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偷漏稅古來有之,是一種不良的經濟行為,為了減少或免予交稅,不同的社會群體會采取不同的偷漏稅措施。歷代王朝主要通過加強財政制度建設,防范偷漏稅的發生,并對偷逃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同時,統治者也努力尋找“國富”與“民強”之間的平衡點,避免與民爭利。
【關鍵詞】稅收 財政史 偷漏稅 賦役制度 【中圖分類號】K252 【文獻標識碼】A
在古代中國,偷漏稅的歷史與納稅的歷史一樣悠久;對國家而言,建立并不斷完善財稅制度,加強稅收監管,防范偷漏稅行為,是國家經濟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各顯其能”的偷漏稅行為
在中國古代的稅收結構中,農業稅是財政收入的最大宗,人頭稅是主要的稅種,鹽業稅所占的比例較高,商業稅占比較低,其他稅種收入有限。此外,賦稅和差役在許多時候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所謂“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差”,納糧與當差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因此偷漏稅與逃避差役的性質是一樣的。
歷代偷漏稅最主要的途徑是隱瞞田地和人口數量。權貴勛戚憑借掌握的特權比普通百姓更有機會偷漏稅,擁有更多的財富讓他們更有偷漏稅的原動力。按規定,國家通常會賦予權貴官紳個人、家庭定額人口和田地的免除賦役的特權,但在貪婪本性和追求財富的強烈沖動的驅使下,他們還是想匿隱更多的人口、田地,以逃避賦役。許多普通百姓為逃避賦稅和差役,也會主動或被動把土地、乃至自己“投獻”到豪強門下。
生活在明朝嘉靖、隆慶和萬歷年間的徐階是松江府華亭(今上海松江區)人,他一度登上明代文臣權力的最高峰——內閣首輔,為官之前,他家道也不富裕,掌權后迅速在家鄉置辦了驚人的產業,為逃避賦稅,他隱匿了大量的人口和田地。據明代于慎行在筆記小說《榖山筆麈》卷五中講,“華亭家人多至數千,有一籍記之,半系假借。海至相君第,請其籍削之,僅留數百以供役使,相君無以難也。然自是華亭賓客、蒼頭毋敢借聲勢橫溢”。這說的是徐階的“家人”多達數千人,其實有一半是假的,目的是逃避賦役。雖然徐階有恩于海瑞,但海瑞一是出于公心,二是為了保護徐階的名聲,親自到徐階府上請他把隱匿的人口清理出來,但仍然留下數百人之多。當時,其他土豪劣紳聽說海瑞來了,趕緊把朱紅大門改成黑色,凡事低調收斂,擔心海瑞找上門來。
官紳富戶想盡辦法偷漏稅,在明朝前期已形成風氣。朱元璋為了減輕貧苦之家的負擔,同時確保國家的財政收入,在賦役征收時,規定富戶大族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江浙一帶的富戶為了逃避賦役,想出了許多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將名下的財產分割,再假托在別人名下,降低戶等,這種方法還有專稱,叫“鐵腳詭寄”,甚至在當地形成了“通天詭寄”的風俗:“鄉里欺州縣,州縣欺府,奸弊百出。”朱元璋自然不會聽之任之,除嚴厲打擊外,他下令編造土地簿冊——“魚鱗圖冊”,“隨其稅糧多寡,定為幾區,每區設糧長四人,使集里甲、耆民躬履田畝,以量度之圖,其田之方圓;次其字號,悉書主名;及田之丈尺四至,編類為冊,其法甚備,以圖所繪狀若魚鱗然,故號‘魚鱗圖冊’”。
普通百姓沒有豁免土地和人口之權,他們只能想辦法利用賦役規則來減輕負擔。比如,歷代王朝針對不同戶籍有不同的差派規定,百姓有時候通過析產分戶的方式,通過降低戶等少交稅;在以一戶為單位承擔賦役的規定下,又會拒絕分家。所以,有的王朝統計上來的戶數特別多,戶均人口特別少,有些王朝的情況則相反。還有一些戶籍,會利用特殊的戶籍身份,實現“避稅”或“逃稅”的目的。出家為僧為尼,或寄田產于寺院道觀,以達到逃稅的目的,這在許多朝代都有出現。有些王朝為保證軍戶當差,會給軍戶一些特殊的優免待遇,以軍人或軍戶的身份逃避稅收在許多王朝都曾出現。在《元典章·戶部卷八》中有一條“軍人孫真匿稅”的記載,元朝大德七年(1303)六月十八日,有江西行省官奏報,龍興路官員查有孫興等軍人,攜帶絹布19匹賣給了段子鋪的常四,“匿稅”“未曾交鈔”,最后查得孫興等人是到大都當差的軍人,樞密院令史李安貞解釋說,他們以攜帶貨物交易,籌措盤纏路費為由,“自來不曾納稅”。
元朝時曾出現過仿造稅印的現象。皇慶二年(1313)十月,負責稅收征管的宣課提舉司上報主管部門稱,至大二年(1309)他們逮捕了一位名叫沈愛帖木兒的人,私自雕刻仿造稅印,按元朝的法律規定,“匿稅之物,告人給賞,已有通例。其偽造稅物雜印,私熬顏色,偽稅物貨,比之匿稅情犯尤重”,毫無疑問,這類行為要比偷漏稅更加惡劣,應當予以更加嚴厲的懲罰。
除偷漏稅之外,歷代都存在避稅行為,它是稅法的一種逆向行為,商人因為稅負太重,利用制度或規則的不完善、漏洞等選擇規避或放棄,此舉并不違法。比如明代的南京在宣德年間設有上、中、下三新河鈔關,到成化時因收稅太重,“以致商舟避稅去泊江口,每有風濤之厄”,說明商人寧可冒生命危險也要去避稅。再比如,明景泰二年(1451),太醫院的醫士張驛上奏皇帝說,京師百萬人口多依賴商人販運,但京城的商業稅太重,他很擔心“旅畏避稅重,不肯來京,致使百物騰貴”。此外,避稅行為極易誘發走私現象,再發展為偷漏稅。 “苛政猛于虎”,普遍百姓為了逃避賦役,在災害之年或者衣食無著時,會離家出走成為流民。中國歷代流民潮的出現,賦役沉重是重要的誘發因素,不少流民演化成“民變”或“起義”,這也是王朝不愿意看到的。
“與時俱進”的稅收征管舉措
打擊偷漏稅行為最有效的辦法首先是建章立制,有法可依,制度“牢籠”是最可靠的保障。“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進入早期國家時期,相應的賦役制度應運而生,當時的中央財政主要來自諸侯和人民的貢納。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國家對財政的需求急劇上升,增加稅收成了現實的需要。魯國的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的不同情況分等征收農業稅,在保證稅負公平的情況下,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齊桓公得以富國強兵,稱霸天下。魯國的“初稅畝”、秦國的“初租禾”等稅制都受管仲的影響。被譽為法家始祖的子產提出了“作丘賦”,增加百姓軍賦,小小的鄭國因此實力大增。
稅收制度的完善是建立在已有財產、人口和登記制度基礎之上,編戶齊民,就擁有了征派賦役的資本,歷朝對此都非常重視。早在戰國、秦漢時期,中央對地方官進行考核時,就要求地方官在年終時把轄區內的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項編造計簿,層層上報,謂之“上計”。從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的吳國簡牘看,三國時期各類簿冊圖籍的編纂已相當完善,普通百姓的“黃籍”登錄有每個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地位、年齡和健康等,他們的不同身份又決定了他們承擔的賦役類型等。同樣的戶籍、財產信息登記簿冊,還大量出現在敦煌吐魯番文書之中,構成國家稅收管理的最重要依據。在王朝更迭時,這些資料也成為新政權的立國之本。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劉邦先入關中,“籍吏民,封府庫”。元末徐達率明軍攻入元大都(今北京),同樣是“封其府庫、圖籍、寶物”。
不同歷史時期的賦役制度有很大的差異,稅收制度的“與時俱進”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必要保障,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秦漢之前主要直接針對田地和人頭征稅,隋唐時期的租庸調制盛行,唐中后期出現的兩稅法成為此后數百年最重要的征稅方式,明清出現的一條鞭法、攤丁入畝和地丁合一都是時代的產物。隨著國家管理的地域越來越廣,人口越來越多,稅制規定也越來越詳細,對稅收征管的各個環節要求越來越明確,這從一個側面也表明偷漏稅的形式、手段和方法也在“與時俱進”。宋代《慶元條法事類·受納稅租》有納稅立法:“某鄉某都人戶姓名若干人,幾月幾日合鈔送納今年夏或秋稅租奇零物帛之類共若干數,內集戶姓名納若干。”清雍正時,在河南任職的田文鏡在其《撫豫宣化錄》一書中多次下令,要嚴格規范、遵守交納稅糧的程序,如《嚴禁包納錢糧等事(敕令小民自投封柜)》《勸諭遵旨盡首稅課等事(稅銀勿得隱匿不報)》《嚴禁征還借谷等事(嚴禁違例多收息谷)》等,防止稅務征管部門和納稅人作弊,偷逃稅糧。
商業稅征收的比例雖然不高,卻關系到國計民生。尤其是唐宋之后,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宋代還鼓勵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城市貿易活躍,海外貿易發達。為加強稅務管理,增加財政收入,政府在城市設置專門的稅務機構,在水陸交通要道設立榷關或鈔關。據《宋史》卷186載,“商稅。凡州縣皆置務,關鎮亦或有之;大則專置官監臨,小則令、佐兼領;諸州仍令都監、監押同掌。行者赍貨,謂之‘過稅’,每千錢算二十;居者市鬻,謂之‘住稅’,每千錢算三十,大約如此”。據統計,熙寧十年(1077)全國州縣墟鎮稅務總數有1993個,京師開封、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和臨安府俱有都商稅院,各州府有都稅務,各軍、縣、鎮有稅場,即便在地處偏遠、交易不發達、稅收在千貫以下的小集市,官府也要征稅,稅收體系相當完善。
歷代相沿的懲處偷漏稅措施
法律的神圣與權威是不可撼動的,至少普通的官紳之家違法必然要受到懲處,甚至皇親國戚也不會被豁免。在打擊偷漏稅方面,歷代王朝也是想盡了辦法。西漢武帝開征“算緡錢”后(向商人開征的高額財產稅),逃匿稅收的現象變得嚴重,朝廷遂出臺“告緡令”,即《漢書·武帝紀》中所說的“令民告緡者以其半與之”,即舉報逃稅者可獲違法者50%財產的獎勵,鼓勵揭發偷漏稅的行為。有記載說,當時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皆破產,可見打擊面之廣、力度之大。
宋代同樣把罰沒收入的一半獎勵給舉報者或成功抓捕者,據《宋史·商稅》:“應算物貨而輒藏匿,為官司所捕獲,沒其三分之一以半畀捕者。販鬻而不由官路者罪之。”另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凡販賣私鹽有偷逃稅的,一兩以上杖十五,販賣私茶一斤杖一百,販至二十斤以上處死、示眾,販私酒五斗處死,這樣的懲罰極其嚴厲。
元代打擊偷漏稅時,既繼承了前朝的重罰與獎勵措施,又考慮到了本朝多民族國家的不同特點,《元典章·戶部卷八》“隱匿商稅罪例條”規定,“匿稅者,其匿稅之物一半沒官,于沒官物內一半付告人充賞外,犯人笞五十,其回回通事并使官銀買賣人等,入門不吊引者,同匿稅法”。
明初,朱元璋嚴刑俊法,重典治國,他對經濟領域的犯罪懲處尤其嚴厲,他發動的“空印案”和“郭桓案”都是在經濟領域內的整肅。他認為“空印案”是各級官員的“欺罔”行為,是嚴重的經濟贖職和犯罪行為。“郭桓案”則是一起牽連甚眾的經濟大案要案,既有官員,也有大批地主富室。洪武十八年(1385),御史余敏、丁廷舉告發北平布政司、按察使司有官員伙同戶部侍郎郭桓、胡益、王道亨等通同作弊,貪污稅糧,侵盜國庫。明太祖親自審問后發現,從中央六部官員,到地方各布政司的官吏均有涉案,后來又牽涉出府州縣級的官員以及江南賦稅大戶。一時間,朝野官吏富商士紳卷入其中,引起了更大面積的告發和恐慌,最后入獄被殺者超過萬人,追出贓糧700余萬石,顯然明太祖的這次打擊經濟犯罪被擴大化了。朱元璋打擊偷漏稅,重點打擊了官商勾結的協同作弊,可以說是把握住了重點。在古代中國,許多稅務征管部門執法犯法,許多官員以打擊偷漏稅為名,巧取豪奪,反而擾亂了經濟秩序。所以,不僅要堵塞偷漏稅的制度漏洞,還要打擊國家權力機構濫用職權的行為。明萬歷年間礦監稅使遍布全國,百姓“稍不如意,則誣為漏稅”,胡亂指責商人偷漏稅,合法的財產被剝奪,百姓苦不堪言。
稅收是國家與百姓之間最直接的經濟紐帶,“國富”與“民富”的對立與統一,是歷代政治家長期關注的話題。“國”與“民”的利益分配,如何找到最佳的平衡點?“藏富于國”,還是“藏富于民”,“國富民足”的雙贏能否實現?這是國家稅務征管和財政政策制定時必須考慮的。《禮記·大學》稱,“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國家強制、無償地再分配社會財富,必須牢牢恪守稅收“固定性”的基本屬性,把財政的權力關在籠子里,不能肆意揮稅法的大棒,任性追求稅收規模和增速。歷代王朝的滅亡,無不與國家財政的崩潰有關,財政崩壞的最直接原因又是納稅人無力承擔高昂的稅收負擔。因此,國家在打擊偷漏稅行為的同時,必須分析偷漏稅的具體原因,完善制度,培植稅源,愛惜民力,民富才能國強。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陶一桃:《中國古代經濟思想評述》,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
②陳高華等:《元典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責編/張蕾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