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設生態文明,是事關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思想遵循,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普洱市作為祖國西南的“生態屏障”,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潮中,普洱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實際、銳意創新,積極發展綠色產業、倡導綠色消費、繁榮綠色文化、構建綠色家園,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更好地保護,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兩條底線”一起守,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兩座寶山”一起建,百姓富裕與生態優美“兩個成果”一起收,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綠色發展之路。
堅持生態立市,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
綠色,是普洱的生命底色、內在神韻和魅力所在,也是普洱最大的特色和優勢。普洱在4.5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建成了16個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20.1%。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9.42%,水環境質量達標率保持在100%,二級以上空氣質量占比達97.3%,高出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標準的12倍多。在這片北回歸線穿過的物種資源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綠洲上,保存了我國1/3的物種,市內有高等植物5600種、動物149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58種。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種,約有6個象群137頭亞洲象常年定居在普洱,占全國亞洲象種群總數的45.6%,黑冠長臂猿數量占全國2/3以上,真正成為了“彩云之南”多樣性、豐富性的縮影。
完整的生態系統、豐富的物種、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使普洱成為地球上最適宜人類詩意棲居的文明和諧美麗家園,普洱也因此被譽為“天賜普洱”。從空中俯瞰,除江河湖泊外,整個普洱幾乎全為綠色覆蓋,浩如煙海的森林、蔥郁飄香的茶園、湛藍如洗的天空、沁人心脾的空氣、漣漪輕漾的碧水、百鳥爭鳴的天籟,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畫卷。歷屆普洱市委、市政府也十分珍惜大自然這一難得的饋贈,始終堅信只有立足生態這個最大的優勢,以環境保護為前提,才能實現科學發展、綠色發展、跨越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普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明確“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把生態環境保護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生態保護是第一政績不動搖,加快建設綠色普洱,讓“美麗顏值”變成“經濟產值”,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靠山”。普洱各族人民滿懷對自然的敬畏、對祖先的敬仰、對生命的敬重,在這片富有靈性的土地上演繹出天地人合一的綠色傳奇。在發展過程中,普洱堅持要綠色、生態、惠民的GDP,不要帶血、污染、低效的GDP,寧愿增加一些建設成本、保護成本,放慢一點發展速度,也要保持青山常在、碧水長流,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發展綠色產業,耕好綠色經濟試驗田
在綠色發展新理念的引領下,普洱立足生態這個最大優勢、山區這個最大市情,堅持生態與生計兼顧、增綠與增收相協調、綠起來與富起來有機結合,全力打好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三張牌”,加快建設特色生物、清潔能源、現代林產業、休閑度假養生“四大基地”,著力推動存量經濟綠色化改造、增量經濟綠色化構建,努力建設以綠色發展為主題、綠色經濟為主流、綠色產業為主體、綠色企業為主力的綠色發展格局。
2010年普洱提出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構想,2013年6月得到國家發改委批復,2017年全市綠色GDP達到588.3億元,占GDP比重達94%,2018年普洱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順利通過中期評估,綠色經濟成為富民強市的有力支撐,生態的經濟效益不斷凸顯。特別是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思路,普洱堅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認真落實抓品牌、抓標準、抓“互聯網+”、抓融資、抓莊園、抓整合“六抓”舉措,特色生物產業基地迅速發展壯大。全市生態茶園面積165萬畝,茶葉面積、產量、產值居全省前列。咖啡種植面積79萬畝,咖啡面積、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普洱也獲得了“世界茶源”“中國咖啡之都”的美譽。全市“三品一標”認證面積累計334萬畝,獲得有機認證企業居全省第一、全國第四。建成5個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4個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高山生物、龍生、滇草六味等企業成功掛牌新三板,雅咪紅、祖祥等茶葉出口歐盟,普洱茶、咖啡、墨江紫米等一批有市場、叫得響的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時,普洱立足98.3%山區的實際,念好“山字經”、做好“山文章”,大力推廣立體生態種植模式,向山要產業、要生態、要效益,推動林業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核桃、堅果等經濟林果蓬勃發展,有機鐵皮石斛、白芨等林下種植不斷擴大,林下經濟發展到511.6萬畝,林下經濟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1/3,實現了不砍樹也能致富。成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碳匯經濟促進中心,在全省率先實施森林經營增匯減排試點。全市林產“三剩物”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達84.6%。
普洱成為全國現代林業開發區,思茅區獲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云景林紙“漿”變“紙”產能不斷擴大,“仁為峰”成為全國首家通過森林食品認證的核桃乳。充分挖掘水能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全省清潔能源基地。全市清潔能源裝機規模達924.09萬千瓦,成為“西電東送”“云電外送”的重要基地。截至2017年,全市電站累計發電量突破100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標煤418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850萬噸。充分發揮“四季如春”的氣候優勢,普洱瞄準“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全域旅游加快發展。成功創建普洱國家公園、勐梭龍潭、北回歸線標志園等4A級景區及一批景區、景點。大型民族歌舞《天賜普洱》《佤部落》走進國家大劇院,并在全國大中城市巡回商演。華僑城集團、安縵等知名企業競相落地普洱建設康養項目。“十二五”以來,全市接待游客人數、旅游總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連續5年居全省前列,普洱已成為云南旅游的新熱點、新亮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倡導綠色生活,構建文明和諧新家園
普洱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算好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大賬”,深入實施“氣水土十條”措施,全面落實河(湖)長制,以森林普洱建設為抓手,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治理、濕地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城鄉綠化造林、生態移民等工程,積極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實現了26個民族與14個世居民族在普洱繁衍生息過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普洱通過明確的功能定位和區域劃分,劃定生態紅線。“十二五”以來,普洱累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7萬畝,完成15萬人生態移民,治理水土流失1366.4平方千米,思茅大平掌銅礦被確定為國家綠色礦山試點。扎實開展城鄉人居環境提升五年行動計劃,建成1個國家生態示范區、32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908個市級生態村。通過人大立法禁止開采儲量達22億噸的鐵礦,有效保護了景邁山千年萬畝古茶林這個人類共同的自然人文遺產,實現了青山常在、碧水長流、永續發展。
普洱通過舉辦“綠色發展論壇”,匯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共商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大計,讓綠色思想、綠色文化浸潤全社會。著力打造“天賜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普洱五湖國家濕地公園獲批,普洱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2016年創建生態文明標桿城市和全國首批產城融合示范城市等榮譽稱號。景東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價為“中國首個縣城環保樣本”。思茅區榮獲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稱號。普洱作為健康養生的理想之地正成為人們的首選。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積極推行綠色宣傳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等“十進”活動,創建省級綠色學校53所、綠色社區11個、環境教育基地2個,全市生態文明知識普及率達78%,綠色產品政府采購比例達80%,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綠色出行逐漸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大力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全市人居環境大幅提升,市民素質顯著提高,城市形象更加美好,老撾、越南、緬甸3國的相鄰省區紛紛到普洱取“文明經”。
創新體制機制,推行綠色政績新體系
普洱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以來,始終堅持以綠色化的制度管人、管事,探索出臺了一系列原創性、首創性的體制機制,使綠色發展機制成為普洱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總開關”。第一,普洱建立了正向激勵機制。委托國家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編制了由綠色經濟發展、資源利用效率、環境與生態效率、工作開展與評價4項一級指標、29個二級指標構成的綠色經濟考評體系和綠色經濟考評辦法。從2016年起,普洱對全市十縣(區)和市直相關部門開展綠色經濟考評,通過考評,動真格、硬碰硬,增強考核指標的威懾力,將綠色經濟考評作為干部提拔任免、職務調整和獎懲晉級的重要依據,為干部戴上綠色發展的“緊箍咒”,引導各縣(區)、各部門樹立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政績觀。綠色正成為干部政績的主色調、主旋律,使干部的綠色政績看得見、摸得著、測得準。第二,普洱建立了“關鍵少數”管控機制。在云南省審計廳的大力支持下,普洱市在全省率先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2015年以來,普洱市分別對景東縣、瀾滄縣的黨政主要領導開展了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了審計整改要求,有力提升了地方領導干部保護自然資源的責任意識。第三,普洱建立了法治保障機制。普洱市在全市檢察系統增設環境資源檢察機構,對重大破壞環境資源類案件實行專業鑒定和專家輔助咨詢,構筑起刑事、民事、行政“三位一體”的多元化綠色檢察體系。普洱市提起全省首例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協同行政機關督促濫伐盜伐林木、非法占用農用地10件13人,恢復植被、土地234.5畝,批捕破壞環境資源犯罪184人、起訴1088人,查辦危害綠色發展職務犯罪54件,為普洱綠色生態環境筑牢司法屏障。第四,普洱建立了行業自律機制。為推進全市各行業綠色轉型發展,市級相關職能部門根據《標準化法》和《地方標準管理辦法》,編制發布綠色評價規范及技術規范31項,涉及農業、交通、能源、建筑、服務業等。制定農藥、化肥零增長實施計劃,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和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大力推廣農業病蟲害生態防控技術和工業清潔生產、循環利用技術,全面推進綠色生產。
努力先行先試,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未來,普洱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云南省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宜居之城、健康養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的發展定位,繼續以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作為先行先試的總平臺,以“兩型三化”為方向,聚焦“五鏈統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做精特色生物產業,做活休閑度假養生產業,做大綠色工業,做快邊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著力構建以綠色發展為主題、綠色經濟為主流、綠色產業為主體、綠色企業為主力的發展新格局,推動綠色經濟從試驗上升到示范推廣,為其他地區綠色發展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努力把普洱建設成為綠色發展示范城市、祖國西南邊疆的綠色明珠。
具體而言,普洱將進一步完善綠色考核評價體系,先行先試,全面推行GDP與GEP雙核算、雙運行、雙提升機制,把“綠水青山”量化為具體的“金山銀山”,筑牢祖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讓普洱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爭當全國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力爭到2020年,全市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更加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明顯,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城市(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特色生物、清潔能源、現代林產業、休閑度假養生“四大基地”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60%以上,全力推進綠色、通暢、文化、品牌、效率、幸福“六個普洱”建設,奮力開創普洱從“淺綠”走向“深綠”,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局面。
責編/潘麗莉 胡秀文(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