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底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按照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征程中,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和寶貴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的講話中對之進行了科學總結。只有認真學習這一講話的科學精神,我們才能進一步堅定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四個自信”,更好地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在科學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基礎上,我們黨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規律,形成了生態文明的科學理念、原則和目標,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將全黨和全國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的條件下,借鑒西方現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訓,我們黨提出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197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轉<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的通知》提出,“我們絕不能走先建設、后治理的彎路,我們要在建設的同時就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同時,我們黨提出,要根據我國人口多、耕地少的特殊國情,量力而行地實現現代化。基于上述科學認知,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要求從社會主義根本目的的高度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將消除污染、保護環境看作是推動經濟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我們黨確立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為我國的基本國策,發起以“環境美”為內容要求之一的“五講四美三熱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倡導全民義務植樹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群眾性生態運動,要求按照法制化和科學化的原則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1992年6月,中國領導人在出席聯合國里約會議時指出,“改革開放十多年來,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多,而環境質量狀況基本保持穩定,某些方面還有所改善。實踐表明,我們實行的有中國特色的環境與發展戰略是成功的”。這正式開啟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背景下,積極順應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潮流,根據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重要國情,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國積極履行在里約會議上對國際社會的莊重承諾,于1994年3月25日通過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議程》。繼黨的十五大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地位之后,黨的十六大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對可持續發展的含義進行了創造性的闡釋:“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改善生態環境和美化生活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和社會福利設施。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一闡述超越了單純從代際公平角度定義可持續發展的局限,引入了文明的考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我國取得了重大成就。200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作出了這樣的總結:五年全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投入5800億元,是1950年到1997年投入總和的1.7倍。在貫徹和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上,生態文明呼之欲出。
黨的十六大以后,按照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我國開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實現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將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其內在規定和基本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創造性提出了生態文明的原則、理念和目標,將之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科學發展觀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由此將生態文明建立在了唯物主義和生態理性的基礎上。進而,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到了“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內容明確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中,要求我們要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扎實展開、全面推進。例如,“十二五”期間,全國化學需氧量和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累計下降12.9%、13%、18%、18.6%。生態文明成為我們黨原創性的理論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帶領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過程中,不斷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理論上,我們黨提出了綠色化、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等科學理念,最終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實踐上,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防治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專項行動深入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進展順利,核與輻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在制度上,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等一系列頂層設計文件,推動建立起了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例如,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九大,我國制定實施了40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
顯然,一部改革開放史是一部中國的綠色發展史,也是一部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壯闊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在推動生態文明創新的過程中,在黨的創新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集中彰顯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成就。
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國策。我們黨看到人口資源環境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的關鍵性的基本變量,將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上升到了基本國策的高度。第一,計劃生育。1982年,黨的十二大將計劃生育確立為我國的基本國策。這一國策的實施,有效遏制了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生態環境壓力和社會經濟壓力,維護了人口的可持續性。當前,由于人口動態趨勢出現了新的變化,我國調整了計劃生育政策。但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認識中國的國情和發展差距必須要有人均意識。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從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角度來完善人口政策。第二,節約資源。1997年,全國人大通過的《節約能源法》將節約資源確立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在此基礎上,我國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為此,我國建立和完善節約資源的經濟政策、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規,要求實行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從而大幅度地降低了資源的消耗強度,維護了資源的可持續性。第三,環境保護。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將環境保護確立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據此,我國將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后出臺了“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等污染防治計劃,加強了生態環境保護督查工作,維護了環境的可持續性。
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為了有效維護和實現自然物質條件的可持續性,我國不斷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第一,主體功能區建設。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在以往自然保護區工作的基礎上,2010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詳細地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規劃方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主體功能區建設積極有序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推進多規合一。第二,節能減排。全球氣候變暖是影響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在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同時,我國已制定和實施了國家方案,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專門管理機構,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完成了節能減排的階段任務。從2005年到2015年,我國累計節能15.7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6億噸。第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生態安全是影響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方面。在以往重視生態保護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將生態安全納入到國家總體安全框架中,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顯成就。例如,我國沙化土地面積由20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現在每年縮減1980平方公里,實現了土地荒漠化面積的零增長。第四,生態環境治理。在科學普查污染源的基礎上,我國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使我國生態環境基礎性指標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大為改善。例如,截至2017年底,我國已有13.8萬個村莊完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管理和規則的制度化,已經建立起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確立了“三同時”制度(建設項目中的防治污染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排污收費制度的法律地位。1989年,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正式將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許可證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確立為新的五項環境管理制度。1990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提出,要全面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許可證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等八項環境管理制度。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提出,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任務是,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履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責任。從1972年派團參加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始,我國積極參與可持續領域外交和國際合作。為了迎接里約會議的召開,1991年6月,我國發起的“發展中國家環境與發展部長級會議”在北京成功舉辦。會議就堅持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達成了共識。里約會議之后,中國國家主席和政府總理連續出席了一系列國際可持續發展會議,在表明中國立場的同時,推動了國際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合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根據地球村的客觀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倡議,呼吁構筑一個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按照這一理念,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動中美兩國元首連續三年發表了《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推動國際社會達成了《巴黎協定》。2018年12月,在中國的積極斡旋下,波蘭氣候變化大會最終達成重要共識。近200個國家就下一步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細則達成一致意見。我國積極推動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倡導核安全命運共同體、能源命運共同體等,推動制定《二十國集團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此外,中國還盡自己的力量積極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1950年至2016年,中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元人民幣。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節能減排取得重大進展,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積極參與和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國人民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更加美麗宜人!”中國在發展的同時,為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經驗
在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我們黨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成為我們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寶貴財富。
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是一個自主尋求生態改革、生態創新、生態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與國內外學者在反思全球性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的生態文明的學術話語尤其是生態中心主義話語不同,中國共產黨是將生態文明作為政策話語提出的,具有廣闊的政治視野和深厚的人民情懷;與西方綠黨、生態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處在在野位置提出的綠色競選方案和綠色理論方案不同,中國共產黨是將生態文明作為治國理政方略提出的,具有現實的政策要求和強烈的實踐指向。在創造性地將生態文明寫入黨的政治報告和黨的章程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鮮明地表明了帶領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政治抱負,表達了將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雄心壯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加強黨對生態治理的領導,同時,也要提升黨自身的生態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過程中,黨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專門舉行了三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集體學習,這是提升黨的生態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創舉。顯然,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我們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需要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最大多數人的需要和利益是最為緊要的東西。出于實現剩余價值最大化的需要,資產階級也想方設法地改進生態環境質量,從而使資本主義成為綠色資本主義。中國共產黨人則明確地將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需要作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鄧小平理論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要求,都適用于生態文明建設。科學發展觀鮮明地指出,“人口資源環境工作,都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著眼于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著眼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素質,切實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此基礎上,按照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在堅持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我們必須大力生產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同時要做好生態產品的公平分配,并通過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的發展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同時,在生態治理問題上,要實現維穩和維權的統一。這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綠色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
堅持以當代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在創立唯物史觀和發現剩余價值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將自身定位為一種研究自然史和人類史關系的歷史科學,科學回答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從而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奠定了理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今天學習馬克思,就是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在將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和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形成了自己的生態文明思想。在此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和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這一科學體系中,“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構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生態自然觀,“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理念構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生態史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構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生態方法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構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生態價值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構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生態發展觀,“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奠定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生態治理觀,“堅持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的理念構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生態動員觀,“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構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全球生態治理觀。在總體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思想,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這一思想有力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顯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們必須用以武裝頭腦、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堅持以綠色化和綠色發展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路徑。在貫徹和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綠色化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第一,堅持綠色化。綠色化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要實現生態化和永續化。從時間坐標來看,我們要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綠色化,保證現代化按照永續化的方向前進。從空間坐標來看,我們要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綠色化,保證現代化按照全面性的要求發展。在此基礎上,通過時空交錯,我們就可以推動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綠色革命,建設好生態文明。第二,堅持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分。與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并列的綠色發展是狹義的綠色發展,事實上是清潔發展的意思。與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并列的綠色發展是廣義的綠色發展,事實上是清潔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集成和總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為了推進綠色發展,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調處理好自然與人、環境與發展、生態化和現代化的關系,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我們也要看到,經濟發展不應是對生態資源環境竭澤而漁式的野蠻掠奪,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緣木求魚式的浪漫復辟。最終,我們要實現環境和發展的內在統一、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堅持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體制改革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我們黨提出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任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包括生態文明領域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在頂層設計的高度,我們曾經設立過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設了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先后審議通過了《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辦法(試行)》《關于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方案》《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等一系列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改革文件。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在生態文明領域組建了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法治建設方面,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以下內容明確寫入了憲法,“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憲法依據和保障。此外,從1979年至2017年,我國已制定和修訂34部環保單項法律(憲法、刑法除外),50部行政法規,253件國務院發布的規范性文件,106件國家環境保護部門規章,26件國務院部門有關規章,88件執法解釋,114件政策法規解讀等。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共制修訂包括環保法在內的法律8部,行政法規9部,國務院規范性文件53件,環保部門規章28件,有關部門規章4件,執法解釋13件,政策法規解讀71件。
堅持以建設富強美麗的中國和清潔美麗的世界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理想愿景。我國在推動國內生態治理的同時積極推動國際生態治理,在推動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積極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在推動建設“富強美麗的中國”的同時積極推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在國內層面上,我們黨將生態文明看作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要求協調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和中國美麗,最終要使我國以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山川秀美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東方。在國際層面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呼吁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而奮斗。為此,我國率先發布了《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并實施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富強美麗的中國”和“清潔美麗的世界”交相輝映,共同反映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遠大而美好的愿景。當然,這也體現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開放視野和博大胸懷。
總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們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堅定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進而要走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雙重和解(和諧)的共產主義社會。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宣傳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項目“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工作室”負責人;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專項課題“習近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研究”(項目批準號:18VSJ006)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董惠敏 /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