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推進網絡強國建設

核心提示: “以人民為中心”是網絡強國建設的核心目標,是網絡強國建設的力量之源,是網絡強國建設的檢驗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要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坐標思考和謀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網絡強國建設。

【摘要】“以人民為中心”是網絡強國建設的核心目標,是網絡強國建設的力量之源,是網絡強國建設的檢驗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要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坐標思考和謀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網絡強國建設。

【關鍵詞】互聯網 “以人民為中心” 網絡強國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發展網信事業,建設網絡強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承載著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等多重歷史使命,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必須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舉措。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既是中國網信事業發展、網絡強國建設的根本原則,也是治國理政的基本遵循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宗旨。

“以人民為中心”是網絡強國建設的核心目標

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目標是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共產主義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黨的發展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目的在于人民、根基在于人民、血脈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強調的,“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互聯網的出現與廣泛普及,已經遠遠超出科技革命的范疇,成為深刻影響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發展方式、國際競爭方式等的重要變量,帶動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領域的巨大進步,是人類文明新覺醒和進入全新時代的重要標志。因此,網信事業是人民的事業,建設網絡強國就是為了人民。發展網信事業,凈化網絡空間,爭奪網絡話語權,不是為了控制世界輿論,更不是把互聯網作為干涉別國內政甚至顛覆別國政權的工具,而是為了使互聯網更好地造福人民,保障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的各項權益;是為了給人民群眾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網絡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的過程中有更多獲得感;是為了更好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積極正面作用,提高黨治國理政的能力與水平;是為了構建和健全總體國家安全體系,維護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網絡強國,就是要針對當前互聯網格局多變、網絡空間安全隱患增多、網絡空間制高點爭奪激烈等問題,解決好互聯網發展方向掌控問題、網絡空間主權問題、網信事業發展與人民群眾獲得感增強及融合問題等。“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更多、更全面和更可持續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確保人民成為社會發展成果的受益主體,獲得實現全面自由發展的更多、更有利的條件與空間。

“以人民為中心”是網絡強國建設的力量之源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人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網絡強國建設呈現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等特征,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格局和視野推動網絡發展與網絡治理,整合多方資源,凝聚多方力量,創新多種能力,形成政府主導下的多向互動網絡治理格局。建設網絡強國的關鍵在于實現對互聯網核心技術的控制,形成互聯網發展主動權和網絡空間安全、國家安全的可控權。這順應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符合中華民族和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

互聯網技術的競爭體現為網絡人才的競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這就要求我國必須培養和造就一批復合型、專業型、領軍型的高層次互聯網人才隊伍。同時,網絡強國建設也需要一批從事互聯網研究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依托其力量彌補網絡科學技術的“短板”,著力解決好網絡道德、網絡心理、網絡輿論導向、網絡監管等問題。

共商共建共享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大原則,建設網絡強國既是為了人民,又要依靠人民。互聯網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廣泛普遍運用,使互聯網成為匯聚民意、網絡問政、網絡辦公、提供服務與產品的強大載體。由此,網絡強國建設必須堅持人民導向和群眾路線,建好網上連心橋、匯聚網上正能量,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網絡發展和網絡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互聯網企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接受人民群眾對互聯網的監督,探索建立全民參與的網絡治理體系。通過發揮全民力量,集思廣益,強化互聯網監管,去雜降噪,依托網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正能量,自覺抵制一切危害社會穩定、破壞民族團結、損害人民和國家利益的行為,完善網絡治理機制,全面提高網絡空間安全防御能力、應對能力、治理能力,增強網絡信息技術的社會治理水平,牢牢把握中國網絡空間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

“以人民為中心”是網絡強國建設的檢驗標準

“以人民為中心”彰顯了人民地位的主體性和價值導向性。為民謀利,必須要了解群眾所需、順應群眾所盼、滿足群眾所愿、保證群眾利益的遞增性和可持續性。當前,互聯網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在變革服務模式、改善與保障社會民生、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彰顯出越來越突出的作用。特別是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美好生活需要不再僅僅滿足于原有的對物質文化需要的簡單滿足,已經演變為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良好環境與條件的期待,是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領域的多元的、可持續性的、不斷遞增的需求的滿足。

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導網絡強國建設,必須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從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坐標思考和謀劃,重點關注網信事業發展和網絡治理是否順應人民需求、怎么樣滿足人民期盼和怎么樣擴大人民在網絡強國建設中的受益面、受益度、受益均衡性等問題。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作為衡量網信事業發展的根本標準、推動網信事業發展的根本落腳點,以及黨和政府發展網信事業決策和工作的行動指南。只有這樣,才能讓老百姓得到真真正正的實惠,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必須著力解決好我國網絡設施建設、信息產業發展和網絡應用普及等方面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持續提升網絡能力,不斷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信息服務,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數字經濟和信息社會發展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其一,要推廣網絡技術,強化網絡監管,為人民辦好網絡、管好網絡,提高電子政務發展水平,深化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讓網絡真正成為人民政府聽取民意、匯聚民智、為民服務的技術管道,成為推動創新創業的基礎設施保障、牽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其二,結合我國部分區域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存在技術短板與空間限制等實際,加大資金、人才、政策等支持,融合鄉村振興戰略,擴大農村互聯網覆蓋面,增強農村群眾互聯網意識和使用能力,將互聯網打造成為滿足農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農產品網絡營銷的重要平臺。其三,加強互聯網治理,優化網絡生態,凈化網絡空間,努力打造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把互聯網打造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的精神家園。

(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中國信息安全雜志社副社長)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新華網,2016年4月20日。

責編/孫渴 美編/史航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
標簽: 強國   建設   人民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