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十堰市張灣區立足于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全面落實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增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投入,強化和完善支持經濟發展的管理機制等有效措施,對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區級財政收支矛盾日漸突出。對于如何應對形勢變化,進一步加強財源建設,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張灣區財源發展現狀
2014年至2018年的五年,張灣區經濟生產總值從402億元增加到550億元,年均增長6.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4713元;規模工業總產值從734億元增加到750億元,年均增長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92.4億元增加到151億元,年均增長10.3%;財政總收入由7.6億元增加到14.2億元,年均增長13.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6.19億元增加到10億元,年均增長10.7%;固定資產投資由177.1億元增加到235億元,年均增長5.8 %。張灣區的經濟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汽車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工業方面形成了以汽車整車及汽車零部件為主的支柱產業,增加值占全區的比重達29.4%(2016年數據),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28.5%。
第三產業迅猛發展。通過管理創新、服務升級,現代服務業突破性發展,萬達廣場、昌升、紅星美凱龍、希爾頓酒店開業運營,為張灣區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特別是萬達廣場實現銷售2.2億元,在全國170家已開業的萬達廣場中排名前30,商業人氣不斷聚集。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0.3%,較五年前提高3.4個百分點。
新經濟發展潛力巨大。轄區內一批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企業迅猛崛起,電動車、電池正極材料等20多個新產品投放市場;生物產業園列入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8家生物醫藥企業集群發展;“互聯網+”快速興起,創庫123、夢想小鎮、1鑄材網、陽光智慧島、天澤文化金融平臺等新業態聚集發展,新經濟總產值突破60億元。
發展空間快速擴展。整理山地2.6萬畝,工業新區、生物產業園、漢江商貿物流園競相崛起,發展空間成功打開。漢十高鐵十堰北站落戶張灣,十白高速、十堰大道、發展大道、風神大道、十竹路張灣段等10余條城鄉主干道路建成通車,城鄉骨架擴展延伸,中心城區功能穩步優化。
當前張灣區財源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家稅費改革和減免稅等政策的出臺,導致區級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在連續幾年收入高增長的情況下,稅源呈現萎縮趨勢。同時,在國家不斷出臺的民生保障政策、政策性增資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改革等增支因素的影響下,財政支出不斷增加,導致收支平衡難度不斷加大,收支矛盾越發明顯,財政運行趨于困難。
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突出,經濟抗風險能力依然較弱。一是第三產業占比低于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以2017年為例,國家一二三產業占比為7.9:40.5:51.6,湖北省為10.3:44.5:45.2,十堰市為11.2:48:40.8,張灣區則為0.8:69.9:29.3。由此可以看出,張灣區經濟結構依然不夠優化,整體對東風公司、汽車產業依懶性較大,經濟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弱。
實體經濟依然困難。受整體經濟形勢的影響,張灣區工業關停企業多,產業結構亟待優化。汽車制造業一主獨大,18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汽車及配件制造企業126家,占比為67%;工業總產值占比達81.2%。產業結構單一,市場競爭力弱,抵御風險能力差。
新動能依然偏弱。當前張灣區經濟轉型升級穩步推進,新興產業不斷涌現,但從總體運行態勢來看,傳統經濟發展面臨不同程度的轉型瓶頸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消費熱點、綠色經濟等新動能規模仍然偏小,動力接續期間運行壓力較大。從產業供給側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力度不夠,戰略性新興產業儲備不足問題較為突出。2017年張灣區新增規模(限上)企業共計36家,退出轉走34家,凈增2家,凈增企業個數較少,對整體經濟增速拉動作用較小。同時新培育的工業、商貿、新經濟企業還未完全發力,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支撐。
新形勢下加強財源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在新形勢下,加強區級財源建設,增強區級地方財力,保障有效供給,促進區級經濟和各項事業的健康和諧發展,已成為張灣區政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抓好新形勢下的財源建設,只有服務于經濟發展大局,大力發展稅源經濟,不斷探索和尋求財政收入增長點,財政經濟才能保持長久的活力。
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
持續優化改善政府服務效能,進一步營造企業發展良好環境。全面推進“放管服”改革,減少審批事項、提高審批效率。改善工作作風、創新服務方法,扎實推進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營商環境。
把握逐步退出和合理介入的關系。當前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財政必須退出生產領域和競爭性領域,但從現實情況看,這種退出只能是漸進的、逐步的。由于張灣區先天性產業結構單一,地方財政該“出手”時還是要“出手”,不僅不能遠離財源建設,而且要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強化管理服務,轉換支持方式,更加科學、合理、活躍地介入財源建設。
把握政府目標與財政能力的關系。量力而行應是地方財政支持財源建設的一個基本原則。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地方政府不能直接確立財政對競爭性行業的投資目標,更不能超越財政承受能力以借貸、擔保等方式舉債建設。在當前財政風險加劇的情況下,尤其要努力避免這種政府發話、財政出錢的被動、低效的作法,遏制以政績需要代替市場需要、以財政風險代替企業風險的“越位”行為,理順政府、財政和企業之間的關系。
把握外延擴張與內涵發展的關系。目前,張灣區財政還只是“吃飯財政”,因此,必須適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重點扶持內涵擴大再生產,推動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換代,走集約經營之路。對于外延擴大再生產,只能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后審慎進行,并要嚴防決策失誤。
把握扶持財源與追求效益的關系。培植財源,效益的最終體現就是稅收。片面追求企業產值上的“塊頭”,以至于投入多、產出少,大量國有資產損失,財政也因此負債累累、舉步維艱。區級財政必須把稅收的多寡作為支持各類財源的首選條件,以財興稅,以稅聚財,將“經濟發展看效益,效益提高看利稅,利稅增長看入庫”的效益財政思想,貫穿于支持各類企業的全過程,以效益論成敗,以利稅論英雄,理直氣壯地扶優限劣,支持高效益財源,限制低效益財源,拋棄無效益甚至負效益財源,使財源建設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
隨著國家近年來實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政策措施的落實,尤其是緊抓“一帶一路”建設、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等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
突出結構調整,科學規劃布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支持財源建設要注意以“有形”之手彌補市場“無形”之手造成的缺陷,立足建立持續、穩固增長的收入機制,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制訂中長期財源建設規劃,確立政府支持的產業重點和吸引民間資本投資財源建設的調控政策措施,確立產業發展目標,保證財源建設的健康、長遠、高效發展,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
加強基礎建設,培育完善市場。在“吃飯財政”的格局尚未改變,市場作用日趨顯現的情況下,區級財政應在保證日常支出、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將有限的生產建設性投入到“市場失靈”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中,根據經濟發展戰略和財源建設目標,著力建設公共工程,優化公共服務,強化公共管理,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慣例相接軌的經濟運行秩序,為市場發育、物暢其流創造條件,力爭使有限的財政資金少擔或不擔風險。
支持重點稅源,鞏固支柱地位。作為退出競爭性領域的第一步,集中財力培植壯大納稅大戶和主體稅源,夯實工業企業的支柱地位,是區級政府提高收入質效、促進財政狀況根本好轉的重要出路。為此,要力所能及地捆綁使用各類財政性資金,支持重點企業結構調整,創造產業優勢、規模和特色。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龍頭,以提高效益為目標,推動產品產業結構由單一品種向系列化、配套化轉變,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夕陽產業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朝陽產業轉變,由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向節能環保產業轉變,提高工業產品的市場關聯性。要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搞好配套、延伸和系列開發,努力創造精品名牌。
加大科技投入,培植新興財源。要立足長遠,配套完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增加科技投入,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動產業升級。特別是要堅持集中財力,扶優壯強,引進和應用高新技術和生產設備,發展技術密集型項目,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力爭結合各地特色,占據某一方面核心技術的制高點,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新的稅收增長點。
完善保障體系,刺激市場需求。加快建設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最大限度地刺激市場消費,是財源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要配合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結合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增加社會保障投入,逐步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失業救濟等保障體系,消除企業辦社會的負擔和城鎮職工的后顧之憂,以此刺激消費,繁榮市場,帶動房地產和旅游等產業的飛速發展。
創新政府支持財源建設途徑
圍繞主導產業,支持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集團配套協作,形成大、中、小微企業相互促進發展的格局。鼓勵科技人才帶技術、項目入駐孵化基地創業。提高服務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繁榮群體財源。
鞏固現有財源,大力開拓效益型財源。汽車產業是張灣區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當前要重點促進企業面向市場,加快企業的轉制、建制、接軌,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發展后勁,從產值型向效益型轉變。把企業對地方財政的回報率作為財源建設的一個基本依據,支持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和市場競爭力強的新產品,促使企業產品上質量、占市場、創名牌,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促進產權制度改革。建立以股份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大膽運用發包、出租、參股、拍賣、國有民營、組建企業集團等多種形式,促進效益低、管理落后的國有、集體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搞活生產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形成規模經營、規模管理、規模效益的良性循環。
優化產業結構,培植、發展新型主體財源。一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重點發展旅游、房地產、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社會保障等新型產業;積極培育和完善商品流通市場、技術市場、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產權轉讓市場、信息市場等。要通過各方面的努力,逐步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造就地方財政的新型財源。二是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狠抓中小企業財源建設。著力培植和發展中小企業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銷路的骨干企業,幫助它們上規模、上檔次、創名優產品,拓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培植一批穩定的稅源支撐點和納稅大戶。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強化新興動能培育。一是推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增強抗風險能力。二是加大新興產業引入和培育力度。加快引進行業領軍、技術領先的龍頭企業生產團隊、管理團隊和研發團隊,加大產業鏈與集群化招商力度,爭取通過新增項目落地形成新的發展動力。三是加大產業融合發展引導服務。積極引入企業戰略咨詢、旅游品牌策劃、綜合體項目策劃等咨詢服務機構,通過智力引進提速強化產業融合發展能力。
【本文作者為中共十堰市張灣區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常務副區長】
責編:蔡圣楠 /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