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

核心提示: 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就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互利共贏的雙贏局面。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要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要通過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增強鄉村規范治理、加快生態修復治理等方式,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就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互利共贏的雙贏局面。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要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要通過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增強鄉村規范治理、加快生態修復治理等方式,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 農村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生態文明建設倡導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持續繁榮共進的文化倫理,所構建的是在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的人與自然包容、和諧、互惠、共榮的綠色發展大格局。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民的命運、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關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勝利實現,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圓滿成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深刻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創造性地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與全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生態環境提升到生命的高度,強調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遍實施以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面貌獲得了極大改善,農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但看到成就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甚至漠視傳統發展觀念指導下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不能無視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必須要貫徹新理念、踐行新擔當、展現新作為,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我國農村經濟轉型升級。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思維更新變革

理念的更新根植于認識的深化,思維的變革引領著實踐的創新。綠色發展理念根植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在傳統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國經濟實現了迅速的增長,但是,也出現了資源要素趨緊、環境污染、生態環境退化等問題。事實證明,不顧生態環境承載力而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的粗放式發展理念無異于竭澤而漁,忽視生態環境價值、以犧牲資源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無異于殺雞取卵。只有認識尊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引導思維變革,才能推動工作創新。

綠色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和發展,是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致力于構建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大格局。回顧以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會發現,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事例時有發生。在粗放式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日益趨緊。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需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引導思維變革,推動工作創新是非常緊迫和必要的。我們要深刻理解綠色發展理念的核心內涵和戰略要義,切實運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將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底線,為美麗中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因此,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新時期我國農業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進入新時代,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對于提高我國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意義重大。

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改變農產品的生產結構,從而使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協調發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新時代我國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農業面向世界、不斷擴大開放的必然要求。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落腳點是提高我國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內涵式的高質量發展。首先,要以市場為導向,面向世界開拓市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僅要緊盯農產品的現實需求,還要深刻研究整個市場需求的變化發展。其次,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切實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大格局。最后,要因地制宜,通過技術進步,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關乎農業生產質量的提升,關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更關乎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因此,要以綠色發展理念作指導,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推動我國農業整體質量提升。

加強鄉村規范治理,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良好的人居環境不僅包括優質的生態環境,還包括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良好的人居環境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強對鄉村的規范管理,推動人居環境的改善,是新時代我國鄉村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

鄉村治理涉及方方面面,無論是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還是生態建設都不能松懈。一味強調經濟發展,將關注焦點集中于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忽視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與價值,是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進入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理念需要更新,鄉村治理的水平需要提升,要通過卓有成效的鄉村規范治理,推動人居環境的切實改善,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整個鄉村社會發展的始終。

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在鄉村治理的過程中既重視現實生態環境的改善與保護,構建天藍地綠水美的宜居環境,也重視鄉村良好風尚的形成與提升。在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堅守生態環境底線,堅決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發展。同時,要注重長效機制的建立,不能朝令夕改。鄉村良好風尚的形成與提升也屬于宜居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良好風尚的形成,要真正做到鄉村建設的“內外兼修”,使鄉村不僅成為美好生態環境的示范區,更成為匯聚良好風尚的美好家園。

加快生態修復治理,償還生態歷史欠賬

在以往的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因為缺乏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理念,我國一些地區對生態保護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農村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對于這些生態歷史欠賬,我們必須要加以重視,加快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乎當代人的利益,也關乎子孫后代的長遠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要考慮生態的代際公平,堅決不能吃當代飯,斷子孫路。

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從長遠和大局著手,將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放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鄉村振興戰略中,放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征程中。生態環境的治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續奮斗,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只有將“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內化為接續奮斗的內驅動力,才能使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治理取得成效。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的價值不容忽視。因此,在推動我國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農村經濟發展的全過程。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①于法穩:《綠色發展理念視域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對策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年第1期。

②高吉喜、孫勤芳、朱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2018年第7期。

責編/孫渴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谷漩]
標簽: 文明建設   農村經濟   生態   升級