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堅定不移走開放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這一重要論述,高度評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崛起的成功經驗,概括起來實際上就是四個字:改革開放。改革,就是將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放,就是積極融入全球化,在擴大開放中實現發展。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催生了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理論,開放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又反過來指導開放的實踐,不斷把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推向新階段。

改革開放締造中國奇跡

40年前的中國,基本上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尤其對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打破了思想的禁錮,改革開放打開了封閉的大門,中國人民開始重新思考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重新審視工業化、現代化的道路,最終在思想上、理論上認識到:中國的發展應該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但與此同時,不可能也不應該脫離國際經濟體系,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

40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地域開放,從開辦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沿江開放,從沿邊開放、內陸開放到全國開放;產業開放,我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順應要素跨國自由流動為本質特征的全球化,大力引進外資,充分利用豐富的低端要素優勢,從產業低端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把人口負擔化為“人口紅利”,并且成功對接國際高端產業,把引進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結合起來,短短幾十年就使中國成為世界性的先進制造業中心,并在高鐵、新能源、高端裝備等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40年來,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超過4萬億美元,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9萬億美元。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的外匯儲備也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認這一事實:中國人民創造了開放發展的人間奇跡!

改革開放的中國經驗

作為一個基礎薄弱、經濟落后、人口眾多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為什么能做到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經濟中脫穎而出,實現從融入全球化到推動全球化乃至引領全球化的轉變呢?

第一,正確認識時代,正確認識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新變化、新特點和發展趨勢,走合乎世界潮流、符合本國實際的開放道路,把對外開放與建立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結合起來,在融入全球化過程中尋求發展和突破的機會。

二戰結束后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興起了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這一輪經濟全球化呈現出兩個方面的重要特征,并為具備基本條件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一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格局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各國都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紛紛奉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全球化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隨著冷戰結束,兩大陣營對立局面不復存在,兩個平行的市場隨之不復存在,各國相互依存大幅加強,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演化”。二是國際分工出現了新特征。伴隨著國際生產分割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特別是國際生產分割技術的發展,促成了國際分工格局的深刻演變,國際分工從傳統的產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發展。在要素分工條件下,各國的優勢更多地體現為價值鏈上某一特定環節上的優勢,國際分工利益不再取決于進口什么、出口什么,而是取決于以什么樣的要素參與什么層次的國際分工,對整個價值鏈的控制能力有多少。這種分工模式,為發展中國家利用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嵌入全球價值鏈提供了可能。產品價值鏈的全球分解,不僅可以降低發展中國家融入國際分工體系的門檻,也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吸引發達國家現有的成熟技術和資本,通過優勢要素的組合激發乃至創造比較優勢,進而實現產業升級。

可見,這一輪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是存在發展機遇的。但是,機遇是一回事,能否抓住機遇實現發展,又是另一回事。能否把握機遇,要看是否具備條件。對于中國來說,能在全球化進程中緊抓發展機遇主要在于三點。一是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政治穩定;市場化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為融入全球化提供了制度基礎。二是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成功地將社會主義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結合起來,為與國際經貿規則“對接”提供了制度基礎;既堅持發展道路的自主性,又積極融入全球化發展體系。三是我們有數億勤勞、智慧的人民,敢干、敢闖、敢試、敢拼。我們是大國經濟,同時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體,中國的發展成就,對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有極大的示范效應。由于中國的發展沒有照搬西方模式,中國的成功對那些既希望融入全球化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成功發展的世界性貢獻之一,就是提供了示范和榜樣,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

第二,辯證看待當代國際經濟秩序和規則,尊重規則、遵守規則、利用規則,更要參與完善規則。

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們要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國際經貿規則,具有兩重性。一方面,這些規則體系反映了資本全球擴張的要求,更加有利于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另一方面,這些規則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維持國際經濟的運行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具有全球公共產品的性質。打開國門以后,我們對國際經濟規則知之不多,更談不上影響規則、制定規則。接受現行規則,利用其合理部分,可以降低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制度成本,直接分享現行公共產品帶來的利益。

應該承認,對外開放之初,理論界還是有不少疑慮的。傳統政治經濟學理論認為,現有的國際經濟規則和秩序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對發展中國家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因此,在資本主義強國占主導地位的國際經濟體系下,中國能不能從對外開放中獲益,理論界和實際部門對此都存在疑慮。中國開放發展的實踐證明,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國際經貿規則,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優惠安排的規則,大體上是合理的,是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和發展的。應該強調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是中國人民自己干出來的,而不是別人“幫助”建設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的,“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中國的發展利用了全球化的機遇,但是,中國是用為全世界提供優質廉價的產品和勞務的形式融入全球化的。這與當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用血與火的文字寫入”編年史的工業化現代化道路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的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的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度演進、全球經濟失衡問題加重、新興經濟體崛起、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現行全球經濟治理的局限性日益顯現,在維護全球經濟秩序的功能方面表現出嚴重不足,未能充分提供全球經濟運行的公共產品,尤其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對公共產品所產生的新需求。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不僅導致南北發展差距拉大,發達國家勞動者也未能獲益,發達國家反而轉向“逆全球化”。而社會主義中國則扛起了“引領”經濟全球化的大旗,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完善者。維護什么?維護的是現有國際經濟秩序中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多邊貿易體系和規則,維護的是發展中國家正當的發展權益。為什么要完善國際經濟治理?這是因為全球經濟治理滯后,全球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全球治理理論的創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特別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理念,是對當代世界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總結,是對當代經濟全球化發展方向的正確理論指引,得到了全世界的贊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各國都能平等參與其中,讓各國經濟都有更加平衡、協調、聯動的發展,各種文明相互尊重、融合,消除由于發展水平、意識形態、制度差異、國家實力不同而產生的不平等、不公正、不公平現象,通過共同發展、共享發展讓普通百姓有更多、更廣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這些都反映了社會主義中國“兼濟天下”的宏大抱負,與以往西方資本主義強國不顧一切地逐利、整個世界成為跨國公司和少數利益集團投資場所,崇尚“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弱肉強食”“贏者通吃”,有著根本不同。這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現階段后的內在需求,反映的是對全球經濟治理規律的正確認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的,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為推動人類共同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我們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旗幟鮮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始終不渝堅持擴大開放,實現了從融入全球化到推動全球化乃至引領全球化的歷史性轉變。

【本文作者為南京大學教授、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開放經濟方向首席專家】

責編:李 懿 / 楊 陽

責任編輯:賀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