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農村金融組織多元化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支持,金融也應該為鄉村發展提供保障。《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在此背景下,破解農村金融市場固有的缺陷顯得尤為重要。為此,需要植根于農村社區的非正式金融,與逐漸向農村扎根的正式金融展開垂直合作,里應外合,一齊發力,使金融支持不再“瘸腿”或者“短腿”。

鄉村振興迫切需要金融支持

產業興,則百業興。有了雄厚的產業基礎,鄉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才有基本的經濟保障。農村金融組織作為重要的資金供給渠道,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過程中將會支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與經營體系。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可以推動農村地區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化農村區域布局、產業結構,吸引社會資金助力鄉村發展,面向新需求,扶持新產業,培育新業態,創造新模式,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動力。

鄉村旅游和特色小鎮等項目建設,需要依托農村金融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鄉村倉儲物流等交通服務業的發展,可以降低運輸成本,也需要金融支持。鄉村綠色生態建設,農田水利設施改善,農業多功能發揮,公共服務均等化,都離不開金融支持,這將為鄉村生態宜居鋪下基石。

農民既是鄉村振興的受益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建設主體,只有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滿足了農民的金融需求,才能為鄉村的有效治理注入強大活力。農村金融組織深入農村社區、涉農企業,為廣大農民提供綜合信息、咨詢、培訓等社會公共服務,引導農民懂投資、會技術,調動農民的主體性,為農民生活富裕發動引擎。

“內疾”不能光靠“外敷”

中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可劃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大類金融安排。正式金融安排指經金融當局批準,受金融監管當局監管的金融機構、組織,主要由合作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組成。

農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機構最多的正式金融機構。截至2017年底,農信社涉農貸款余額為9萬億元,占全國涉農貸款余額總比重的60%,但由于其目標多元化、產權界定不清晰,使得資金配置與運用缺乏激勵。農業銀行與郵政儲蓄銀行相繼成立了“三農”金融事業部,并向農民發放惠農卡,設立惠農服務點,建立專業化的“三農”貸款審查審批體系。但由于商業性銀行以盈利為最大化目標,趨利動機驅使其從農村抽取大量資金轉移到城市運作,導致農村長期持續“失血”。農業發展銀行在支持糧棉油收儲、農業農村技術設施建設、精準扶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農業發展銀行不能直接供給農戶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支農功能受到制約。

除上述銀行外,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也在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的政策下成為“正規軍”。截至2018年6月末,全國共組建村鎮銀行1605家,縣市覆蓋率67%,覆蓋了415個國定貧困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中西部地區共組建村鎮銀行1050家,占村鎮銀行總數的65.4%。已開業的村鎮銀行資產總額1.4萬億元,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合計占比91.8%,戶均貸款34.9萬元。2012年以后,因未再批準成立貸款公司與資金互助社,如今這兩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分別只有13家和47家。然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入現代金融體系,面臨著重重困難,已有的設施、工具與現代金融體系不匹配,難以達到監管的標準,進入農村社區也沒有積累足夠的社會認同,缺少熟人社會的資本與成熟的運營模式,其左右為難的現狀不能破解農村金融供需矛盾的難題,農村金融的覆蓋面也因機構能力限制而難以擴大。雖然近幾年農業貸款額和增加額都在不斷增長,但不適當的激勵機制也導致了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比如涉農貸款虛增。2017年,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還有近700個,不少農民依然連最基本的存款、匯兌與貸款需求都得不到滿足。

為何努力多年,正式金融仍不能解決農村金融供求失衡?原因是“內疾”光靠“外敷”。農業面臨著自然風險,農村的村民往往居住分散、收入低下、貸款金額小、生產具有季節性,這都大大增加了正式金融的管理成本與風險。農民常常需要生活性借貸,例如蓋房、醫療費用等,然而這些項目不可盈利,不能保證及時還款,金融機構通常不予滿足。農村可用來抵押的物品主要是農村的土地、房屋、農機具等,但通常不被銀行所接受。農戶和小微企業分散在各個社區,是高度分散的小規模經營單位,面對銀行這個高度組織化的大型經營單位部門,無法形成對等的交易關系,面對金融機構繁雜的貸款流程與要求,也幾乎沒有發言權。農村地區缺少完善的信用制度,與正式金融組織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往往很難知道分散在農村的小額借貸人是否有還款能力,難以辨別貸款的風險程度。農戶、小微企業想獲得貸款方面的信息,通常需要和信貸人員“搞好關系”,從而面臨著尋租成本的問題。我們總結了正式金融對農村服務的六只攔路虎:特質性成本與風險、非生產性借貸、抵押物缺乏、組織的極度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和側面成本。這六大問題造成了農村金融市場的失靈,導致眾多小微企業、小農戶很難通過正式渠道獲得貸款。

外來的正式金融組織將其分支從城市延伸到鄉鎮,再從鄉鎮移植到村莊,只依靠陌生人機制、城市匿名社會場域的習性和象征資本,來解決農村熟人社會的金融需求。而金融產品和服務基本依據城市居民的需求打造,難以進入和適應農村市場,因此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卻只能成為懸浮于村莊之上的懸浮式金融。這些金融無法內生于鄉村機體,常常出現“水土不服”。在市場失靈的情形下,政府的介入能夠推動正式金融進一步發展,但以“外敷”來治愈“內疾”,無法真正解決正式金融服務內生動力的缺乏,趕不走六只攔路虎,又會出現“政府失靈”。雙重失靈,都需要發揮內生金融力量。

非正式金融是內生金融的主力軍

非正式金融安排包括親友間、社區內的臨時借貸,合會、資金互助組織設立的小組金融,企業供給農民進行生產與采購的捆綁信貸,入股鄉村企業形成的股權性借貸,典當行、高利貸的職業性放貸等。在農村地區,非正式金融是農戶融資的主要渠道。原農業部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調查顯示,2009年正式金融提供的借貸占比為37. 09%,民間金融部門提供的私人借貸占比為61. 68%;北京大學組織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 2012 年數據顯示,非正式金融在借貸農戶中占比超過七成,在貧困農戶中占77.82%,在非貧困農戶中占75.40%;同一時期西南財經大學組織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PS)顯示,借貸農戶中,正式和非正式金融的借貸發生率分別占比26.12%和86.41%。上述諸多調查數據表明,非正式金融一直是農村金融的真正主力軍,但其在農村生產經營中的重要作用卻長期受到忽視。

1993年國家調整了金融秩序,農村非正式金融被嚴格管理甚至取締。農村非正式金融處于嚴冬期卻依然頑強生存,并因其廣泛、分散、多元化等特征,貼近小農戶和小微企業,具備內生金融優勢。自2004 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強調,要建立多種所有制的金融組織,非正式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才被重新認識。雖然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方案不斷被提出,但多數研究沒有結合農村金融市場的特點,只從正式金融安排中尋求解決方法,而要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將非正式金融當作內生金融的主力軍。

非正式金融組織內生于農村社區,能靈活運用農村社區內部的信息與資源,解決正式金融不能解決的農村金融市場六大問題。農村社區內部是個信息較充分的環境,人際關系相對穩定,且具有“差序格局”的特點,依靠血緣、地緣聯結,有著特定的信息傳遞機制。雖然農村社會的流動性已大大增強,但社會關系并未發生質的改變和突破,基于人情法則的農村金融活動是近乎無限次的重復博弈,一次違約可能導致后續金融需求難以滿足,存在懲罰的擴大效應。因此,根植于農村社會結構的內生金融,有著不同于正式金融的邏輯,借款人或組織往往接近農村社區,獲取信息方式便利,容易掌握借款人的聲譽、行為與風險偏好,可接受勞動力、農機具與生活資料等多樣的抵押物,并能調節利率靈活催款,不需要繁雜的手續就可以提供不同額度的資金乃至生活性的貸款,大大降低借貸的時間與成本,破解了農戶的信用困境,克服了信息的不對稱,并能合理控制金融風險,較好地滿足農戶的金融服務需求。

正式和非正式金融的里應外合

雖然非正式金融能滿足農村資金需求,促進生產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但也有其局限性。非正式金融具有市場分割的明顯特征,只能把有限的資金放給特定的人員,以防范風險。由于范圍和規模的有限性,風險無法分散,即使可以接受在正式金融市場上不能被接受的擔保品,借款人也仍有可能違約,給放貸人帶來風險,從而推高風險溢價。熟人社會走向半熟人和匿名社會,對非正式金融的管理和運行提出了更高要求,非正式金融范圍越大,其信任機制和非正式制裁機制趨向于失靈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于農村非正式金融處于政府管制之外,缺乏合法定位,許多非正式金融活動被視為非法,加上許多非正式金融參與者的金融專業知識有限,致使其金融行為的風險控制長期存在隱患,極易產生各種糾紛,甚至出現帶有某種欺詐性的金融活動,加重了非正式金融的法律不安全程度。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影響社會穩定,造成極大社會危害。但是,若依照正式金融的要求去監管非正式金融,會帶來巨額監管成本,非正式金融也會失去靈活性,正式化后,常常脫離其已經扎根的社區,逐漸萎縮。只依賴非正式金融,不能解決農戶的融資困境,在當前流動性過剩的基本背景下,正式金融與非正式金融不再是水平競爭關系,可以形成垂直合作關系。垂直合作能夠結合雙方優勢,實現共贏。因此,由供給主導型的水平競爭關系,走向需求追隨型的垂直合作關系,是農村金融體系里應外合,一起發力的重要制度安排。

內部發力:引導非正式金融成為內生金融主力軍。要實現農村金融供需平衡,必須加強對非正式金融的規范引導,給予非正式金融更大的發展空間,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培育具有社會資本或信息資源的非正式金融組織,放寬非正式金融組織的主體市場準入條件,提高其參與金融活動的能力,為農村地區市場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當前金融監管體系一直沒有賦予非正規金融清晰的合法地位,也缺乏必要的監管。違約追責機制的不完備,使貸款人容易產生僥幸心理,增加違約行為的可能性。也可能會越出信任半徑和控制半徑,從而帶來“跑路”等政策風險。因此,需要按照既定的社區性、封閉性、合規性等原則,合理確定利率浮動空間,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扶持合法金融活動,并適時推出中央、地方兩級金融監管體系,將非正式金融納入地方金融管理范疇,既充分賦予非正式金融合法地位,又對其組織形式、財務制度、經營業務范圍、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進行充分的合規管理。

外力推動:發揮正式金融的引領作用。正式金融無法包打天下,但卻可以發揮明確的政策引導和市場主導作用。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正式金融可以有效降低農業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提高農業生產比較效益。通過國家的稅費補貼等措施,落實“三農”貸款相關稅收扶持政策,解決金融投入成本與收益不對稱的問題,改變農村資金利用的高風險、低收益格局,使農村獲得比城市更為優越的信貸條件。為滿足農村金融需求,正式金融要依據因地制宜和靈活多樣的原則,結合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地區的要求,利用互聯網等技術平臺,探索創新符合農村實際的抵押物。加強信用環境建設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農村信用體系,建立農村支農貸款與保險相結合的金融機制,為農村金融業務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里應外合:正式與非正式金融的垂直合作。非正式金融的“里應”,與正式金融的“外合”,是鄉村垂直合作金融體系形成的核心。監管部門應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促進正式金融利用其資金、風險管理、技術研發優勢,與非正式金融的內生金融機制優勢相結合,形成轉貸平臺和利益共享的分享機制,促進農村金融組織的多元化發展。鼓勵正式金融走出多元目標困境,進行多任務委托代理的分類管理。通過打通融資通道,推進正式金融與非正式金融組織進行合作和互補,建立農村非正式金融與正式金融開展合作所必需的登記、咨詢、拆借等金融基礎設施,形成正式部門對非正式放貸人批發,非正式放貸人再向農村信貸需求者零售的金融供給模式,降低正式金融的運行成本,并通過建立存款保險體系來防范和控制風險,以此形成正式的政策性金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與小額貸款組織,以及非正式金融組織分工協作的垂直合作金融體系。

【本文作者分別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碩博連讀生;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研究品牌計劃(15XNI009)“建設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研究”成果】

責編:蔡圣楠 / 董惠敏

責任編輯:賀勝蘭
標簽: 振興   鄉村   意義   農村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