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夢的實現與青年大學生的民族心態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培養青年大學生健康理性的民族心態,要引導其理性看待世界對中國的贊揚和批評,汲取優秀文化的給養,增強國家軟實力,為青年大學生保持健康理性的民族心態提供強大的底氣。
【關鍵詞】中國夢 青年大學生 民族心態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民族心態要從兩個維度進行分析:一是如何看待自身,包括反思過去、正視現在和展望未來。青年大學生是直接感受國家經濟文化變化的群體,因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民族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呈現出盲目樂觀和浮躁消極兩種極端思維共存的局面。多數大學生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世界,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少數大學生則認為家境、學歷、社會資源決定著自身命運,努力并不意味著成功,面對困境與磨難只會退縮、放棄。二是如何看待世界,理性面對贊揚與批評。當前外界對中國發展的態度大多是正面的,不過也有一部分國家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中國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正確面對、處理外界的批評和贊揚,將其轉化為發展的內生動力。青年大學生的民族心態應該是自信的、從容的,青年大學生應時刻關注世界發展的方向,汲取先進文化的給養,端正心態,為實現中國夢做好充分準備。
民族心態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唐朝貞觀、開元時期,社會經濟繁榮,與其他國家的外交也較為頻繁,自信、樂觀的民族心態成為主流,社會大眾以能夠參與國家建設為榮。明清時期是封建社會的沒落階段,黑暗的官場、嚴酷的統治,使得人民在思想和生活上均遭到了束縛,那時的民族心態是悲觀的、消極的。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不與外界通商、通信、通郵,導致中國近現代化發展遠遠落后于世界。但需要強調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慘痛經歷讓中國人民的心態更加堅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應保持求真務實、開放創新的民族心態,積極參與國家的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堅持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保中國能夠以更昂揚的姿態、更強大的底氣面對國際挑戰。
青年大學生應用理性平和的心態看待世界對中國的贊揚和批評
極端民族主義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會浮現,主要表現為片面理解、過度解讀民族主義,忽視民族主義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甚至以犧牲其他民族的利益來保障自身利益不受侵害。比如,2012年釣魚島事件發生后,個別人打著“民族利益”的旗號,肆意打砸日本車輛、日本商店,抵制日貨,損害了民眾的利益。當我國民族利益受到侵害時,維護民族利益要采取正當合法的方式,盲目行動、非法集結是不理智的表現。從捍衛民族尊嚴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的出發點是正確的,是不希望讓中華民族再歷經屈辱,希望通過行動來捍衛主權,但其采取的方式是錯誤的,違背了民族主義的原則。因此,我們應著力引導青年大學生形成健康理性的民族心態,使其依據國家和政府的戰略方針,通過正常的渠道維護國家利益。青年大學生應充分發揮表率作用,合法、合理維護民族利益。
青年大學生要以一顆平常心看待外來文化和事物,不能“拿來就用”,也不能全部抵制。要充分考慮外來事物、外來文化與中國的內在聯系,學習其先進的管理技術、經驗,應用于國家生產生活,提高社會生產力。要摒棄外來文化的糟粕,避免社會大眾的思想被侵蝕毒害,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完善我國文化體系,發揮中華優秀文化的引導作用。另外,要提高民族的憂患意識,正確認識國家的經濟、文化實力,以健康理性的民族心態看待贊揚和批評。
當其他國家誤解、批評我國的發展戰略時,青年大學生應端正民族心態,聽取其他國家的合理批評,結合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用行動證明國家戰略措施的可行性,讓世界正確認識、理解中國。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時間里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狀并沒有改變。中國仍舊屬于發展中國家,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依然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青年大學生應看清世界局勢與我國發展現狀,用理性平和的心態看待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批評、贊揚,堅定信心。
青年大學生保持健康理性的民族心態要汲取優秀文化給養,增強國家軟實力
青年大學生保持健康理性的民族心態要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給養。中華文化歷經了五千年歲月的洗禮,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文化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體制改革,繼承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倡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了社會大眾的精神生活。然而,當前我國文化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低俗化、功利化的文化消費現象依然存在。有的地區將文化資源視為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工具,忽視了文化資源蘊含的價值觀念與誠信意識,難以形成促進文化創新、創造的社會氛圍,導致一些青年大學生產生了價值觀偏離。二是網絡文化的消極思想阻礙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當前,信息傳播通過互聯網變得更為高效、便捷,但由于網絡監管尚未完善,部分極端分子利用網絡平臺的匿名性特點,散發虛假、暴力、色情等訊息,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三是外來糟粕文化通過對外交流平臺進入我國社會,腐蝕了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導致“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出現,忽視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做好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需要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能夠在民族文化的引領下有序開展。同時,要引導文化市場發展,通過設立公益的文化項目,提高社會大眾的素質水平,為青年大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此外,要依據接納和舍棄的雙重標準對待外來文化,通過科學化、精細化的文化管理,汲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將其融入我國文化體系,增強文化生命力。
國家綜合實力是青年大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心態的必要保障。國際地位以及經濟實力決定著青年大學生的民族心態,國家強盛,就容易形成積極向上的民族心態;國家衰敗,就會出現消極悲觀的民族心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實力落后,國際影響力尚未形成,人民的溫飽問題難以解決,因而呈現出自卑的民族心態。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實力日益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與和生活質量逐漸改善,民族心態也發生變化。面對一些強權國家的挑釁,我國人民能夠保持不卑不亢的民族心態??傊?,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緊密相關。只有當國家經濟文化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才能夠引起其他國家的重視,才能夠獲得其他國家的認可,真正融入世界。因此,我們要在不斷深化改革、發展經濟的同時增強國家軟實力,為青年大學生保持健康理性的民族心態提供強大底氣。
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社會矛盾沖突增加。在這種背景下,青年大學生擁有健康理性的民族心態至關重要。我們要引導青年大學生客觀、冷靜地對待社會主義發展時期的挫折和挑戰,使其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哈貝馬斯語言哲學思想與歷史唯物主義研究”(項目編號:16YJC74004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陳華:《試論“中國夢”主旋律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5期。
②王海龍:《大學生信仰的缺失與大學生中國夢的實現》,《商》,2014年第5期。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