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泰州市海陵區牢固樹立“改革為先”理念,堅決破除“城河思維”,積極運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公式,系統化推進體制改革、機制改革、預警改革和條塊改革,加快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聚焦資源整合,加快體制改革
按照區域經濟發展應遵循“提高經濟密度、縮短時空距離、減少區域分割”三大法則的要求,泰州市海陵區提出“中部大城區、兩翼大園區、北部大景區”的發展思路,用“經濟區域”概念突破行政區劃限制,重點推進三項體制改革,推動四大板塊互通互動、互聯互融,持續提升海陵發展的能量密度。
一是以“聯合黨工委”整合區域發展資源。海陵東翼為海陵工業園區、京泰路街道和蘇陳鎮,西翼為新能源產業園區、九龍鎮和罡楊鎮,兩翼均面臨著園區“空間緊”和鎮區“載體弱”的問題,且資源相互割裂、難以兼容。海陵區以大園區的視野,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優勢,成立東部智創新城聯合黨工委和西部智動新城聯合黨工委,建立“一園兩鎮(街)”架構,一盤棋考慮產業布局、項目用地、城鄉建設和生態保護,實現區域發展“1+1大于2”。力爭經過2—3年的努力,實現東西新城兩翼齊飛、各具特色、縱深拓展的新格局。
二是以“人才發展局”整合科技人才資源。充分發揮黨對人才工作的統籌優勢,將組織、科技、人社等部門相關職能整合打包,成立人才發展局。把握信息時代科技型企業發展迅猛的特點,樹立“輕資產”思維,聚焦“人才+項目”,積極構建“產業基金+標準廠房+融資租賃+產業工人+配套政策”的輕資產鏈條,讓人才拎著項目入住、快速投產,讓更多的“專精特新”企業在海陵孕育誕生。人才發展局也將重點抓好產業人才與其他領域人才、高層次人才與技能實用型人才、剛性引進與柔性引進等“三大統籌”,形成具有海陵特色的人才發展新路徑,打造全市領先的招才引智樣本區。
三是以“社會治理局”整合網格治理資源。針對過去基層網格雜、隊伍多、資金散、效率低等問題,海陵區發揮黨對社會治理資源的統籌優勢,將安監、環保、綜治等10多支網格員隊伍有機整合,依靠“社會治理局”和“七個一”機制拉開社會治理改革帷幕。2018年海陵以“創新網格化社會治理提升年”為抓手,高標準建設“全要素網格”,高層次推進網格治理、110非警務和12345“三網融合”,高水平建設“DMB+”網格直通屏,高起點探索鎮街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推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讓矛盾解決在基礎網格、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致力把海陵打造成“社會治理首善區、民生幸福先導區”。
聚焦發展瓶頸,深化機制改革
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運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深化供給機制改革,促進各類要素加速流動、有效集聚。
一是創新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機制。海陵區寸土寸金,針對部分工業土地及廠房低效閑置和新增土地“緊”“貴”“嚴”等問題,積極探索“工業土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建立“回購”和“退出”機制,力爭三年盤活低效利用存量土地7800畝;通過建立土地交易平臺,打通“轉讓難”和“選地難”兩個壁壘;通過環保、安全、質監、稅務等手段,倒逼閑置低效企業走股權合作、高位嫁接之路。
二是創新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牢固確立長三角地區“生態名片”的高點定位,大力構建生態防控、修復和開放“三位一體”機制。生態防控方面,強化“河長制”管理和清水廊道保護,加快徐莊大橋水質改善工程和水環境監測系統建設;生態恢復方面,加快推進中丹土壤與地下水治理修復、第十批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等項目;生態開發方面,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建立園中園,實現環評一次通過,項目疊加落戶。
三是創新城市發展市場運作機制。堅持“經營城市”理念,把城市作為最大的國有資產來經營,把城市建設作為最大的產業來開發。探索實施“資本引資金”,運用PPP模式,發揮產業引導基金杠桿效應,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城市發展和園區建設,努力變“撥錢用”為“籌錢用”。探索實施“資產引資金”,盤活利用政府閑置資產,當好善經營的“房東”和善投資的“股東”,努力變“小錢”為“大錢”;探索實施“資源引資金”,聚焦城區土地這個稀缺資源,加大邊角料地塊的盤點和盤活力度,努力變“死錢”為“活錢”。
聚焦萌芽問題,探索預警改革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中央明確的2018年“三大攻堅戰”之首。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金融風險、債務風險、企業風險、安全風險和干部作風方面存在的風險,創新構建三大預警機制,把管理落實在平時,問題解決在萌芽。一是建立安全穩定預警機制。對重大決策事項以及安全生產、社會治安、信訪維穩等方面進行全面排查,梳理各個領域的風險點,及時進行預警評估,防止小事情釀成大事件。二是建立目標任務預警機制。將區委全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細化為2018年度80項重點任務,對工作進度明顯落后的任務、明顯低于序時的工程,進行實時預警,防止小漏洞變成大窟窿。三是建立作風效能預警機制。在抓重大項目、抓民生工程中,針對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數干部作風漂浮、團結不力、庸政懶政的苗頭性、傾向性等問題,紀委加強“咬耳扯袖”。同時組織部門提前介入,強化選任監督和日常監督,堅持抓早抓小抓預防,用好談心談話、函詢誡勉等手段,防止小毛病轉為大問題。
聚焦趕超標桿,強化條塊改革
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首創有機結合,在區級層面領銜擔當體制、機制、預警三大改革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機關部門、鎮街園區、村和社區抓改革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形成全區上下、條條塊塊推動改革的強大合力。一是以“對標找差”牽引改革。明確要求機關部門、鎮街園區、村和社區對標泰州市先進標桿,在“對標”中認清差距,在“找差”中尋求突破,以改革的“硬著子”加快爭先進位、后發趕超。二是以“精致盆景”驅動改革。強調基層單位樹立“特色亮點”意識,以國家鼓勵和民生需要兩個取向來打造“精致盆景”項目,努力在省級、國家層面打得響、有名氣,在其他地方或區域可復制、可推廣。三是以“績效督查”倒逼改革。建立區改革領導小組成員、鎮街園區黨(工)委主要負責人述職述廉改革制度,專門設立“改革創新獎”,鼓勵全區上下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努力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多的“海陵方案”。
【本文作者為中共泰州市海陵區委書記、海陵區人民政府區長】
責編:李 懿 / 賀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