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享經濟的出現為社會提供了更多、更新型的就業崗位,同時勞動力資源大量融入共享經濟也加速推動了我國共享經濟發展,二者由此形成良性互動。目前共享經濟發展與就業的良性互動還面臨一些制約因素,應該通過擴大共享經濟規模、提升共享經濟下的就業能力,以及穩定共享經濟下的新型就業關系等措施加以有效保障和穩步推進。
【關鍵詞】共享經濟 就業模式 良性互動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共享經濟的表現形式是將閑置資源租讓給有需求的人,從而實現物盡其用并獲取收益,其主旨在于開放協作和共享共贏。從就業視角審視,共享經濟重塑了就業理念,優化了就業結構,拓展了就業形態,也帶動了就業熱情,眾多勞動者積極參與共享經濟,在共享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實現擇業就業,謀取個人利益和實現社會價值。共享經濟和就業二者相輔相成,同步推進,而新時期如何實現共享經濟發展與就業模式創新之間的良性互動,也成為共享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共享經濟帶來的就業模式創新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共享經濟同樣帶來了新的就業創新模式。
以專屬產品共享為主的就業模式。這種就業模式相對簡單,就是通過建立一個共享平臺從而把某種專屬產品的供給者和需求者聯系起來,進而基于專屬產品的使用價值讓渡實現其經濟價值,最為典型的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目前這種共享經濟發展方興未艾,規模越來越大,提供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多,創造的就業效益也越來越高。
以生活服務為主的線下服務模式。這種模式也可以看作是共享勞動力模式,通過共享平臺整合一些從事餐飲、家政、配送等業務的勞動力閑置時間來服務更多有需求的人,如外賣、快遞等。這種共享經濟模式就業門檻低,解決就業能力較為突出,尤其可以幫助進城務工人員迅速找到獲取經濟收益的崗位。
以知識技能為主的分享模式。不同于前面兩種共享實物和人力資源的模式,這種共享經濟模式的載體是無形的智力資源,通過共享平臺將他人或機構的知識技能分享給有需求的對象,最大限度挖掘利用全社會的智力資源服務于社會經濟更高質量發展,服務于優化群眾日常生產生活。
以眾創空間為共享載體的創客模式。創客模式是一種共享創業資源的共享經濟模式,其通過眾創空間自身所具備的融合市場化機制、必要的資本以及專業化服務能力要素來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和全要素的創業平臺,創業者通過共享創業平臺,進而實現創業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以此降低創業者的創業成本,使其能夠專注于產品和服務。相比于傳統創業者,創客模式更具現代性,創業方向也多數集中在輕資產、高新科技方面,不僅增添了社會經濟活力,而且以創業解決了勞動力就業問題。
共享經濟下就業模式創新存在的制約因素
共享經濟所帶來的就業模式創新也并非十全十美,其中仍然會有一些制約因素影響共享經濟發展與就業模式創新之間的良性互動。
共享經濟創造就業的同時對傳統經濟就業崗位產生擠壓。共享經濟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經濟,也就是集約型、技術創新型經濟,傳統經濟向現代創新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擠壓一些傳統經濟生存空間,也會導致傳統就業崗位越來越狹窄,如共享汽車的出現就擠壓了傳統出租車行業的生存空間,導致一些出租車司機下崗。如果解決不好傳統經濟和共享經濟之間在就業上的此消彼長問題就極易造成社會隱患。
共享經濟下針對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制度跟進乏力。當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不適應共享經濟發展需求。隨著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選擇在共享經濟中靈活就業,如上午送快遞、下午送外賣、晚上開共享專車,身兼數職,制度瓶頸也逐漸顯露出來,相關的勞動保障、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還并未針對共享經濟就業模式創新做出有效跟進,仍顯滯后,不利于穩定就業市場。
新型就業對共享平臺的過度依賴容易造成“反噬效應”。當前共享經濟蓬勃發展,進入共享經濟的勞動者也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低門檻的共享勞動力經濟更是涌入了很多體力勞動者,意圖在共享經濟中分得一杯羹。然而一旦共享平臺改變運營模式、陷入困境甚至倒閉,這些勞動者的權益也會隨之受損,由此帶來的失業問題也會對社會經濟造成不同程度影響。
共享經濟下的勞動者就業監管制度相對滯后。一些共享平臺為了迅速占領市場會對進入平臺的勞動者施行低門檻甚至獎勵制度。以網約車為例,只要有一部手機、一輛車,就能夠在平臺注冊成為網約車司機從事網約車業務,而對于該勞動者的個人背景、技能情況等要求較低,這就導致整個行業魚龍混雜,潛藏風險。另外,共享經濟勞動者收入隨機,往往也不會主動納稅,不僅影響地方財政收入,相比于傳統遵規守法的勞動者而言也具備更多不正當競爭優勢。
實現共享經濟發展與就業模式創新良性互動的政策建議
探索共享經濟下的新型就業模式、實現共享經濟發展與就業模式創新之間的良性互動十分必要,為此需要采取以下三個方面的有力措施。
持續推進共享經濟發展,擴大共享經濟規模。近年來我國共享經濟實現了飛躍式發展,帶來了大量新型就業崗位,展現出了良好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我們當前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持續推進共享經濟發展,把共享經濟發展同就業模式創新和就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在不斷擴大共享經濟規模、創新共享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創造更多新型就業崗位。為此,一方面,要營造良好的共享經濟發展環境,完善市場機制和資本資源要素保障,為共享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更好、更快發展保駕護航;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包容和審慎的姿態加強對共享經濟發展的監管,既不能“管死”,也不能放任其野蠻生長,要把握底線原則,放寬發展條件,基于大數據支撐探索構建適合共享經濟發展的制度規范體系,給予企業和員工更多發展空間。
積極轉變就業觀念,提升共享經濟下的就業能力。共享經濟所創造出來的就業需求有其自身特點,如就業崗位多元性、競爭性和職業化等,代表著新型共享理念在勞動者之間的傳遞和踐行。因而無論是智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都應該與時俱進,認清形勢,轉變就業理念,主動將實現個人價值的追求訴諸于共享經濟之中,同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主動擇業,積極創業,以多元觀念釋放就業需求。勞動者要擺脫傳統擇業觀的束縛,以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觀點去認識共享經濟,積極參與共享經濟,要打開新的視野,把握新的經濟熱點,創新就業模式。同時,勞動者還要基于共享經濟就業需求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以適應共享經濟下就業崗位對勞動者能力的多元需求。
創新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穩定共享經濟下的新型勞資關系。共享經濟開放、協作的特點吸納勞動者就業的同時,也存在勞動者同就業崗位之間粘度下降的客觀問題。大部分勞動者都不是全職工作,員工和用工單位之間的雇傭關系也不夠穩定,容易造成相關方權益受損,進而影響到勞動者參與共享經濟的積極性。為此,要通過創新社會保障制度和相關支持制度體系來解決這一問題,維護勞動者和用工單位合法權益,穩定共享經濟下的新型勞資關系。一方面,要針對共享經濟就業模式優化、細化現行社會保障制度,構建以養老、醫療、失業、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鼓勵乃至要求共享經濟企業為員工辦理社會保險。另一方面,要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引入失業保險、推動職業年金和福利事業發展等多方舉措,共同發揮保障功能,為共享經濟中的勞動者托底、護航。
(作者為河北北方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劉奕、夏杰長:《共享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動態》,《經濟學動態》,2016年第4期。
②王仙先:《分析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間有效的互動模式》,《經濟研究導刊》,2017年第7期。
責編/高驪 謝帥(見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