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農業的關鍵;重視人才,就是重視農業的未來。我們要加大對新型農民的培訓力度,大力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 農業經濟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一系列針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改革政策極大促進了鄉村的振興與發展,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務農為職業,具有與農業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來源主要是農業生產及經營收益,并且該收益能夠達到一定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
推進農民職業化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新時期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就是讓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現代農業生產、建設的主導力量。讓農民成為一種職業,成為發展第一產業的主力軍,成為現代農業的建設者。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意義重大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要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和發展,必須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農民職業化的核心意義在于培育更多高素質的農業從業者,提高農業生產率。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業生產領域轉向非農領域,從鄉村轉移到城鎮,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現象明顯,農業人才缺失問題日漸突出。因此,當前必須要加快培育一批懂農業、愛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業健康發展,為實現農業持續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是解決目前我國“誰來種地”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近些年從農村流動至城鎮的大多是青壯年勞動力,留在農村務農的農民主要是文化程度較低的中老年人,此外,在農村成長起來的許多新生代農村青年對土地非常“陌生”,所以,當前我國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農業“后繼無人”的局面。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就是要在農村培育一大批從事農業生產與經營的高素質農民。與傳統的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能夠將其掌握的專業技術與農業規模生產、經營結合起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能夠極大程度地解決“誰來種地”這一問題。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發展現代農業,著眼點是“人”,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指引下,我們要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全力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保障農產品的全面、有效供給,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要想如期完成既定目標,必須要發展現代農業,而現代農業的快速、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必須摒棄傳統的發展模式,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水平,提高我國農民素質。要加快培養更多綜合素質良好、善于經營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助力農業現代化。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我國正處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也正在從單一的農戶種養及手工勞動為主,向多元主體、大面積農業機械耕作的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現代化依賴機械和科技的運用,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能夠使更多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術,使農業生產不斷提升機械化、科技化水平,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能夠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與安全。農產品質量及安全是社會關注度極高的問題,不少地方成立了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農產品投入產出進行全方位的監管,農產品合格率及安全性逐漸提高。但監管制度的約束只是外因作用,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問題,必須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隨著我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合作社的數量不斷增加,合作社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使農產品質量更加統一、規范。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有利于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從而實現農產品來源的可追溯,可以極大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助力農業現代化
2017年1月,農業部印發《“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目標:“到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壯大,總量超過2000萬人,務農農民職業化程度明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總體文化素質、技能水平和經營能力顯著改善;農業職業培訓普遍開展……以公益性教育培訓機構為主體、多種資源和市場主體有序參與的‘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全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農業的關鍵;重視人才,就是重視農業的未來。當前,我們必須要順應時代大勢,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大力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職業農民的權利。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對于那些沒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人口,要使其既能享受土地改革的紅利,又能享受相應的公共服務,讓農民在城市里有歸屬感,沒有后顧之憂;要給那些在城市里開闊了視野、學習了先進技術和有了一定財富積累后返鄉創業的農民以更大的政策空間;對于那些有志于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農民,要加大技術、知識培訓,使更多農業從業者成為生產、經營的行家里手。
吸引社會各界人才、技術到農村去,帶領職業農民擴大農產品發展空間、延長農業產業鏈。鼓勵大批有識之士到農村投資,進一步扶持農產品深加工行業發展。鼓勵城市中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有經濟實力、技術能力、有潛能、善經營的人員流向農村,到農村投資興業。要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頭人開展培訓、集訓,以提高這些帶頭人的農業生產及經營管理能力,要加強跟蹤服務,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作用。鼓勵農事企業就地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創新職業農民的培育機制。職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產物,推進農民職業化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不久的將來,農民將會是一個需要認證、受人尊重的熱門職業。各級政府要與各類農業大、中、專院校及科研機構、農業技術推廣站聯合開展職業農民培訓。鼓勵那些具備條件的農業合作社以及農事企業,通過政府的市場化運作和購買服務等方式,參與職業農民的培訓,培訓既要融入到產業之中又要服務于產業。加強“產”與“教”的融合、“校”與“企”的合作,鼓勵地方政府通過整合各種資源拓寬培育渠道。各級政府的農事企業和農業產業園區應該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建立起新型職業農民實地培訓基地及創業就業孵化基地,各地各類農業合作社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多就近學習、觀摩、實踐機會。
運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創新培育模式。各級政府要逐步建立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信息化服務平臺,整合線上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各類現代化信息手段,為農業生產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線培訓服務。逐步實現集中培訓與線上線下培訓的融合發展。分階段地組織農民進行集中培訓、實訓實習和生產實踐。有條件的農村可以組織部分新型職業農民“走出去”,進行跨區域交流乃至國際交流。
(作者為青海大學講師)
【注:本文系青海省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青海藏區農牧民創業與精準扶貧研究”(項目編號:18048)成果】
【參考文獻】
①《農業部關于印發<“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網站,2017年1月22日。
②李婷婷:《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年第2期。
③何曉瓊、鐘祝:《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支持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年第3期。
責編/趙橙涔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