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居住觀念的日新月異,人們對社區文化建設有了更多的期待。做好社區文化建設,需秉承需求層次原則、功能藝術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在居住區活動區域建設、景觀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人文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創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和諧社區。
【關鍵詞】社區文化 文化建設 文化活動場所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社區文化是社區建設的根基,是建立在居民交往基礎上,通行于一個社區微觀范圍之內的文化現象。居住區景觀設計是社區文化建設的直接物質載體,包括對自然條件的考量、對空間關系的比對、對居住區整體風格的調控,是將哲學、美學、人類學、心理學、工藝技術、民俗等諸多方面融為一體的設計學科。健全的居住區文化活動場所與公共服務設施既是社區文化活動的基礎物質平臺,更是社區文化品位的重要體現。
隨著居住觀念的日新月異,對于早先只是安身之所的居住區,人們開始有了更多的期待,居住區室外的景觀設計,乃至社區環境的整體文化氛圍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當前,多數居住區內的綠化質量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活動空間利用率低下等問題依然存在。如居住區內的道路規則設計不合理,部分居民為走捷徑肆意踐踏草坪;舊有居住區內的活動與景觀設施后期維護不當,健身設施、娛樂器械陳舊破損,造成安全隱患;居住區內的水景小品后期凈化維護不當,致使池中苔蘚蚊蟲孳生;舊有居住區內的車位緊張,車輛停放無序、交通不暢,影響居民正常出行。對此,我們應在遵守相關原則的基礎上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
做好社區文化建設,需秉承需求層次原則、功能藝術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需求層次原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實際上,居民對所處居住區景觀環境同樣會產生類似的心理需求。第一,基本生活需求,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集合體。包括居住空間尺度、空氣質量及適宜的溫度、濕度與聲光條件等。第二,休閑交往需求,即社交需求的直接體現。包括居民平日的運動、娛樂等活動,以及上升至群體娛樂的項目等。第三,精神文化需求,即尊重與自我實現需求的表現。包括居民素質的提升、對社區良好文化氛圍的要求等。
功能藝術原則。對于居住區設計而言,藝術性與實用性始終都是不容忽視的兩大方面。一些人往往會錯誤地認為居住區景觀設計是單純的觀賞性藝術,但實際上,居住區景觀設計是一門充分挖掘實用功能與藝術創新的綜合體系。成功的居住區景觀設計,更強調人與景觀的互動功能,如果我們的設計僅僅停留在視覺欣賞層級而不注重實用性,勢必被淘汰。
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從長遠出發的指導性原則,也是居住區景觀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就技術角度而言,可持續發展原則表現為從設計選材到設施配置的節能理念,例如多選用太陽能、風能、中水循環利用、節水灌溉技術及雨水收集系統等。就生態角度而言,景觀植物的培植要充分考慮植物與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適應度,使之形成良性的微生態群落。就美學角度而言,居住區景觀要展現出美感和藝術特色。藝術特色不僅是不同居住區的特殊印記,更是激發居民自豪感與歸屬感的先決條件。居住區景觀是城市景觀系統的延續,我們應突出其中的人文特征,讓居住區景觀傳承歷史文脈,呈現良好風貌。就倫理角度而言,要增強居民的節能環保意識,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愛護公共設施,做好垃圾分類處理等,更好地構建和諧社區,營造可持續發展的居住環境。
社區文化建設要在居住區活動區域建設上下功夫
多數情況下,由于成年人的工作時間限制,老年人與兒童是社區中活動場所的主要使用者。因此,現代社區活動場所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到老年人與兒童的生理與心理需求。
目前,受全國人口結構老齡化趨勢的影響,如何打造適合老年人活動的場所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老年人的戶外活動多以聚集性的活動為主,如聊天、歌舞、棋牌書畫、器械鍛煉等。在大力推動既有房屋改造項目的過程中,目前有很多舊小區的健身設施已基本普及,但活動配套設計卻相對滯后,使運動形式與設計創意都略顯單調。實際上,通過深化設計便可令其大有改觀,如運動區域可采用塑膠材料,形式各樣的構成圖案不僅可以調節活動區的整體視覺效果,而且富有彈性的塑膠材料還可以為老年人增添一份安全保障。另外,休閑休息區域可結合整體效果增設平滑的花崗石飾面,此種形式的鋪設空間應當是愛好“地書”的老年人最為鐘愛的活動區域,這不僅有利于居住區的環保維護,還有益于社區文化精神的塑造,從而為城市增添別樣的風采。
居住區活動區域建設還涉及到兒童游戲場地的設計問題。自我國全面實施二孩政策以來,與孩子成長相關的諸多產品均得到了廣泛關注,居住區中兒童游戲場地的設計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以天津市為例,目前天津市兒童戶外活動環境的整體設計水平相對較低,“沙坑滑梯”等基礎娛樂設施仍占主流。實際上,即使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征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求知欲強、對探險類活動情有獨鐘,始終是不同年齡段孩子們的共性,如具有挑戰性的攀爬、追逐、戲水類游戲等,更易激發孩子們的參與意識。兒童游戲場地是集展示性與功能性于一身的綜合空間,可以為社區兒童認知及其社交能力的發展提供更為多元化的活動場所。兒童游戲場地的設計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兼顧美觀性與實用價值。在“沙坑+滑梯”的游樂模式基礎上,我們應結合有利的自然地形,多增設更具挑戰趣味的游藝設施,如滑板山丘、迷宮攀巖等,或是巧用更具教育意義的涂鴉墻,進一步提高兒童的審美情趣。
社區文化建設還要在景觀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人文建設等方面下功夫
居住區景觀應在便利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礎上突出自然生態特色和地方人文特色,從而打造功能多元化的居住區景觀環境。一是進行綠化建設,栽種適宜當地自然條件的本土植物,拓展植物綠化的新模式。在確保正常使用的前提下,社區可巧用綠化植物作為美化建筑的工具,兼顧美學藝術性。二是增設人造水景。人造水景的設計應考慮其具體位置與空間的協調關系,無論是小型自然水景還是較大的人工水體,都可將居住區二次劃分為多個層級模塊,或將分散的組團相互聯系成為體系。水景營造應更關注日后維護,充分考慮水循環等技術措施,避免水體污染。
居住區中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規模、分布定位等基礎信息直接決定了居民日常使用的便利程度,與居民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按需所建”是居住社區公共基礎設施布局的主要原則。我們不僅要考慮公共基礎設施在使用上的便利性及舒適感,還要使之與藝術景觀有機結合,展現獨特的文化韻味。
居住區中和諧優美的景觀設計是構建和諧社區的必要條件。物業和社區居委會作為組織機構,應盡可能地開發利用有限空間,結合居民需求,舉辦增強社區凝聚力的有益活動。針對老年人,舉辦廣場舞、書畫、盆栽展覽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針對兒童,則可以舉辦一些促進家庭及鄰里互動的親子游藝;中青年群體由于工作時間所限,看似對社區活動的需求最少,實則更需要通過集體活動來調節自我,對此,社區可舉辦民俗文化宣傳、趣味運動會等,使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帶動居民之間的互動,從而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社區。
(作者分別為天津城建大學城市藝術學院講師;天津城建大學城市藝術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2014年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關于天津舊有居住區景觀改造的探索”(項目編號:E1406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王紅麗、黃培德:《試論社區文化建設在構建和諧社區中的作用》,《大眾文藝》,2018年第9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