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但當前,我國的文化消費質量依然偏低,文化消費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對此,我們需要從需求方、供給方、引導方、協調方四大方面入手,擴大文化消費需求、增強文化消費供給、合理監管文化消費市場、優化營商環境,從而提升文化消費質量。
【關鍵詞】文化消費 生活品質 需求 供給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此外還提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由此可見,有效化解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還需要不斷豐富文化消費業態、提高文化消費質量,滿足群眾對優質精神食糧日益增長的需求。
提升文化消費質量,有利于使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文化消費市場的差異化競爭
提升文化消費質量,有利于使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文化消費屬于高層次消費,是消費升級的必然產物,群眾只有在滿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有可能產生文化消費需求。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2086元,占全部消費支出的11.4%,而這一占比與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說明:我國的文化消費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作為發展性消費,文化消費需求的個性化發展是其顯著特點。倘若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那么由此帶來的消費增長將是爆發式的。以電影市場這一主要文化消費市場為例,2008年3D電影進入中國電影市場時,3D銀幕數量僅占全國銀幕總量的2%左右;而到了2017年,這一占比已經提升至85%,我國電影總票房也從2008年的43.4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559億元。這足以說明,文化消費對國民經濟的增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提升文化消費質量,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文化產業并不是單一的服務型產業,其同時還具備一定的制造業屬性。提升文化消費質量,能夠有效應對產能過剩的問題,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例如北京的798藝術區,其前身為電子工業制造基地,而在文化機構進駐之后,融入各種文化元素的制造基地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區和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標,使當地群眾的文化消費質量得到了提升,產業結構也得到了優化升級。與傳統產業相比,文化產業是典型的新興產業,文化產品與服務均具有較高的附加值,文化消費質量的提升自然能夠增強文化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例如,以“文化+農業”“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模式帶動文化消費,均能有效增加相關產業產品的附加值,使其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提升文化消費質量,有利于促進文化消費市場的差異化競爭。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消費需求的多樣性日漸突出,因此,在文化消費市場中,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是文化服務與文化產品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文化消費需求可劃分為三大層次,即基本層次、享受層次、發展層次。當前,居民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基本層次文化消費需求的占比正在逐漸降低,享受層次與發展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正在日益增長。首先,影響享受層次與發展層次文化消費者滿意程度的主要因素是服務或產品供給方的素質。以教育培訓服務為例,消費者在進行該項文化消費時,最為關注的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力,然后才是價格。其次,享受層次與發展層次的文化消費者一般具有明確的消費偏好。僅僅具備價格優勢,但難以滿足多樣性消費需求的文化服務與文化產品,勢必難以激發人們的消費欲望。以電影產品為例,對于口碑較差的電影,票價低廉并不意味著觀眾數量一定會增加;對于口碑較好的電影,若不注重消費者需求,也難以獲得票房上的成功。由此可見,文化消費質量的提升,需要促進文化消費市場的差異化競爭,從而帶動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提升文化消費質量,需要從需求方、供給方、引導方、協調方四大方面入手
文化消費質量的提升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涉及到需求方、供給方、引導方和協調方等多方主體。我們需要從這四大主體入手,探索具有針對性的發展之道,促進文化消費質量的有效提升。
從需求方來看,要擴大文化消費需求。擴大消費需求無疑是提升文化消費質量的必然要求,而消費需求的拉動可以從提高消費者收入水平與提升消費者人文素養兩個層面入手。第一,提高消費者的收入水平。諸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提升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減輕居民的納稅負擔。第二,提高消費者的人文素養。諸如加大教育投入,推進文化藝術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的文藝興趣;加強文化宣傳工作,提升群眾的審美品位;完善社區圖書館、藝術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廣大群眾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文化服務,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潛力。
從供給方來看,要增強文化消費供給。文化企業與政府是文化消費的兩大供給主體,提升文化消費質量,需要政府與文化企業攜手,增強文化消費供給。第一,在細分市場中,文化企業應當對自身進行精準定位,盡可能地避免文化服務與產品供給趨于同質化;應當銳意進取、勇于創新,實現文化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從而開發出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服務與產品;應當加快開拓鄉村市場的步伐,推出符合鄉村消費者需求的文化服務與產品,逐步提升鄉村地區的文化消費質量。第二,政府應當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市場化發展。此外,政府還應當重視文化服務與產品的供給均衡,持續供給一些目前市場認知度不高但存在文化價值的服務與產品,增加產品供給的多樣性。
從引導方來看,要科學引導、合理監管文化消費市場。對文化消費進行科學引導與合理監管,是促進文化消費質量提升的必要保障。政府科學引導的對象主要是消費者,而科學監管的對象則是文化企業。第一,政府應當加強對居民的消費引導,借助輿論宣傳等方式,促使消費者樹立起健康理性的文化消費觀念。第二,政府應當加大對優秀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借助稅收優惠、低息貸款等政策,為文化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通過促進產學合作,為文化企業輸送優質人才。第三,政府應當充分發揮監管職能,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科學引導,對違法違規企業要予以嚴厲懲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從協調方來看,要不斷優化文化消費市場的營商環境。在當前的文化消費市場中,各個主體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這就需要協調方來緩和各方利益沖突。協調方不僅要起到優化市場營商環境的作用,還要盡可能地減少文化消費中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提升生產資源的配置效率。此外,協調方還應當推動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使企業能夠隨時隨地了解文化市場的最新動向,避免因供給過剩而導致利潤下降。
(作者為長春工業大學黨委統戰部助理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傅才武、曹余陽:《中英政府有關促進文化消費政策的比較研究——以英國“青年蘇格蘭卡”與中國“武昌文化消費試點”為中心》,《江漢論壇》,2017年第10期。
③王志標、楊盼盼:《文化消費的結構與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鄭汴兩地的調查數據》,《消費經濟》,2018年第2期。
責編/陳楠 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