儲備“知農”為培育手段,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傳、幫、帶”等方式,切實提升基層干部群眾的知識水平和眼界。
第四,以優化生態營商環境和嚴守生態紅線為常態機制,不斷強化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后勁。宜賓市鄉村振興始終堅持一手抓生態營商環境優化,一手抓生態紅線管控,既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勵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農村領域,又大力實施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筑牢長江上游鄉村生態屏障功能,全力為鄉村生態振興保駕護航。當前,宜賓市正深入開展鄉村營商環境優化的專項治理行動,聚焦辦事服務“最多跑一次”、涉農政策整合落實效果好、商標品牌培育進展快、市場經營秩序優、鄉村消費放心程度高、基層干部作風實等方面,讓鄉村投資者、創業者、消費者和建設者們擁有更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與此同時,宜賓市委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宜賓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不斷完善生態系統保護制度,以促進鄉村生產生活環境穩步改善,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全面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
【本文作者為中組部、團中央第18批博士服務團掛任宜賓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兼市城鄉規劃局副局長,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副教授】
責編:李 懿 /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