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作為人才聚集區,其黨建工作更需要緊跟時代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黨建工作模式,提升黨組織凝聚力。當前,高校黨建工作還存在著從業人員不足、工作缺乏創新、黨組織作用發揮不明顯等問題。應從樹立智慧黨建意識、構建管理體系、建立輿情監督等多角度,將黨建工作從網絡化推向立體全面的智慧化,打造功能完善的高校智慧黨建。
【關鍵詞】“互聯網+” 基層黨建困境 智慧黨建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新空間,獲得相關服務的新平臺,學網、懂網、用網成為現代工作基本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互聯網黨建的發展研究引起關注,涌現了一批互聯網黨建實踐和理論研究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要探索加強新興業態和互聯網黨建工作。高校作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緊跟時代步伐,在“互聯網+”背景下,整合資源,開拓創新,將黨建工作從網絡化推向立體全面的智慧化,打造功能完善的智慧黨建,既是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新要求,也是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的重要保證。
利用 “互聯網+”打造高校智慧黨建的必要性
“互聯網+”本質就是一種網絡的新思維方式。“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黨建不是單一的APP或者網站平臺,它是在黨建總要求的基礎上基于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圍繞服務精細化、管理規范化和工作智慧化而形成的黨建工作系統工程。
利用“互聯網+”打造高校智慧黨建是黨建工作開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信息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黨建工作必然要順應時代潮流,勇于改革創新,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新媒體不斷完善發展自己。“互聯網+”是網絡思維的實踐成果,而智慧黨建是當下融合發展的黨建新形態。打造智慧黨建是我們黨順應時代,貼近群眾,永葆活力的重要保證。
利用“互聯網+”打造高校智慧黨建是黨建受眾群體的現實需求。高校人才聚集,科研人員和青年人居多,他們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運用互聯網思維思考和解決問題。高校黨建工作要貼近青年,贏得青年人的認可和信賴,就必須善于運用新媒體手段,使黨建工作不僅能夠“面對面”交流,更要實現“鍵對鍵”互動。通過“互聯網+”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智慧黨建新形態,讓青年師生感受到黨建工作的深度、廣度和溫度。
利用“互聯網+”打造高校智慧黨建是與時代融合對接的要求。當前“互聯網+”席卷各個領域,利用“互聯網+”思維,依托互聯網工具和平臺,使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融合運用到傳統的領域中,帶動各領域創新提升已成為一種新的發展生態。傳統的黨建模式和單一的互聯網黨建模式已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只有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黨建工作同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相結合,打造全新的智慧黨建新形態,才能使得黨建工作與當前發展生態接軌,與時代發展同頻,切實提升黨建工作管理服務水平。
當前高校黨建工作存在專業人才不足、平臺不夠完善、缺乏創新等問題
近年來,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重大黨建舉措的持續開展和全面從嚴治黨逐步向基層延伸,基層黨建工作逐步脫“虛”向“實”,趨于規范。就高校黨建工作而言,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著不足。
高校基層黨建專業人才不足。受高校學生擴招和教師隊伍建設向教學科研一線傾斜影響,目前高校基層黨建專業人員缺乏。多數學校沒有配備基層專職組織員或黨委秘書,基層黨建工作任務基本落在輔導員和辦公室主任肩上。“上邊千條線,基層一根針”,學生輔導員和基層辦公室主任承擔著大量繁重的一線事務性工作,在繁重的工作任務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下,對于基層黨建工作存在只能是求通過不求精心,導致基層黨建工作應付化和公式化現象。
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缺乏創新。高校黨建工作雖然已經逐步脫離“聽說讀寫”的傳統模式,運用互聯網開展黨建工作也已經逐步鋪開,但是受重業務輕思想的影響,高校對黨建工作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仍然存在完成規定動作、自選動作從簡的形式主義問題。部分黨員活動只從組織角度考慮,缺乏與青年群體的溝通;黨課教育仍以領導講座為主,缺少體驗式、互動式、感知式創新;黨建互聯網平臺信息更新速度慢,頁面、版塊設計以及內容不貼近實際等。高校青年人群聚集,大多表現出極強的參與熱情,但是固化模式容易讓青年人疲于應付,失去興趣,從而減弱組織的吸引力。
高校黨建網絡平臺不夠完善。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很多高校已經利用互聯網開展黨建工作,但是在功能的合理性上仍有欠缺。大多黨建平臺以平面建設為主,缺少生動視頻和動畫形式;開展的黨建宣教工作缺乏創新性和時效性,與時代主題出現脫節;缺少與新媒體的融合,甚至一些學校為了追求穩定忽視建言平臺的建設和利用;缺少對于信息大數據的挖掘使用,運用網絡數據對于黨建工作、黨員發展等進行量化、分析、研判的工作還不夠;利用網絡平臺進行黨建信息公開,開展網絡監督的工作還有待提高。
高校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夠。部分高校基層黨組織缺乏對于自身建設的系統思考,對于黨建工作定位不夠準確,工作設計對于學科專業、校園特色、互聯網文化、工作對象需求等的融合度不高,沒有形成獨具特色的黨建品牌,導致黨建工作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缺少影響力。受到部分學校科研教學為主的先導思想影響,一些黨員干部工作熱情不夠,工作意識、服務意識淡薄,導致在工作中存在執行不嚴、落實不到位的現象,沒有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部分學生入黨后和入黨前的行動標準不一致,放松對于黨性修養的培養,作用發揮不明顯。
高校黨建工作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設新陣地,搭建新平臺,實現新跨越
重視智慧黨建工作。要充分認識基于網絡開展黨建工作的重要性,以發展的眼光和創新的視角看待網絡黨建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開展黨建工作,塑造良好的黨員形象。要加大對網絡黨建的投入力度,拓展互聯網黨建的工作邊界和工作內容,將傳統黨建工作與“互聯網+”深度融合。要注重黨建工作隊伍的培養,完善黨建工作人員的考核培養機制,培養一支講政治、善管理、懂網絡、善于創新的專職黨建工作隊伍,為智慧黨建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構建智慧黨建管理體系。基于“互聯網+”背景,按照學校抓總、基層抓細、統一規劃、模塊管理、全員參與的思路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網絡黨建平臺和工作系統。學校層面承擔黨建“總服務器”角色,完成學校黨務數據導入和與其他校內管理服務平臺的標準對接,實現數據共享。高校基層黨組織承擔好模塊化管理服務,積極開展虛擬黨支部構建。
實現黨建工作智慧化。在智慧黨建平臺搭建基礎上,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開發、管理、分析和運用好基礎數據,增強服務的針對性,使管理更加精細化。第一,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網絡管理平臺,為積極分子考察、黨員現實表現認定、黨費收繳、黨員動態管理和考核評優等提供數據支撐和全流程管理,實現管理智慧化。第二,發揮網絡資源和新媒體優勢,依托黨建精品課、先進經驗、先進典型等資源建立黨建資料室和網上黨校等,實現黨員自主學習。第三,開發網上考評系統,完成對黨員的智慧化考核。發揮好智慧化考核的高效便捷優勢。加強黨建和思想政治宣傳,營造良好的工作學習氛圍。
(作者分別為燕山大學黨委辦公室助理研究員;燕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劉鶴鶴:《“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研究》,《改革與開放》,2018年第18期。
②喬丹、汪振友:《“互聯網+”模式下高校黨建工作創新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8年第10期。
責編/谷漩 美編/史航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