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開辟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新境界,開拓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新局面,開啟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新時代。加快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應把握新方位、推進新格局、深化新實踐、拓展新成果,特別應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切入點、著力點、突破點、增長點,推動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達到新高度。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 法治現代化 新時代 以人民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在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法治現代化是一項實質性要求、標志性指標,沒有法治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歷經多年探索實踐,中國已找到屬于自己的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開辟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新境界,開拓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新局面,開啟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新時代。
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的新方位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
長期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定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即“四句話、十六個字”,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二大提出,社會主義民主的建設必須同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黨的十三大提出,“必須一手抓建設和改革,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設必須貫串于改革的全過程”。黨的十四大提出,“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為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注入新動能。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實現從“法制”向“法治”的歷史性轉變,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邁進新階段。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十七大確定“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政治論斷,不僅明確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也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方位。
進入新時代,法治將發揮更積極作用。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被列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現代化建設,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有力的實踐支撐和堅實的治理基石。
進入新時代,法治將面對更迫切需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基本公共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更加突出。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必須以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法治建設回應人民呼聲,滿足人民需要。
進入新時代,法治將承擔更繁重任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發力、縱深推進,取得重大突破,但離“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仍有很大距離。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過險灘、涉深水、啃硬骨頭,法治現代化建設需要花更大力氣,下更多功夫。
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的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依法執政能力不斷提升,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取得實效,行政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建設有效實施。
縱觀黨的十九大以來的一年間,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在以下方面取得新進展:領導體制更加健全,首次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憲法分量越來越重,全國人大設立憲法和法律委員會;依規治黨大步向前,黨內法規第二個五年規劃出爐;備案監督取得突破,審查工作情況報告首次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行政執法更加規范,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精準點穴;司法改革縱深推進,推動全方位深層次司法改革大格局;法治反腐重大創新,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推動監督無死角……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新時代法治現代化建設,應統籌推進依法執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著力推動“五駕馬車”合力前行的法治新格局。
依法執政是關鍵。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要實現長期執政,也離不開依法執政這個重要抓手。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開展工作,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科學立法是基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要完善立法體制,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
嚴格執法是重點。推進法治現代化建設,嚴格執法是重中之重。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堅決懲處失職、瀆職。
公正司法是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是監督權力的高壓線,是推進法治的保障線。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監督司法活動,堅決破除各種潛規則,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全民守法是支撐。只有推進全民守法,法治現代化建設才能腳踏堅實大地,擁有肥沃土壤、強健根系、充沛營養。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把法治建設成效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
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的新突破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推進新時代法治現代化建設的切入點、著力點、突破點、增長點。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新時代法治現代化建設,讓人民群眾享有廣泛參與決策制定、監督權力運行、享受公平正義的權利,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法治獲得感,需要我們在以下方面持續發力:
第一,恪守法治為民的核心理念。要恪守法治為民的核心理念,就要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到一項項生動具體的法治活動中、落實到國家治理全過程。法治為民,須學會換位思考、順應民心民意,走好法治的群眾路線。無論是立法執法,還是司法普法,都要以人為本,不能一廂情愿、自說自話、強加于人。法治為民,須尊重憲法權威、維護法律尊嚴,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定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法治為民,須回應群眾關切、注重破解難題,讓人民共享法治紅利。
第二,突出法治利民的價值取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要進一步突出法治利民的價值取向,把人權保障貫穿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個環節,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增強人權保障意識,將尊重和保障人權置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提升人權保障法治化水平,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夯實人權保障制度,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重視人權不同領域的立法平衡,加強特定群體權利保障立法,關注困難群眾權利保護。拓展人權保障產品,健全公民權利救濟渠道和方式,為人民群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全方位、高品質的法律公共產品,實現更高水平的人權法治保障。
第三,遵從法治護民的根本要求。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根本途徑在于改革。要遵從法治護民的根本要求,針對法治領域廣大干部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堅定不移推進法治領域改革。“眼睛向內”服從大局,勇于打破利益藩籬,勇于突破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勇于向自身開刀,勇于動自己的奶酪。問題導向注重實效,聚焦問題、直面難題,特別要從體制機制入手,一個一個問題解決,一項一項抓好落實。優化創新便民惠民,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盡可能為人民群眾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提供多種便利。
第四,發揮法治重民的主體優勢。要發揮法治重民的主體優勢,依靠人民監督權力、依靠人民推進法治,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讓人民群眾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主人。全面推進司法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完善黨務、政務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更好接受民主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強化權力制約,讓群眾成為監督主力。人民群眾是發現問題的火眼金睛,是防貪治腐的銅墻鐵壁,是監督權力的汪洋大海。要打開大門、暢通渠道、突出重點、完善機制,讓公權力始終處于人民群眾監督之下。
第五,暢通法治在民的基本路徑。“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目標。要暢通法治在民的基本路徑,樹立法治意識、提高法治素養、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推進全民守法,使每個人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自覺踐行者、主動維護者、積極推進者。抓普法強基礎,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推動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抓誠信立制度,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讓守法者受惠、讓違法者受罰。抓重點樹文化,積極培育社會成員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環境,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新時代,新方位,新格局,新突破。全面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人民幸福安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推進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一體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高級編輯)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③李林:《邁向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強國》,《人民日報》,2016年1月24日。
④公丕祥:《當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的理論指南》,《新華日報》,2017年3月30日。
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人權法治化保障的新進展》,《人民日報》,2017年12月16日。
責編/張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