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資金被公然用來購買鍋碗瓢盆、床單被罩、衛生紙等生活用品,這種現象并非個案,而是一個早已在全國各省市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一些城市的藥店里,醫保卡堂而皇之地變成了“購物卡”。若因為管理不善,導致醫保基金流失,會使正在來臨的老齡化社會無法有效保障醫療保險基金的持續穩定支付,這不僅關乎每個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更深刻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醫保卡規范使用問題必須得到重視。
民眾對醫保卡的作用和意義了解不夠,缺乏保險意識
按照現行規定,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由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構成,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分開運行,分別核算,互相不擠占。參保人員個人賬戶主要來源包括:一定比例的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部分、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按照不同年齡劃入部分,以及個人賬戶儲存額的利息收入部分。而醫保卡里面的錢,就是指基本醫療保險基金中的個人賬戶部分。很多人認為,醫保卡內就是自己參保的錢,如何支配自然取決于自己。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實際上,醫保卡是每個人和這個社會的一個保險契約,是一個社會互助機制。醫療保險制度建立的初衷是增加老百姓生病就醫的社會保障。參保人患病特別是患大病時,可以通過社會集資互助解決個人經濟不足的醫治費用;參保人身體健康時,其繳交的保險費可以用來幫助其他參保病人,從而體現出“一人有病萬家幫”的互助共濟精神。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生病了,自己和家人可以全部自理醫療費。醫療保險就是給自己和家人一個對未來風險的保障。我們存在里面的錢如果都用于非醫療用途,就會減少社會互助的意義,違背了制度設計的初衷。
需要格外提出注意的是,農村的醫療保險制度對于提升城鄉一體化進程,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現實中,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出現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有媒體報道:“因為農村醫療對于住院報銷力度很大且極為便利,某些私立醫院就請農民們去住院,一天多少錢,好吃好喝伺候著,然后將他們的醫保卡拿去開單,套取醫保資金,牟取巨額利益。” 這個比城市居民用醫保卡買被子買湯鍋更嚴重。因為它侵占的不僅僅是農民個人支付的醫保資金,而且主要侵占社會統籌那部分。這對本來就處于弱勢的農民群體的醫療保障造成很大的沖擊,是在侵占這些人的救命錢。
這些現象的發生,與我國社會缺乏保險意識有很大關系。許多群眾將醫保經費視為政府撥給自己的錢,“不用白不用”。除了刷卡消費、變相套現之外,甚至通過欺詐的方式將醫保基金多方套現分利。不僅毫無社會互助合作的公德,而且還沾沾自喜,以為占到了政府的大便宜,根本意識不到這也是以短期利益損害自身的長遠保障。
醫保卡的管理制度有缺陷,相關職能部門存在失職或懶政
醫保卡當作“購物卡”來使用,甚至欺詐套現,這其中有巨大的利益驅動,我們不能單靠提高群眾的保險意識和道德覺悟來改變。況且,群眾缺乏保險意識和社會互助精神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事情。在巨大的利益刺激面前,要防范違規行為,更多要依靠制度的完善避免制度漏洞。醫保卡被當作“購物卡”使用,本質上還是因為醫保卡使用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筆者認為,從技術層面來講,建立科學的醫保管理制度可做如下分類管理:
第一,嚴查醫保定點藥店資格。對醫保定點藥店資格要有嚴控及定期審查核準,使用互聯網大數據系統來監督。就這一點,近幾年,北京和上海就做得很好,什么藥店有資格使用醫保卡購買藥品有嚴格的資格審查和監管規定;哪些藥可使用醫保卡購買也是有著嚴格規定的;每次購買時都有一套網絡記錄保存到社保基金管理系統,用于檢查和監管。在這樣的監控技術之下,幾乎沒有使用醫保卡購買消費品的空間,人們也幾乎沒有違規使用醫保卡購物的意識。大城市的做法已經較為系統完善,對于農村地區的醫保定點審查機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第二,預防高價藥回收。醫保卡使用的另一個違規現象是持有者用醫保卡買藥后,再轉賣并從中獲利,賺取利差。由于這種行為的發生具有隱蔽性特點,其查處和監管比起監控利用醫保卡購物更為困難,這就需要執法機關以及相關的監管機關負起相應的職能,斷了“倒藥販子”的后路,醫保卡持有者也就沒有了賣藥的市場。
第三,明確異地使用醫保卡的管理責任。準許異地使用醫保卡,本身是一項便民的改革措施,卻在現實實施中造成監管責任推諉的問題。如東北一些地方的醫保卡被當作“購物卡”在海南多地使用,一旦問題被曝光,兩省監管部門相互推卸責任,懶政怠政,亟須整治。
第四,有關職能部門應建立相應的監督稽察隊伍,加強對藥店的監管。對定點零售藥店需明察暗訪,并且不定期檢查藥品的進、銷、存情況。一發現違規行為,即予以嚴懲。重視群眾的舉報和媒體的監督。發現一個,查處一個。因此,醫保違規使用的定罪處罰規范,還需進行改革,才能收到良好的監管效果。
醫保制度設計漏洞需要改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國醫保卡不當使用問題與醫保制度本身設計的不科學也有一定關系。在我國醫保項目剛啟動的時期,為了鼓勵老百姓積極參與,醫保賬戶的設計是分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的。其本意就是你交的錢都在你自己的個人賬戶中,國家補貼都在統籌賬戶中,你個人賬戶的余額是可以自主使用的,但只能限于醫保定點單位,而有了大病重病需要住院治療,除了可以用個人賬戶的余額支付醫療費用之外,還可以從統籌賬戶中按一定的比例報銷費用。這就讓老百姓認為,“個人賬戶的錢就是我自己的”。有很多人多年都不需要住院治療,個人賬戶的余額就像銀行存款越來越多。而定點的醫保卡藥店也希望從中獲得營業額,由此想出很多花樣來滿足醫保卡持有者消費他們個人賬戶里面的錢。因此,醫保卡應該合理化設計個人賬戶的功能及管理,提高醫治保險額度,尤其應提高重病的住院治療額度。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它的“醫療保障功能”,從而積極參與投保并珍惜醫保卡的賬戶資金。
醫保卡變成“購物卡”與參保人的“吃虧心理”有一定關系。這是因為在一些地方,到了年底,醫保卡尤其是新農合個人賬戶、家庭賬戶中的余額雖然不會直接清零,卻會轉入統籌基金賬戶,不再屬于參保者個人所有了,這樣很多參保人覺得“吃虧了”。為了不讓自己“吃虧”,不讓自己繳納的醫保錢變成公共錢財、他人錢財,便會想方設法花掉它。針對這個問題,理論和實務界提出一些具體的改革設想,如醫保卡個人賬戶滾存使用機制,不要將個人賬戶余額劃入統籌基金賬戶,利息歸持卡人個人;增強醫保卡個人賬戶的家庭共享共用功能,醫保卡的基金可以家人互用;明確醫保卡基金具有繼承性等。這些改革辦法既能抑制濫用個人賬戶資金消費,也是對參保人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
目前,社會上有種觀點,建議拓寬醫保卡個人賬戶的使用功能,嘗試將健身等與健康有關的產業、服務納入進來。對于這種改革方向,筆者持保留態度。畢竟當下中國還有很大一部分群眾和家庭面臨基本醫療保障的壓力,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因病致貧的現象還是時常發生。制度的改革不能偏離醫療保障互助救濟的初衷和本質,不能偏離保障群眾基本醫療資源這一核心,這是我們改革的基本指導原則。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醫保卡成“購物卡”,無賴還是無奈?》,新華網,2018年3月30日。
責編/谷漩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